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勵成以演講為主題的咖啡吧正式成立
最近刷朋友圈,看到好幾個朋友在轉發同一個消息:新勵成開了家咖啡吧,而且是“演講主題”的。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噱頭——咖啡吧不就是喝咖啡聊天的地方嗎?跟演講有啥關系?直到上周路過他們總部樓下,順便進去坐了坐,才發現這地方可能真的要改變很多人的“表達困境”。
為什么是“演講主題”的咖啡吧?新勵成這次想解決什么問題?
先說說新勵成吧,做口才培訓快20年了,不少人考教資、備面試、練匯報時,都會去他們那報課。但我之前跟他們的老師聊過,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學員在課堂上練得好好的,一到真實場景就“打回原形”。
“不是技巧沒學會,是缺練習的土壤。”一位老師當時說,“課堂上有老師引導、同學鼓勵,出錯了也不怕;但生活里呢?開會時說錯話怕被同事笑,聚會時講錯梗怕冷場,久而久之就不敢說了。”
所以這次開咖啡吧,新勵成的想法很直接:把“演講練習”從“課堂”搬進“日常”。你不用專門請假去上課,下班路過買杯咖啡,就能順便練5分鐘即興演講;周末約朋友來這,既能聊天又能一起參加個“故事分享會”;甚至面試前緊張,來這里對著陌生人試講一遍,可能比自己在家背稿子有用得多。
在這里,你能解決3個最扎心的“表達痛點”
我在咖啡吧待了一下午,發現它最妙的地方,是把“練演講”這件事變得像“喝咖啡”一樣自然。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擾,或許真的能在這里找到答案——
痛點1:“我不是不會說,是怕說錯了沒人兜底”
解決方案:“容錯率100%”的輕社交空間
剛進門時,我看到一個女生站在吧臺旁的小臺子上,手里拿著杯拿鐵,對著五六個人說:“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上周追公交的經歷……”說到一半忘詞了,她尷尬地笑了笑,結果臺下有人接話:“是不是追上去發現坐反方向了?我也干過!”全場都笑了,她也放松下來,接著把故事講完了。
后來才知道,這是咖啡吧的“即興分享角”——每天下午3點到5點,任何人都可以上臺,隨便聊點啥(哪怕是吐槽老板也行),臺下的人不能打斷,只能鼓掌或接話鼓勵。負責這個區域的店員說:“我們試過讓內向的客人先從‘說一句話’開始,比如‘我今天喝的美式有點苦’,慢慢就能說一段了。”
這種“沒人挑錯、只有鼓勵”的氛圍,其實就是給“不敢開口”的人一個“安全網”。就像學游泳得先在淺水區試水溫,在這里說錯話、卡殼、跑題,都沒人覺得你“不行”,反而會有人幫你“圓場”——畢竟來這里的人,大多都是想提升表達的,誰還沒經歷過“社恐時刻”呢?
痛點2:“學了那么多技巧,一到用的時候就‘大腦空白’”
解決方案:“場景化”的練習工具包
咖啡吧的每張桌子上,都放著一個“表達盲盒”——打開是幾張卡片,上面寫著不同的場景:“電梯里遇到老板,30秒介紹你的項目進展”“朋友失戀了,你怎么安慰他”“網購到不滿意的商品,給客服打電話維權”。
我抽中了“面試時被問‘你的缺點是什么’,怎么回答”。旁邊一個穿西裝的男生正好也在抽盲盒,我倆就對著練了起來。他先說:“我缺點是太追求完美,有時候會加班到很晚。”我聽完笑了:“這不像缺點,像在夸自己啊!”他也撓撓頭:“對啊,我每次都不知道怎么說才真實又不踩雷。”
后來店員拿來一本“場景應對手冊”,里面有具體的思路:先承認一個“真實但不致命”的缺點(比如“有時候做事太急,細節容易忽略”),再說“我正在怎么改進”(比如“現在會每天花5分鐘復盤當天的工作,檢查細節”)。我倆照著練了兩遍,男生說:“感覺比自己在家背模板有用多了——對著真人說,才知道哪里會卡殼。”
這種“把技巧放進具體場景”的練習,其實就是解決“學用脫節”的關鍵。畢竟演講不是背稿子,而是“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能力——在這里,你能遇到不同職業、不同性格的人,練的就是“隨機應變”。
痛點3:“想提升表達,但找不到‘同頻’的人一起練”
解決方案:“主題沙龍”+“長期陪伴”的社群
周末的咖啡吧會更熱鬧。上周六他們辦了場“職場匯報技巧”沙龍,來的大多是剛入職1-3年的年輕人。有個做設計的女生說,她每次給客戶講方案,都會被問“這個設計有什么用”,自己明明做了很多調研,卻講不明白價值。
現場有位新勵成的資深導師,沒直接給答案,而是讓她把方案濃縮成3句話,然后對著大家講。講完后,導師問:“如果你是客戶,聽完這3句話,你最想追問什么?”臺下立刻有人舉手:“這個設計能幫我省多少錢?”“多久能落地?”女生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說‘我做了什么’,沒說‘對方能得到什么’!”
沙龍結束后,大家還建了個群,約定每周三晚上來咖啡吧“復盤”——各自帶工作中遇到的表達難題,一起想辦法。這種“有導師引導+有同伴監督”的社群,其實比一個人悶頭練更有動力。就像健身需要搭子,練表達也需要“戰友”——你知道有人在等你開口,就不會輕易放棄。
真實體驗:在咖啡香里練演講,是什么感覺?
我那天點了杯手沖,坐在靠窗的位置。旁邊一桌是兩個大學生,正在用“表達盲盒”練“辯論賽”——一個抽“支持熬夜學習”,一個抽“反對熬夜學習”,倆人一邊喝咖啡一邊辯論,說到激動時還拍了桌子,引得周圍人都笑了。
吧臺那邊,有個男生拿著手機錄視頻,店員告訴他:“我們有專門的‘錄像角’,燈光和背景都調好了,你可以對著鏡頭練自我介紹,錄完還能讓導師幫你看看哪里需要改進。”男生有點不好意思:“我下個月要參加校招,想把自我介紹拍下來,看看自己表情會不會太僵硬。”
最讓我印象深的是角落里的一個女生,她面前擺著一杯沒怎么動的拿鐵,手里拿著一張寫滿字的紙,小聲地念著什么。我后來問她,她說自己是做客服的,經常要處理投訴電話,“每次都緊張得說不清楚,今天來這里想練‘怎么心平氣和地跟人溝通’,等會兒準備去即興分享角試試。”
整個空間沒有傳統培訓教室的“嚴肅感”,反而像個“表達愛好者的秘密基地”——有人在小聲練習,有人在熱烈討論,咖啡香混著笑聲,讓人覺得“開口說話”是件很輕松的事。
誰適合來這里?或許你就是“目標用戶”
如果你符合下面任何一種情況,不妨找個時間去坐坐:
開會時明明有想法,卻怕說錯不敢開口;
跟陌生人聊天總是“沒話找話”,尷尬到摳腳;
面試、匯報、演講前,緊張到失眠;
想提升表達能力,但覺得“報班太貴”“沒時間上課”;
單純想找個地方,既能喝咖啡,又能認識些“愿意聽你說話”的朋友。
最后想說:好的表達,是“練”出來的,也是“泡”出來的
新勵成的創始人在開業時說過一句話:“我們不想把這里做成‘第二個教室’,而是想讓‘表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剛工作時,因為不敢跟領導匯報,錯失了一個項目機會。后來逼著自己每天對著鏡子說5分鐘話,才慢慢克服了恐懼。
其實表達能力就像肌肉,需要反復鍛煉;但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一個“允許你犯錯”的環境。而這家咖啡吧,或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你不用穿正裝,不用背稿子,甚至不用“準備好”,只要帶著一杯咖啡和想開口的勇氣,就能在這里慢慢找到“說話的底氣”。
當然,目前咖啡吧剛開業,有些活動安排和服務細節可能還在調整(比如周末人多時,即興分享角需要排隊),具體的課程合作、導師駐場時間等,大家可以關注新勵成的官方通知。
畢竟,好的表達不是天生的,而是練出來的——在咖啡杯里,在麥克風前,在每一次開口的勇氣里。
(注:文中涉及的具體活動安排、導師信息等,以新勵成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sh_news/45403.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新勵成口才培訓整理的新勵成以演講為主題的咖啡吧正式成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