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更換汽車機油
說實話,第一次聽說“自己換汽車機油”時,我跟大多數人一樣:這活兒不得去4S店?自己弄萬一搞壞發動機咋辦?直到去年冬天,我家那輛開了5年的SUV又到保養期,4S店報價800多(機油+濾芯+工時),還得排隊3小時。我一朋友甩來句:“你傻啊,自己換300塊搞定,1小時完事。” 半信半疑試了一次,現在我不僅自己換,還幫鄰居換過兩次——真沒那么難,反而有種“把車摸透”的踏實感。
今天就把我踩過坑、總結出的“保姆級換機油攻略”分享給你。不管你是想省保養錢,還是想避開4S店的“過度推銷”,甚至只是想多了解自己的車,這篇文章都能讓你看完就敢上手。
先搞懂:為啥機油非換不可?不換會怎樣?
很多人覺得“機油就是潤滑油,隨便加加就行”,這想法大錯特錯。機油對發動機來說,相當于“血液”+“清潔工”+“降溫器”:
潤滑:發動機里上百個零件高速摩擦(比如活塞和缸壁),機油能形成油膜減少磨損,不然零件磨壞了,發動機直接報廢;
清潔:燃燒產生的積碳、金屬碎屑,會被機油粘住帶走,避免堵塞油路;
散熱:發動機工作時溫度高達上千度,機油循環時能帶走部分熱量,輔助降溫。
要是長期不換機油,會發生啥?我見過最夸張的案例:一哥們1年沒換油,最后機油變成“瀝青狀”,發動機啟動時異響,拆開一看,活塞環都粘住了,修了1萬多。正常情況,機油會慢慢氧化、變稀,潤滑和清潔能力下降,短期可能感覺車沒勁、油耗變高,長期就是發動機早衰。
所以,別聽4S店說“5000公里必須換”(他們為了賺錢),也別拖到1萬公里以上。正確的換油周期:礦物油5000-6000公里,半合成7500-8000公里,全合成10000-12000公里(具體看你車型手冊,以手冊為準)。像我經常跑高速,全合成油一般1萬公里換,市區堵車多就提前到9000公里。
準備工作:工具和材料,少一樣都白搭
第一次換油時,我興沖沖買了機油和濾芯,結果頂車時發現沒帶支架,千斤頂單獨撐著車,嚇得我不敢鉆下去——安全第一,工具必須備齊。
1. 必備工具(按順序準備,別漏!)
千斤頂+安全支架:千萬別只用千斤頂!我第一次圖省事沒買支架,頂起車后車身晃了一下,趕緊放下來。支架是“保命工具”,必須買承重5噸以上的(幾十塊錢,網上搜“汽車安全支架”就行);
套筒扳手+延長桿:拆放油螺絲和濾芯用的。放油螺絲尺寸常見17mm、19mm(提前看你車型手冊,或直接用尺子量螺絲直徑),濾芯扳手分“帽式”和“鏈條式”,建議選帽式(不容易打滑);
接油盆:至少能裝5升油的塑料盆(別用鐵盆,倒油時容易灑),帶刻度的更好,能看放出多少舊油;
漏斗:加新油時用,避免灑到發動機上(機油沾灰后會結塊,難清理);
手套+護目鏡:舊油溫度高(剛停車時60-80),戴手套防燙;油可能濺到臉上,護目鏡別省;
吸油棉/舊毛巾:擦漏油、擦手用,發動機艙里有油污會影響散熱;
機油尺(可選):有些車自帶,但備一個以防原車手滑掉了(別問我怎么知道的)。
2. 材料:機油和濾芯,選錯等于白換
機油:別瞎買!打開你車的“用戶手冊”,翻到“保養”章節,會寫清楚“黏度等級”(比如5W-30、0W-20)和“質量等級”(比如API SN Plus、ACEA C5)。黏度選錯會傷發動機:北方冬天用0W(低溫流動性好),南方夏天用5W;日系車一般用20-30黏度,德系車多用40黏度。
我第一次不懂,買了5W-40的機油(以為黏度高保護好),結果車開起來發悶,油耗漲了0.5個,后來才知道我車手冊要求5W-30——嚴格按手冊買,別聽商家推薦“更好的”。
機油濾芯:選和車型匹配的(網上搜“XX車型機油濾芯”就行),建議買品牌的(比如馬勒、曼牌、博世),別貪便宜買雜牌(過濾效果差,雜質會堵發動機);
放油螺絲墊片(可選):有些車的放油螺絲墊片是一次性的(比如日系車),拆下來會變形,最好提前買幾個(幾塊錢一個),不換可能漏油。
小提醒:材料提前1天買好,工具放后備箱。換油前找個平坦的地面(比如小區停車場、路邊平地),別在斜坡上操作——車會溜!
實操步驟:7步搞定,新手也能一次成功
我把換油步驟拆成“傻瓜式流程”,每步都標了“重點”和“我踩過的坑”,跟著做絕對沒問題。
第一步:熱車5分鐘,讓機油“動起來”
換油前先啟動發動機,怠速5分鐘(別開出去跑,原地怠速就行)。為啥?冷車時機油沉在油底殼,熱車后機油會流動到發動機各個零件,放舊油時能更徹底。
我踩過的坑:第一次沒熱車,放舊油時流得很慢,等了20分鐘還沒放干凈,后來才知道熱車后油變稀,流速快。
第二步:頂車+固定,安全永遠第一位
熱車后熄火,拉手剎,掛P擋(手動擋掛1擋)。然后用千斤頂頂起車身——頂哪里? 看你車底盤,前輪后面、后輪前面有“凸起的金屬棱”(叫“舉升點”),千斤頂必須頂在棱上(頂錯地方會頂凹底盤)。
頂到車輪離地10厘米后,立刻把安全支架放在底盤的“支撐點”上(一般在舉升點旁邊,是個平面),慢慢放下千斤頂,讓車身壓在支架上(支架要放穩,左右晃一下車,不晃才算固定好)。
重點:別只頂一側!如果只換機油,頂一側就行;如果想順便檢查底盤,就頂兩側(但兩側都要放支架)。我第一次只頂了左側,放舊油時車身有點斜,油差點灑出來。
第三步:找到放油螺絲和濾芯,別拆錯了!
鉆到車底(最好墊個爬行墊,不然膝蓋磨破),找“油底殼”(發動機最下面的金屬殼),上面有個帶螺栓的螺絲,就是“放油螺絲”(一般是銀色或黑色,周圍可能有油污)。
濾芯位置不一定:有的在油底殼旁邊(橫置),有的在發動機上面(豎置,比如大眾車)。不確定的話,拍張照片問賣濾芯的客服,他們一看就知道。
我踩過的坑:第一次把“變速箱放油螺絲”當成機油放油螺絲(長得很像),差點拆下來,幸好客服及時提醒:機油螺絲一般在發動機正下方,變速箱螺絲在側面。
第四步:放舊油,耐心等10分鐘
把接油盆放在放油螺絲正下方(盆要夠大,油會濺出來一點),戴手套,用套筒扳手逆時針擰螺絲(別用手直接擰,會燙)。擰松后慢慢用手擰開,注意!油會一下子涌出來,趕緊把手拿開(我第一次被濺了一手油,燙得跳起來)。
舊油放出來時是黑褐色的(正常),如果是黑色且有顆粒感,說明你該早點換了。讓油一直流,至少等10分鐘(我一般等15分鐘,確保放干凈),期間可以擦一下螺絲上的油污。
第五步:換濾芯,新濾芯記得“涂機油”
放舊油的同時,拆舊濾芯:用濾芯扳手逆時針擰(如果太緊,墊塊毛巾增加摩擦力)。拆下來的舊濾芯里會殘留機油,別直接扔! 倒過來放進接油盆里,等油流干凈。
裝新濾芯前,一定要做這步:用手指蘸點新機油,均勻涂在濾芯的橡膠密封圈上(作用是密封,防止漏油)。然后用手順時針擰濾芯,擰到密封圈貼緊發動機后,再用扳手擰“3/4圈”(別擰太死,會把密封圈擰壞,我第一次擰太緊,下次拆時費了半天勁)。
第六步:加新油,別加多也別加少
舊油放干凈后,把放油螺絲(和新墊片)擰回去,用扳手擰到“稍微用力擰不動”就行(太用力會滑絲,我鄰居就擰滑過,最后換了油底殼,花了500多)。
然后打開發動機艙,找到“機油加注口”(蓋子上有“油壺”圖標),打開蓋子,把漏斗插進去,開始加新油。加多少? 看手冊!一般家用車4-5升(比如我車加4.3升),先加3.5升,然后等2分鐘(讓油流到油底殼),拔出機油尺(擦干凈再插進去),看油位是否在“MIN”和“MAX”之間(中間偏上最好)。不夠再加,別一次性加滿——加多了會導致發動機沒勁、燒機油。
第七步:檢查+清理,收尾工作別馬虎
加完油后,蓋緊加注口蓋子,啟動發動機,怠速1分鐘(讓機油循環到各個零件),然后熄火。再次鉆到車底,檢查放油螺絲和濾芯處有沒有漏油(有油漬就是沒擰緊,趕緊處理)。
最后把車從支架上放下來,收拾工具,舊油裝回原來的機油桶(別倒下水道!有毒,交給汽修店或4S店,他們會回收)。擦干凈發動機艙的油污,搞定!
新手必看:這些“坑”我替你踩過了
自己換油3次后,我總結了幾個新手最容易犯的錯,提前知道能少走彎路:
別用“洗潔精瓶”當接油盆:我第一次用家里的塑料盆,結果油太燙,盆底變形漏了一地,最后用舊機油桶剪開當盆,反而好用;
濾芯別買錯型號:不同年份的同一款車,濾芯可能不一樣(比如2020款和2023款朗逸濾芯不同),買前一定要告訴客服“車型+年份+排量”;
別在雨天換油:雨水會混進舊油里,不好處理,發動機艙也容易進水;
油尺看清楚刻度:有些車油尺有“冷車刻度”和“熱車刻度”,剛熄火看的是熱車刻度,別和冷車刻度搞混。
最后說句大實話:自己換油,值不值?
算筆賬:4S店換一次全合成機油(4升)+濾芯+工時,大概800-1000元;自己買機油(300元)+濾芯(50元)+工具(一次性投入200元),第一次總成本550元,第二次開始只要350元,一年換2次就能省1000多——夠加兩箱油了。
更重要的是,你會更了解自己的車:機油放出來的顏色、濾芯的狀態,都能反映車況。現在我每次換油,都會觀察舊油有沒有乳化(有水)、有沒有金屬碎屑(發動機磨損),心里更踏實。
當然,如果你實在怕麻煩,或者車還在保修期(擔心4S店拒保),去店里換也行。但如果想試試動手的樂趣,又想省點錢,跟著這篇攻略做,絕對沒問題——我一個女生都能學會,你肯定也行。
最后提醒:換油時一定注意安全,支架必須放穩,別圖快省略步驟。動手前多看兩遍步驟,第一次慢一點沒關系,熟練了就快了。祝你第一次換油順利,記得回來告訴我結果呀!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sh_news/58491.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廣州瀚達汽車學院整理的怎樣更換汽車機油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