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備考經驗
如果你正準備考MPAcc(會計碩士),大概率已經刷到過不少“3個月上岸985”“零基礎逆襲名校”的帖子。但作為一個去年剛考完、踩過無數坑才上岸雙非一本的“過來人”,我必須說句大實話:MPAcc備考沒有捷徑,卻有方法。這篇文章會從“認知—規劃—執行—避坑—心態”五個維度,把我備考10個月總結的“血淚經驗”全分享出來,幫你少走80%的彎路——尤其是那些沒人告訴你的“反常識細節”。
一、備考前,先搞清楚這3個問題(別盲目開始!)
很多人備考第一步就錯了:打開小紅書搜“MPAcc備考資料”,然后跟風買一堆書,結果到12月都沒拆封。其實備考前最重要的不是“買資料”,而是“想明白”。
1. 你真的了解MPAcc嗎?別只看“好考”
MPAcc的全稱是“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考試科目只有兩門:管理類聯考(管綜,含數學、邏輯、寫作,滿分200分)+英語二(滿分100分)。聽起來比學碩簡單?但近幾年卷到離譜——2023年國家線197分,雙非院校復試線普遍220+,985/211更是240分起步(比如人大253分,上財249分)。
關鍵是:它不考專業課! 這意味著跨考生超多,每年都有大量英語、漢語言、甚至理工科學生來“卷”。如果你本科是會計,別覺得有優勢;如果是跨考,也別慌——管綜考的是“思維能力”,不是專業基礎。
另外,MPAcc大部分是全日制,學費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比如北大MPAcc學費15.8萬,普通雙非可能2-3萬),畢業主要去企業財務、事務所、銀行,想進體制內的話,“會計碩士”和“會計學碩”在崗位上沒區別。這些信息不想清楚,后面很容易中途放棄。
2. 你的基礎到底怎么樣?先做套真題“摸底”
我見過太多人說“我基礎差,所以要早點開始”,但“基礎差”是個模糊概念。正確的做法是:用2020年的管綜+英語二真題,嚴格計時做一遍(管綜3小時,英語二3小時),不用在乎對錯,重點看:
數學:高中數學知識(函數、幾何、概率等)還記得多少?比如“排列組合”會不會?“均值不等式”還能想起來嗎?
邏輯:完全沒接觸過的話,做10道題要花多久?能不能讀懂題干?
寫作:論證有效性分析(找邏輯漏洞)和論說文(議論文),是不是完全不知道從何下筆?
英語:單詞量大概多少?閱讀真題能看懂多少?
我當時摸底,數學錯了15道(一共25道),邏輯錯12道(30道),英語閱讀5道錯3道——典型的“基礎薄弱”,所以從3月就開始準備了。如果你摸底時數學只錯5道以內,英語閱讀正確率80%,那或許可以晚點開始,但千萬別學別人“3個月沖刺”,除非你是學霸中的學霸。
3. 備考時間怎么擠?應屆生和在職/二戰不一樣
應屆生:大三下學期(3-6月)是黃金期,沒課就去圖書館,每天保證6-8小時;暑假(7-8月)別回家!留校備考,每天10-12小時;9月開學后,利用好早八前、晚自習、周末,每天8-10小時。
在職/二戰:在職黨別辭職!每天早起2小時(6-8點)+ 下班后3小時(7-10點),周末全天;二戰的話,如果在家備考,一定要制定“出門計劃”(比如每天去市圖書館),別躺床上學。
我當時是應屆生,3-6月每天8點到圖書館,學到11點半,下午2點到5點半,晚上7點到9點半,中間留1小時吃飯+休息。別學“熬夜黨”,我試過學到凌晨2點,第二天一整天昏昏沉沉,效率低到離譜——規律作息比時長更重要。
二、全年備考規劃表(可直接套用,附資料推薦)
備考不是“想到哪學到哪”,必須有清晰的階段目標。我把10個月分成3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資料、方法都給你列出來,照著做就行。
基礎期(3-6月):別追求速度,先把知識點“啃透”
核心目標:數學、邏輯掌握基礎知識點;英語背完一輪單詞+學會長難句;寫作先了解題型。
數學:用《數學分冊》(陳劍),按章節學,每天1.5小時。重點是“看懂例題+做課后題”,別跳過任何一個公式推導——比如“等比數列求和公式”,不僅要記住,還要知道怎么推導出來的,不然換個題型就懵。我當時第一章“實數”學了3天,因為初中數學忘光了,就翻出高中課本重新看,別怕慢!
邏輯:用《邏輯精點》(趙鑫全),每天1.5小時。形式邏輯(比如“如果...那么...”“只有...才...”)一定要聽網課(B站搜“老呂形式邏輯”,簡單易懂),別自己看書硬啃;論證邏輯先了解基本題型(削弱、加強、假設等),不用急著刷題。
英語:單詞用《紅寶書》(每天50個新詞+復習前一天的),早上背1小時;長難句跟田靜的《句句真研》,每天1小時,把句子結構拆明白(主謂賓定狀補)。我當時長難句卡了很久,就每天抄3個真題里的長難句,逐詞翻譯,堅持1個月就順了。
寫作:這個階段不用動筆,每周看1篇《人民日報評論》,學人家怎么擺論據、講道理,積累點素材(比如“科技自立自強”“高質量發展”這種話題)。
強化期(7-9月):刷題+總結,形成“解題套路”
核心目標:數學、邏輯分題型刷題,總結錯題;英語開始做真題閱讀;寫作動手寫第一篇。
數學:用《數學高分指南》(陳劍),按題型刷題(比如“應用題”“幾何題”分開刷),每天2小時。重點是總結“解題套路”——比如“行程問題”無非就是“路程=速度×時間”,遇到相遇追及就畫線段圖;“排列組合”先看是“有序”還是“無序”,再看有沒有“特殊元素”。我當時準備了個“題型本”,每個題型記3道典型例題,后面遇到類似題直接套思路。
邏輯:用《邏輯1000題》(趙鑫全),每天2小時,只做論證邏輯和綜合推理。綜合推理別慌,跟著李煥的網課學“列表法”“排除法”,多練幾道就有感覺了;論證邏輯做錯了別糾結“為什么答案是A不是B”,先看題干的“論證結構”(論點是什么?論據是什么?怎么推導的?),再看選項是怎么“削弱/加強”這個結構的。
英語:開始做2010-2018年真題閱讀(每天2篇),用黃皮書。第一遍先自己做,然后逐句翻譯(不用寫下來,口譯就行),最后看唐遲的閱讀課,學“定位題干關鍵詞”“排除干擾項”的技巧。我當時一篇閱讀要做1小時(做題20分鐘+翻譯30分鐘+看課10分鐘),慢但扎實,到9月基本能穩定錯2-3個/篇。
寫作:8月開始寫論證有效性分析(每周1篇),用《寫作分冊》(王誠),先學“找邏輯漏洞”(比如“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強拉因果”),然后模仿范文寫。9月開始寫論說文(每周1篇),從“社會現象類”話題入手(比如“內卷與躺平”“科技與人文”),寫完找研友互改(重點看“論據是否支持論點”“結構是否清晰”)。
沖刺期(10-12月):模考+復盤,回歸真題
核心目標:全真模考適應節奏;真題至少刷3遍;寫作形成自己的模板。
模考:10月開始,每周六上午8:30-11:30做管綜真題(2015-2023年),下午2:00-5:00做英語二真題,嚴格計時,用答題卡寫。模考后當天晚上復盤:數學/邏輯錯題分類(計算錯、知識點錯、思路錯),寫作找老師或研友打分(我當時花了200塊找了個上岸學姐,改了5篇,指出了“論說文論據太老套”“論證有效性分析漏洞找不準”的問題)。
真題復盤:管綜真題至少刷3遍——第一遍按套卷做,第二遍按題型分類做(比如數學應用題集中刷),第三遍只做錯題。英語閱讀刷2遍,第二遍重點看“正確選項為什么對”“干擾項為什么錯”。
寫作模板:論證有效性分析總結“開頭+結尾+漏洞分析”模板(比如開頭:“材料通過一系列論證,得出了...的結論,但過程中存在多處邏輯漏洞,現分析如下:”);論說文準備“遞進式”“并列式”兩種結構模板,每個結構背2個萬能論據(比如“張桂梅校長”“華為研發芯片”這種萬能案例)。
最后10天:別做新題!看錯題本+背寫作模板+記英語作文好詞好句。我當時每天早上背1小時寫作模板,晚上看數學錯題,保持題感就行。
三、各科復習“避坑指南”(這些錯我都犯過,別再踩!)
備考時最氣的不是“學不會”,而是“明明花了時間,卻因為方法錯了白忙活”。下面這些坑,我踩過,所以必須提醒你。
數學:別只刷題不總結,錯題本比新題重要10倍
我6月時犯過一個錯:覺得《數學分冊》課后題太簡單,就跳過直接刷《高分指南》,結果正確率不到50%。后來才明白:基礎沒打牢,刷再多題都是浪費時間。
還有人喜歡買一堆習題冊(《1000題》《頓悟精煉》...),結果每本都只做了前幾章。其實數學資料不用多,《數學分冊》+《高分指南》+真題,足夠了。重點是錯題本——我當時把錯題按“計算失誤”“知識點盲區”“思路錯誤”分類,沖刺期只看“知識點盲區”和“思路錯誤”的題,節省了超多時間。
邏輯:形式邏輯別靠語感,論證邏輯別鉆牛角尖
形式邏輯(比如“所有S都是P”“如果A那么B”)一定要學公式!我一開始覺得“憑語感就能做”,結果遇到復雜的“遞推”題就懵(比如“只有A才B,除非C否則不A,所以B推C”),后來背了公式(“只有A才B=BA”“除非C否則不A=AC”),正確率直接提到90%。
論證邏輯別糾結“選項為什么對”,而是“選項怎么對應題干的論證結構”。比如題干論點是“XX措施能解決問題”,削弱項可能是“措施實施有副作用”,也可能是“問題產生的原因不是措施針對的原因”——不用死記“削弱方式”,看懂題干的“論點+論據”,自然就能選對。
寫作:別等到10月才開始,論證有效性分析要“找茬”
很多人覺得“寫作最后背模板就行”,大錯特錯!我8月開始寫論證有效性分析時,第一篇寫了3小時,還找不出3個漏洞。后來每天練1道“找漏洞”題(只找漏洞不寫),練了20天,才勉強能在20分鐘內找出4個漏洞。
論說文別只背“名人名言”,要積累“具體案例”。比如寫“堅持”,別只說“愛迪生發明電燈”,可以說“華為研發5G,從2009年開始投入,歷經10年才實現技術突破”——案例越具體,越有說服力。
英語二:單詞別背“紅寶書附錄”,閱讀別只做不精讀
紅寶書單詞太多,從“Abandon”開始背,背到C就放棄了?其實英語二常考的單詞就2000多個,直接背“真題高頻詞”(網上搜“英語二真題高頻詞5500”,很多現成的),效率更高。
閱讀別只做不精讀!我7月時做閱讀只對答案,不翻譯,結果到9月還是錯很多。后來改成“逐句翻譯+查生詞+分析選項”,雖然慢,但1個月后明顯感覺“能讀懂文章了”——記住:閱讀的本質是“讀懂”,不是“技巧”。
四、備考中最容易崩潰的3個時刻,我是怎么扛過來的
備考10個月,我崩潰過無數次:3月覺得“時間不夠”,9月模考錯一堆想放棄,12月背不完作文模板焦慮到失眠。如果你也遇到這些情況,別慌,你不是一個人。
時刻1:3月剛開始,覺得“別人都復習完一輪了”
剛開始備考時,刷小紅書看到“XX已經刷完數學分冊”“XX英語單詞背完兩輪”,我直接慌了——我數學第一章還沒看完!后來才發現,這些“進度帖”要么是假的,要么是學霸,普通人根本不用比。
解決辦法:把“別人的進度”從手機里刪掉!卸載小紅書、微博,只留一個“考研超話”看干貨。然后用“倒推法”拆解任務:比如數學分冊有10章,3-6月共4個月,每月2-3章,每周1章,每天學2節——把大目標拆成小任務,就不會焦慮了。
時刻2:9月模考,管綜錯30道題,想直接放棄
9月第一次模考,我管綜數學錯12道,邏輯錯10道,寫作沒寫完,總分才130分(目標180分),當場在圖書館哭了。回宿舍后給我媽打電話,說“不想考了”,我媽說“你現在放棄,前面6個月不就白干了?再試試,不行12月再放棄”。
后來我才明白:模考的意義是“查漏”,不是“判死刑”。那次模考后,我發現數學“排列組合”和邏輯“綜合推理”錯得最多,就專門花2周強攻這兩個模塊,10月模考就進步到150分了。記住:模考分數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什么低。
時刻3:考前一周,作文模板背不完,英語單詞又忘了
12月時,我每天背作文模板到凌晨,結果早上起來又忘了;做英語閱讀,發現10月背過的單詞又不認識了,當時覺得“完了,肯定考不上了”。
后來學姐跟我說:“考前一周,大家都這樣,你只要把‘高頻考點’抓住就行。” 于是我把數學錯題本里“出現3次以上”的錯題過了一遍,寫作只背了“科技”“社會治理”“個人成長”3個高頻話題的模板,英語只看了閱讀高頻詞——最后考試時,論說文考的“技術創新”,正好是我背過的模板,瞬間安心了。考前別追求“全”,抓住“重點”就行。
最后想說:備考MPAcc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凈沒有,只能一遍遍地洗。等到上考場的那一刻,燈亮了,你會發現有的人忘了加洗衣粉,有的人用的是洗衣機,但只要你認真洗過了每一個地方,那件衣服一定是潔白如新的。
別害怕“卷”,也別相信“捷徑”,按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走,你想要的,時間都會給你。
以上備考規劃及資料推薦基于往年經驗,最新考試政策(如招生人數、考試大綱)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mpa_zx/64050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