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參加夏令營有什么好處
暑假一到,當媽的群里就開始熱鬧:“孩子天天抱著平板,眼睛都快貼屏幕上了”“在家除了吃就是睡,房間亂得像戰場”“跟同學見面少,感覺越來越內向了”……說實話,這些焦慮我太懂了。前幾年我家娃也是這樣,一到假期就“退化”,開學得花半個月才能找回狀態。后來咬牙送他去了次夏令營,回來后那變化,真是讓我又驚又喜——自己疊被子、主動分享零食、甚至會跟我聊“團隊合作”,老母親差點當場掉眼淚。
所以今天想掏心窩子跟大家聊聊:少兒參加夏令營,到底不是“花錢買罪受”,而是給孩子一次“偷偷長大”的機會。 那些課本上學不到的能力、父母教不會的道理,往往藏在營地的每一頓自己打的飯、每一次和隊友的爭吵與和解里。
一、從“飯來張口”到“自己動手”:獨立性是被逼出來的,也是練出來的
當媽的都有這體會:平時在家,孩子的書包有人整理,衣服有人洗,連水果都是切好遞到手里。可你想過嗎?我們不可能跟孩子一輩子,他總要學會一個人面對生活。夏令營,就是把“斷奶”這件事變得溫柔又有效的方式。
去年我鄰居家那個小男孩,叫樂樂,以前在家連襪子都要媽媽找。他媽送他去軍事夏令營時,偷偷抹了好幾回眼淚,怕他吃不了苦。結果呢?結營那天,樂樂背著自己疊得方方正正的被子出來,還跟他媽說:“媽媽,我現在會用洗衣機了,以后你不用幫我洗校服啦!”后來才知道,營里每天早上有“內務評比”,被子疊不成“豆腐塊”會影響小組分數,為了不給隊友拖后腿,樂樂硬是對著視頻學了半小時。
你看,孩子不是沒能力,是我們沒給機會。在夏令營里,沒人會因為他是“寶貝”就特殊對待:衣服臟了要自己洗,零食吃完了要自己收拾,甚至生病了要學著跟老師說“我不舒服”。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攢在一起就是“獨立”——是知道“我能照顧好自己”的底氣,也是未來離開家時,父母最放心的鎧甲。
二、跳出“熟人圈”:學會跟陌生人打交道,才是社交的開始
現在的孩子,社交圈其實挺窄的:同學是固定的,玩伴是鄰居,平時接觸的都是“認識的人”。可長大了走進社會,誰不是從“陌生人”開始打交道?夏令營最妙的地方,就是把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孩子湊到一起,逼著他們重新學“怎么交朋友”。
我家娃第一次參加夏令營時,回來跟我講了個事:他們小組有個女孩特別內向,不愛說話,分任務時總躲在后面。后來有天晚上搭帳篷,那個女孩突然說“我會打結”,然后教大家怎么用繩結固定帳篷角。“媽媽,我以前覺得她不好相處,原來只是沒找到她擅長的事。”你看,孩子在營地學到的,不只是“要主動打招呼”,更是“怎么發現別人的優點”“怎么在團隊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營地老師跟我說過,幾乎每個孩子剛去時都會有點“社交尷尬”:有的不敢開口,有的太強勢,有的總想當“小透明”。但一周下來,他們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融入——可能是分享一塊餅干,可能是幫隊友撿回掉在地上的水杯,可能是在對方犯錯時說“沒關系,我們再來一次”。這些真實的互動,比我們教一百遍“要懂禮貌”“要學會分享”都管用。畢竟,社交的本質不是“套路”,是“用心”,而用心,只能在真實的相處里練出來。
三、輸得起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抗挫力是在“失敗”里長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太順了。考試考好了有獎勵,比賽贏了有掌聲,連玩游戲都得是“第一名”。可人生哪有那么多“心想事成”?夏令營里的“不完美”,恰恰是給孩子上的最好的“挫折課”。
我同事家女兒參加過一個“科學實驗營”,有次小組做“水火箭”,忙活了一下午,發射時箭體直接歪了,水灑了一身。幾個孩子當場就蔫了,有的還掉了眼淚。老師沒批評,也沒直接給答案,就說:“你們想想,剛才組裝時哪里可能出問題?是重心不對,還是接口沒擰緊?”后來幾個孩子蹲在地上,一邊擦眼淚一邊拆火箭,重新調整、測試,折騰到天黑,終于讓火箭“飛”了起來。
同事說,女兒回來后最大的變化是:以前下棋輸了會哭鼻子,現在會主動說“再來一局,我剛才走錯了一步”。你看,孩子不是怕失敗,是怕失敗后沒人教他“怎么辦”。夏令營里,老師不會像父母一樣急著“幫他解決”,而是引導他“自己找辦法”。這種“摔倒了自己爬起來”的體驗,會讓孩子明白: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再試一次。而這種“抗挫力”,才是未來面對學業壓力、工作挑戰時,最硬的底氣。
四、課本外的“新大陸”:興趣這顆種子,可能就在營地悄悄發芽
現在的孩子,周末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我們總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卻忘了問一句:“你喜歡什么?”夏令營最珍貴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了一片“試錯”的土壤——不用考試,不用排名,純粹因為“好玩”去嘗試。
我親戚家孩子,以前對畫畫一點興趣沒有,他媽逼他學素描,每次都哭得驚天動地。去年報了個“自然藝術營”,每天在樹林里撿樹葉、石頭,用黏土捏小動物,用樹枝搭“小房子”。回來后,那孩子居然主動跟他媽說:“媽媽,我想報個陶藝班,我覺得用泥巴做東西特別有意思。”你看,興趣從來不是“教”出來的,是“玩”出來的。
現在很多夏令營會設計各種特色課程:天文觀測、野外生存、戲劇表演、非遺手作……孩子可能今天覺得“這個沒意思”,明天又對“那個很好奇”。沒關系啊,試錯本身就是一種收獲。至少他知道“我不喜歡什么”,未來才更有可能找到“我喜歡什么”。而一個有自己熱愛的事的孩子,內心永遠不會空虛。
五、在泥土和星空里,找回孩子該有的樣子
最后想聊聊“自然”。現在的孩子,離自然太遠了。他們知道“樹葉是綠色的”,卻沒摸過樹皮的紋路;知道“星星會發光”,卻沒在沒有路燈的夜晚看過銀河。夏令營,尤其是戶外營,恰恰是把孩子“扔”回大自然,讓他們重新做個“野孩子”。
我家娃參加過一個“森林探險營”,回來后天天跟我講:“媽媽,原來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我發現一種紫色的小花,老師說叫紫花地丁,能入藥”“晚上我們躺在草地上看星星,老師說那顆最亮的是金星”。你看,這些課本上的知識,在大自然里變成了“活”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泥土里打滾、在小溪里踩水、在樹林里追蝴蝶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是平板和游戲機給不了的。
有研究說,經常接觸自然的孩子,專注力更強,情緒更穩定,創造力也更豐富。深以為然。當孩子的眼睛不再盯著屏幕,而是望向遠方的山、天上的云、腳邊的小草時,他的內心會變得更開闊,更有力量。
其實說到底,夏令營的好處,從來不是“學了多少知識”“拿了什么證書”,而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刻在骨子里的變化:是學會自己系鞋帶時的得意,是幫隊友背行李時的擔當,是失敗后重新再來的勇氣,是發現“原來我也可以”的自信。
暑假快到了,與其讓孩子在家“發霉”,不如給他一個機會,去營地“野”一把。也許回來時,他曬黑了,瘦了,但眼睛里的光,和那句“媽媽,我長大了”,會讓你覺得——所有的錢,都花在了孩子最珍貴的“成長”上。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wenda/643115.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成都九九勇士培訓整理的少兒參加夏令營有什么好處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