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準備mba聯考
摘要
準備MBA聯考,說到底是一場“信息戰+時間戰+心態戰”的組合。對于在職備考的大多數人來說,你缺的從來不是努力,而是“少走彎路”的方法——知道考什么、怎么規劃時間、各科如何精準提分,以及如何在高壓下穩住心態。這篇文章會從“避坑指南分階段規劃各科提分技巧心態調整”四個維度,給你一套能直接上手的備考方案,幫你用300小時高效突圍,告別盲目刷題和無效焦慮。
一、先搞懂:MBA聯考到底考什么?(避開新手最容易踩的坑)
很多人一開始備考就悶頭買書刷題,結果學了兩個月發現“方向跑偏”——要么抓錯重點,要么用錯方法。其實MBA聯考(管理類聯考)考的不是“智商”,而是“應試技巧”和“時間管理能力”,先把考試本質搞清楚,才能少走90%的彎路。
1. 考試內容:就考兩科,但每科都有“得分陷阱”
管理類聯考只考兩門:管理類綜合能力(200分,含數學、邏輯、寫作)+英語二(100分),考試時間都是3小時。但別覺得科目少就簡單,這兩門課藏著不少“坑”:
數學(75分):考的是小學到高中的數學(算術、代數、幾何、數據分析),但題型全是選擇題(25道),陷阱在于“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快速解題技巧”——比如同樣一道應用題,用常規方法算5分鐘,用技巧1分鐘就能出答案,而考試時數學最多只能花60分鐘,超時就會影響后面的邏輯和寫作。
邏輯(60分):30道選擇題,考的不是專業邏輯知識,而是“批判性思維”,但很多人會陷入“過度推理”的坑——比如看到“只有…才…”就套用邏輯公式,結果忽略題干里的關鍵限定詞,導致選錯。
寫作(65分):兩篇作文,一篇“論證有效性分析”(找別人文章的邏輯漏洞,30分),一篇“論說文”(議論文,35分)。坑點在于“模板化”——很多人背了模板就直接套,結果論證有效性分析找不準漏洞,論說文寫得空洞沒論據。
英語二(100分):難度介于四六級之間,重點在閱讀(50分)和寫作(25分)。最大的坑是“單詞背了就忘”和“閱讀只看表面意思”——比如閱讀題常考“作者態度”“段落主旨”,但很多人只關注細節,忽略上下文邏輯。
2. 目標分數:別盯著“過線”,要盯著“穩上岸”
MBA國家線近幾年在165-170分左右(英語42分,管綜84分),但這只是“最低門檻”。好學校的復試線往往更高(比如211院校可能200分+),而且“初試分數高,復試更穩”。所以備考時目標要明確:如果你報普通院校,目標180分+;如果報重點院校,目標200分+(具體可查目標院校近3年復試分數線)。
二、分階段備考:在職黨300小時高效規劃表(附每月任務清單)
在職備考最缺的是時間,每天能專注學習的時間可能只有2-3小時,周末最多6-8小時。與其“每天學5小時但效率低”,不如“精準規劃300小時,每小時都有產出”。以下是我帶過500+考生總結的“三階段備考法”,親測適合在職黨:
階段一:基礎期(6-8月,共100小時)——“把書讀薄,抓核心考點”
目標:搞懂各科基礎知識點,知道“考什么”“怎么考”,不用急著刷題。
時間分配:每天2小時(下班后1.5小時+碎片時間0.5小時),周末每天4小時。
具體任務:
數學:用《數學分冊》或《高分指南》過一遍基礎,重點記“高頻考點公式”(比如應用題里的行程、工程、利潤問題,幾何里的三角形、圓的面積公式),不用糾結難題(難題占比不到10%,基礎題和中檔題占90%)。
舉個例子:比如“均值不等式”,記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適用條件,以及常見的“和定積最大,積定和最小”結論,考試時遇到求最值的題,直接套結論就能秒解。
邏輯:用《邏輯精點》入門,先學“形式邏輯”(比如假言命題、選言命題),記牢公式(比如“如果P,那么Q”的矛盾命題是“P且非Q”),再學“論證邏輯”(削弱、加強、假設題),重點理解“題干結構”(論點、論據、論證過程)。
英語:每天背50個高頻單詞(用《考研英語二核心詞匯》,優先背真題里反復出現的詞,比如“dilemma”“perspective”),同時每天精讀1篇英語二閱讀真題(2010-2015年的,不用做題,逐句翻譯,搞懂長難句結構)。
寫作:暫時不用動筆,每周看2篇《人民日報評論》或《哈佛商業評論》,積累論說文素材(比如企業管理案例、名人名言)。
階段二:強化期(9-11月,共150小時)——“刷題+總結,把錯題變成提分點”
目標:通過真題刷題,總結各科題型和解題技巧,重點突破中檔題,錯題率控制在30%以內。
時間分配:每天2.5小時(下班后2小時+碎片時間0.5小時),周末每天6小時。
具體任務:
數學:刷近10年真題(2014-2023年),按“題型分類刷”(比如先集中刷應用題,再刷幾何題),每道題限時2分鐘內做完。刷完后一定要總結“錯題本”,標注錯誤原因(公式記錯?計算失誤?思路不對?),比如“行程問題中,忽略了‘相向而行’和‘同向而行’的區別”,下次遇到類似題就重點看這個坑。
邏輯:同樣刷近10年真題,形式邏輯爭取“正確率100%”(因為公式固定,只要記牢就能做對),論證邏輯總結“常見題型技巧”——比如削弱題優先找“另有他因”“因果倒置”,加強題優先找“搭橋”“補充論據”。
舉個例子:真題里有一道題:“某公司利潤下降是因為員工效率低”,削弱它就可以說“該公司今年原材料成本上漲了50%”(另有他因)。
英語:刷近10年閱讀真題(2014-2023年),每天2篇,做完后精讀:查生詞、翻譯長難句、分析題目選項(正確選項為什么對,錯誤選項錯在哪,比如“偷換概念”“過度推理”)。同時開始準備英語寫作模板(小作文書信類:建議信、邀請信;大作文圖表類:柱狀圖、折線圖),模板不用復雜,保證“結構清晰+語法正確”即可。
寫作:每周寫1篇論證有效性分析和1篇論說文(用真題題目),寫完后對照范文改——論證有效性分析重點看“是否找對了4個漏洞”(比如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因果不當),論說文重點看“論據是否貼切”(比如寫“創新”,用“華為研發投入”比用“個人經歷”更有說服力)。
階段三:沖刺期(12月,共50小時)——“模擬考試+查漏補缺,適應考試節奏”
目標:通過全真模擬,適應考試時間分配,調整答題順序,把會的題都拿到分。
時間分配:每周2次全真模擬(用近3年真題,嚴格按照考試時間:上午8:30-11:30管綜,下午14:00-17:00英語),其余時間查漏補缺。
具體任務:
管綜時間分配:數學55-60分鐘,邏輯50-55分鐘,寫作55-60分鐘(論證有效性分析25分鐘,論說文35分鐘),留5分鐘涂卡。答題順序建議:“數學簡單題邏輯簡單題寫作數學/邏輯難題”(先把能拿的分拿到,難題最后做,別死磕)。
英語時間分配:閱讀60分鐘(每篇15分鐘),寫作40分鐘(小作文15分鐘,大作文25分鐘),新題型15分鐘,翻譯20分鐘,完形填空15分鐘(完形性價比低,放最后)。
查漏補缺:翻看錯題本,重點看“反復錯的題”,比如數學里的“排列組合”、邏輯里的“綜合推理”,如果實在搞不懂,直接放棄(別因小失大)。
三、各科突圍:從50分到70分的提分技巧(含具體方法+案例)
很多人備考到中期會陷入“瓶頸期”:分數卡在150分左右,怎么學都上不去。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沒抓住各科的“提分關鍵”——
1. 數學:放棄“難題情結”,把基礎題變成“送分題”
數學想拿50+(滿分75),不用做難題,只要保證基礎題(60分)和中檔題(10分)正確率80%以上。具體方法:
高頻考點優先掌握:應用題(21分)、幾何(18分)、代數(15分)這三大模塊占66分,是提分重點。比如應用題里的“比例問題”“濃度問題”,幾何里的“三角形相似”“圓的方程”,一定要吃透。
用“選項代入法”提速:很多題不用算到最后,把選項代入題干驗證更快。比如“某班男生比女生多20%,總人數55人,求男生人數”,選項有25、30、35,代入30:女生=30/1.2=25,30+25=55,直接選30。
2. 邏輯:形式邏輯“死記公式”,論證邏輯“抓關鍵詞”
邏輯想拿40+(滿分60),形式邏輯是“保分題”,論證邏輯是“提分題”:
形式邏輯公式表(記牢這3個,能解決80%的題):
逆否命題:“如果PQ”等價于“非Q非P”(比如“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沒成功就是沒努力”)
矛盾命題:“所有S是P”矛盾是“有的S不是P”;“P且Q”矛盾是“非P或非Q”
選言命題:“P或Q”為真,否一推一(比如“今天下雨或刮風”,如果沒下雨,一定刮風)
論證邏輯“關鍵詞定位法”:做題時先找題干里的“結論”(通常有“因此”“所以”“由此可見”等關鍵詞),再看“論據”,然后分析“論證漏洞”。比如結論是“這款產品銷量好是因為廣告做得好”,論據是“廣告投放后銷量上漲”,漏洞就是“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降價、競品下架)”。
3. 英語:閱讀“題干定位”,寫作“模板+替換詞”
英語二想拿60+(滿分100),閱讀和寫作是重點(共75分):
閱讀“題干定位法”:先讀題干,圈出關鍵詞(人名、數字、專有名詞),再回原文找對應段落,答案一定在關鍵詞附近。比如題干問“作者認為科技發展的影響是?”,回原文找到“technology development”所在句,答案就在前后兩句。
寫作“模板+替換詞”:小作文模板記住“三段式”(開頭問候+中間內容+結尾祝福),比如建議信:“Dear XX, I’m writing to suggest that... First,... Second,... I hope these suggestions will be helpful. Sincerely, XX”。大作文用“圖表描述+原因分析+總結展望”結構,同時準備5個“高級替換詞”(比如用“significant”替換“big”,用“contribute to”替換“cause”)。
4. 寫作:論證有效性分析“四步找茬”,論說文“論據庫+結構”
寫作想拿40+(滿分65),不用文采多好,只要“邏輯清晰+論據合理”:
論證有效性分析“四步找茬”:
1. 找結論(開頭或結尾,有“因此”“所以”等詞)
2. 找論據(支持結論的例子、數據、觀點)
3. 找漏洞(常見: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因果不當、類比不當)
4. 寫分析(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結構,每段先指出漏洞,再說明為什么錯)
論說文“論據庫+結構”:提前準備3類論據(企業案例:華為、特斯拉;名人名言:德魯克“管理是實踐的藝術”;社會現象:數字化轉型),結構用“總分總”(開頭亮觀點+中間3個分論點+結尾總結)。
四、心態穩住:比努力更重要的3個“反焦慮”技巧
在職備考最容易崩潰的不是“學不會”,而是“學了覺得沒用”“怕考不上”。分享3個我自己備考時用過的“反焦慮”方法,親測有效:
1. “進度可視化”:每天只做3件事,拒絕“假努力”
別列“今天學數學、邏輯、英語”這種模糊計劃,而是寫“具體可量化”的任務:比如“數學:刷10道應用題真題+總結2道錯題”“英語:背30個高頻詞+精讀1篇閱讀”。完成一項就打勾,每天看到“√√√”,成就感會抵消焦慮。
2. “和自己比”:接受“不完美”,允許偶爾擺爛
別和“每天學8小時的全職考生”比,你是在職黨,能堅持每天2小時就已經贏了很多人。如果某天加班太累學不動,就早點睡,第二天再補——備考是馬拉松,偶爾放慢腳步沒關系,別因一天沒學就否定自己。
3. “結果前置”:想象“考上后的場景”,給自己打氣
學不下去的時候,想想“考上后能換更好的工作”“能認識更多優秀的同學”“能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這些具體的“期待”會比空洞的“加油”更有力量。我當時把目標院校的照片設成手機壁紙,每次不想學就看一眼,立馬有動力了。
最后想說,MBA聯考難的從來不是“考試本身”,而是“在職備考的堅持”。你可能會在無數個深夜懷疑自己“到底值不值得”,但請相信:那些你熬過的夜、刷過的題、記過的單詞,都會在考試那天變成你筆下的答案。別擔心結果,先把過程做好——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注:以上備考規劃和技巧基于歷年考試情況整理,2025年考試大綱如有調整,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mba_zx/72118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