CMA需要考什么
如果你正在糾結要不要考CMA,或者剛下定決心備考卻對著“注冊管理會計師”這個名頭犯迷糊——“到底要考什么?難不難?跟我現在做的財務工作有關系嗎?”——那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
CM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作為全球管理會計領域的權威證書,這些年在國內越來越火,但很多人對它的考試內容還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掰開揉碎了講清楚:CMA到底考什么?怎么考?哪些是重點? 保證你看完心里有底,備考不慌。
一、CMA考試科目:就兩科,但每科都是“重頭戲”
和CPA、ACCA比起來,CMA的科目數量簡直是“一股清流”——只有兩科:P1《財務規劃、績效與分析》和P2《戰略財務管理》。
但別以為“兩科”就簡單,這兩科幾乎覆蓋了管理會計的核心能力,從企業內部的財務規劃、成本控制,到外部的戰略決策、風險管控,全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簡單說,P1是“向內看”,教你怎么幫企業“管好家”:預算怎么做?成本怎么降?績效怎么評?P2是“向外看”,教你怎么幫企業“賺好錢”:投資怎么選?風險怎么防?戰略怎么定?
兩科可以分開考,也可以一起考,沒有先后順序,考完就能拿證(當然,還得滿足工作經驗要求)。但建議先學P1再學P2,因為P1的很多基礎知識點(比如預算、成本)會在P2里用到,循序漸進更容易上手。
二、P1《財務規劃、績效與分析》:管理會計的“內功心法”
P1是管理會計的“基本功”,如果你想從傳統財務會計轉型做管理會計,這科必須吃透。它主要分6個模塊,每個模塊的分值占比和核心內容如下,建議重點關注標紅的高頻考點:
1. 外部財務報告決策(占比15%):看懂財報是基本功
這部分是“開胃菜”,但千萬別小看。它講的是企業對外財報的編制邏輯,比如GAAP(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和IFR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區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核心項目,以及存貨計價、長期資產折舊這些基礎會計處理。
舉個例子:存貨計價方法里的LIFO(后進先出)和FIFO(先進先出),在物價上漲時,LIFO會讓當期成本變高、利潤變低,少交所得稅;FIFO則相反。企業選哪種方法,直接影響財報數據和稅務籌劃——這些看似“基礎”的知識點,其實是后續分析的“地基”。
2. 規劃、預算與預測(20%):企業的“導航系統”
這部分是P1的“重頭戲”,也是管理會計的核心能力之一——幫企業做“未來的賬”。
你需要掌握各種預算編制方法:
增量預算:在上一年度預算基礎上“拍腦袋”加加減減(適合穩定業務,但容易藏“水分”);
零基預算:不管去年花多少,今年每項費用都要重新論證必要性(適合成本控制嚴格的企業,但工作量大);
滾動預算:預算期永遠保持12個月,這個月結束就補上下個月的預算(靈活,但對財務團隊要求高)。
我之前遇到一個制造業學員,他們公司以前用增量預算,銷售費用年年漲,老板總覺得錢花得不值。學完零基預算后,她帶著團隊把銷售費用拆成“差旅費”“招待費”“推廣費”,一項項評估必要性,結果當年銷售費用直接降了15%,老板當場給她漲了工資——你看,學了就能用,這就是CMA的魅力。
3. 績效管理(20%):給業務“打分”的學問
光做預算還不夠,得知道“做得好不好”——績效管理就是教你怎么給部門、給項目“打分”。
核心知識點包括:
責任中心:成本中心(比如生產車間,只考核成本)、利潤中心(比如銷售部門,考核收入和成本)、投資中心(比如分公司,考核投資回報);
績效指標:除了傳統的“利潤”“收入”,還要學平衡計分卡(BSC)——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評估績效。比如一家奶茶店,不能只看“月銷多少杯”,還要看“客戶復購率”“新品研發速度”,這些才是長期賺錢的關鍵。
很多財務人吐槽“業務部門不配合財務”,其實可能是你績效指標沒設對。比如考核生產部門只看“產量”,他們可能會拼命生產導致庫存積壓;如果加上“庫存周轉率”,他們自然會配合銷售部門的節奏——這就是績效管理的“藝術”。
4. 成本管理(15%):把錢花在刀刃上
“降本增效”是老板永遠關心的話題,成本管理就是教你怎么“科學地省錢”。
重點掌握兩種成本法:
變動成本法:把成本分成“變動成本”(隨產量變化,比如原材料)和“固定成本”(不隨產量變化,比如廠房租金),能清晰看到“每多生產一件產品要多花多少錢”,幫企業決策“要不要接低價訂單”;
作業成本法(ABC):按“作業”分配成本,比如生產手機時,“組裝”“質檢”“包裝”都是獨立作業,每個作業消耗的資源單獨核算,比傳統的“按工時分攤”更精準。
我有個學員在電商公司做財務,以前算“每單物流成本”都是按總費用除以訂單量,結果發現“偏遠地區訂單”和“同城訂單”成本差了3倍,用ABC法分開核算后,公司調整了偏遠地區的運費策略,物流成本直接降了8%——這就是“精準算賬”的力量。
5. 內部控制(15%):給企業“裝安全鎖”
內部控制聽起來“虛”,但出了事就是大事(比如財務造假、員工舞弊)。這部分講的是企業怎么通過“制度設計”防范風險,核心是COSO內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采購流程的內控。從“請購”到“付款”,至少要經過“需求部門申請采購部門比價財務部門審核老板審批”四個環節,而且“采購”和“付款”必須是不同的人負責,防止一個人“又買又付”搞貓膩。這些流程雖然麻煩,但能幫企業避開很多“坑”。
6. 科技與分析(15%):管理會計的“新武器”
現在財務越來越離不開數據工具,這部分就是教你怎么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比如ERP系統(SAP、Oracle)的財務模塊操作,Excel的數據透視表、函數在預算分析中的應用,還有基礎的數據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診斷性分析)。
別擔心,這部分不考編程,重點是“怎么用工具解決實際問題”。比如用Excel做動態預算表,輸入銷量就能自動算出成本和利潤;用ERP系統追蹤每個產品的實時成本——這些技能學會了,你在公司的“不可替代性”會直線上升。
三、P2《戰略財務管理》:幫企業“賺錢”的決策指南
如果說P1是“內部管理”,那P2就是“外部決策”,教你怎么站在老板視角看財務,幫企業做“賺錢”的決策。它也分6個模塊,重點看這些:
1. 財務報表分析(20%):從數字里找“商機”
這部分和P1的“外部財務報告決策”呼應,但更側重“分析”而非“編制”。你需要學會用比率、趨勢、結構等方法,從財報中看出企業的“健康狀況”和“潛在風險”。
比如比率分析: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太低,說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弱;
資產周轉率(收入/資產)太低,說明資產利用效率差;
ROE(凈利潤/凈資產)高,不代表企業真的賺錢,可能是“高杠桿”堆出來的(比如借了很多錢),要結合杜邦分析法拆開看。
我之前幫一家公司做盡調,表面看ROE有20%,但用杜邦分析法一拆,發現凈利潤率只有5%,全靠“資產周轉率×財務杠桿”撐著,后來果然發現他們庫存積壓嚴重,資金鏈很緊張——學會財務分析,你就能避開這種“表面光鮮”的坑。
2. 公司財務(20%):企業的“錢袋子”怎么管
這部分是P2的“硬核”,講的是企業“怎么找錢”“怎么花錢”。
“找錢”(融資):股權融資(發行股票)vs債權融資(借錢),各有什么優缺點?比如借錢要付利息,但利息能抵稅;發股票不用還本,但會稀釋控制權。
“花錢”(投資):資本預算,比如用NPV(凈現值)、IRR(內部收益率)判斷項目要不要投。舉個例子:投資一個新項目,未來5年每年能賺10萬,現在要花30萬,折現率10%,算下來NPV=10萬×(P/A,10%,5)-30萬≈7.9萬>0,說明項目能賺錢,值得投。
這些知識點聽起來“高大上”,但其實和企業的每一個決策都相關。比如老板問“要不要開新工廠”,你不能只說“好”或“不好”,要用NPV算給老板看——這才是“財務軍師”該做的事。
3. 決策分析(25%):選A還是選B?用數據說話
管理會計的核心是“決策支持”,這部分教你怎么用財務數據幫企業做選擇。
重點掌握本量利分析(CVP):通過“銷量、成本、利潤”的關系,算“盈虧平衡點”(賣多少件能回本)、“目標利潤銷量”(要賺100萬需要賣多少件)。比如一家面包店,每個面包變動成本5元,固定成本每月1萬,售價10元,那盈虧平衡點就是1萬/(10-5)=2000個——每月賣2000個才不虧錢,低于這個數就要警惕了。
還有相關成本分析:做決策時,只看“和決策相關的成本”。比如企業有閑置產能,接到一個低價訂單(價格低于總成本但高于變動成本),要不要接?答案是“接”,因為固定成本(廠房租金、設備折舊)不管接不接訂單都會發生,只要價格高于變動成本,就能“貢獻邊際利潤”,幫企業覆蓋部分固定成本。
4. 風險管理(10%):給企業“買保險”
企業經營處處有風險:匯率波動、原材料漲價、政策變化……風險管理就是教你怎么識別、評估和應對這些風險。
比如匯率風險:出口企業怕人民幣升值(收到的美元換更少人民幣),可以通過“遠期外匯合約”鎖定匯率;利率風險:借了浮動利率貸款怕利率上漲,可以換成固定利率。
這部分雖然分值不高,但實用性強?,F在經濟環境復雜,老板越來越看重財務的“風險意識”,學會這部分,你在老板心中的分量會更重。
5. 投資決策(10%):錢投哪里更劃算
這部分講的是“金融資產投資”,比如股票、債券怎么估值,怎么選投資組合。
比如股票估值:用股息折現模型(DDM)算股票的內在價值,如果市場價低于內在價值,說明股票被低估,值得買;債券估值:算債券的現值,如果現值高于市場價,說明債券值得投資。
對非金融行業的財務人來說,這部分可能用得不多,但能幫你建立“投資思維”——畢竟,企業的閑置資金也需要理財,老板可能隨時問你“這筆錢買理財還是存定期”,懂點投資決策,回答起來更有底氣。
6. 職業道德(15%):財務人的“底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職業道德。CMA特別強調“倫理”,這部分會教你怎么處理“職業沖突”,比如發現上級做假賬怎么辦?收到供應商的回扣怎么辦?
IMA(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有明確的職業道德準則:誠實、公平、客觀、負責。記住:技術再好,沒有職業道德,也走不遠。這部分考的是“三觀”,只要守住底線,基本都能過。
四、考試題型與分值:知道“怎么考”,才能“怎么學”
CMA考試分中文考試和英文考試,題型和分值完全一樣,區別只是語言(中文考試更適合國內考生)。
每科考試時間3小時,包含兩部分:
100道單選題(占比75%):考基礎知識點,比如概念、公式應用、簡單計算;
2道情境題(Essay)(占比25%):給一個企業案例,讓你分析問題、提建議,比如“幫企業設計預算流程”“分析項目投資可行性”。
注意:單選題正確率要達到50%才能進情境題,不然直接掛科。情境題雖然分值低,但容易丟分——很多人知道“怎么做”,但寫不清楚步驟,或者漏答關鍵點。建議平時多練真題,模仿標準答案的答題邏輯(比如“結論+理由+計算過程”)。
五、備考CMA:別被“兩科”騙了,這些坑要避開
最后說幾句大實話:CMA雖然只有兩科,但內容一點不淺,我見過不少人輕敵,結果考了兩三次才過。分享幾個備考“避坑指南”:
別只刷題不理解:CMA考的是“應用”,不是“死記硬背”。比如預算編制,你得理解“為什么零基預算適合初創公司”,而不是只背定義。
情境題一定要動手寫:很多人覺得“我會做”,但下筆就卡殼。建議每周練2道情境題,寫清楚“分析步驟”和“結論依據”,哪怕寫得慢也沒關系,練多了自然熟練。
結合工作學:把知識點和你的日常工作聯系起來。比如學成本管理時,想想公司現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沒有優化空間;學績效管理時,看看部門的KPI設置是否合理——帶著問題學,效率會高很多。
CMA不是一張“紙”,而是一套“管理會計思維”。把這兩科學透了,你會發現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完全不一樣:以前是“事后算賬”,現在是“事前規劃”;以前是“只看數字”,現在是“懂業務、能決策”。
以上考試內容基于現行CMA考試大綱整理,如有更新,請以IMA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656549.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沈陽天算會計培訓整理的CMA需要考什么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