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研究生mba好考嗎
在職研究生MBA到底好不好考? 這個問題幾乎是所有想報考的職場人都會糾結的。作為一個輔導過300+在職考生的“過來人”,我可以明確說:MBA不難,但“好考”的前提是用對方法。它不像高考需要死磕數理化,也不像考公那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它對“時間管理”“學習效率”和“備考策略”的要求極高。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從考試本質、備考痛點、高分策略三個維度,幫你徹底搞懂在職MBA的“難易真相”。
一、先搞清楚:MBA考什么?難在哪里?
很多人覺得MBA難,是因為把它和普研混為一談了。其實它的考試內容非常“接地氣”:
1. 管理類聯考考綱(總分300分)
英語二(100分):難度介于四六級之間,重點考閱讀和寫作,沒有聽力。很多職場人多年不碰英語,看到單詞就頭大,但其實掌握高頻詞匯和解題技巧就能快速提分。
管理類綜合能力(200分):包含數學(75分)、邏輯(60分)、寫作(65分)。數學只考初高中知識,比如應用題、幾何、概率;邏輯是全新學科,但有規律可循;寫作類似“議論文+公文”,模板性很強。
2. 真正的難點在哪?(比試卷更折磨人的3件事)
時間碎片化: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家還要哄娃/加班,每天能專注學習的時間可能只有2-3小時。
自律性挑戰:沒有老師監督,手機、綜藝、朋友聚餐都是誘惑,很多人學到一半就放棄。
信息差陷阱:比如不清楚“提前面試”能降低分數線,或者選錯了院校導致分數夠了卻沒學上。
舉個真實案例:我之前有個學生,32歲市場總監,每天通勤2小時,硬是把地鐵變成了“移動自習室”——背單詞用APP,邏輯題打印出來做,3個月后英語從50分提到78分。所以說,MBA的“難”,從來不是智商問題,而是方法和堅持的問題。
二、什么樣的人覺得MBA“好考”?3類考生更容易上岸
別被網上的“裸考上岸”帖子忽悠,那些要么是基礎極好,要么是偷偷卷到飛起。但如果你符合以下特征,備考會輕松很多:
1. 有明確目標的人
知道自己為什么考MBA(比如晉升、轉行、拓展人脈),而不是盲目跟風。這類人會主動研究院校政策,比如利用“提前面試”——通過后筆試只需國家線(2023年是167分),相當于降分錄取。
2. 擅長規劃時間的人
比如把備考拆解成3個階段:
基礎期(3-6月):每天1.5小時,過一遍考綱,數學撿回初中知識,英語背核心詞匯;
強化期(7-10月):每天2.5小時,刷真題+總結錯題,邏輯分題型突破,寫作練框架;
沖刺期(11-12月):每天3小時,模擬考試+查漏補缺,英語作文背模板,數學記公式。
3. 懂得借力的人
在職備考別死磕自學!比如邏輯可以跟課學技巧(比如“削弱題”先找結論),數學直接背常考題型(比如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寫作套用“論證有效性分析模板”(開頭:“本文通過……得出……的結論,但論證過程存在多處邏輯漏洞”)。
三、避坑指南:90%的人會踩的3個雷
1. 盲目沖名校,忽視“性價比”
清北復交的MBA確實香,但報錄比可能高達20:1。其實很多雙非院校的MBA就業率和薪資漲幅也很可觀,比如廣東工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分數線低且競爭小。
2. 英語只背單詞不做題
單詞是基礎,但光背不用等于白搭。建議用“真題語境背詞法”:做完一篇閱讀后,把不認識的單詞標出來,結合句子意思記,比孤立背單詞效率高3倍。
3. 寫作等到最后才準備
論證有效性分析和論說文需要練手感,尤其是論說文,要積累素材(比如企業管理案例、社會熱點)。每周寫1篇,找老師批改,否則考場上可能寫不完。
四、給在職黨的3條“救命”建議
1. 別糾結“年齡大不大”
MBA課堂上30-35歲的學生占比超60%,院校更看重你的工作經驗和管理潛力。我見過42歲的創業者考上MBA,畢業直接拿到風投的案例。
2. 利用好“碎片化時間”
早上通勤:聽英語新聞(推薦BBC Learning English);
午休:做10道數學題或邏輯題;
睡前:復盤當天錯題,記3個英語長難句。
3. 找個“研友”互相監督
可以在備考群里組隊,每天打卡學習進度,周末一起模擬考試。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最后想說:MBA不是“智商篩選器”,而是“毅力選拔賽”。你不需要考滿分,只需要比同批考生多努力一點點。與其糾結“難不難”,不如現在就行動——先做一套真題,看看自己的基礎;再查一下目標院校的提前面試時間,別錯過關鍵節點。
記住:備考MBA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自我管理的修行。當你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會感謝今天咬牙堅持的自己。
(注:文中涉及的分數線、考試政策等內容,以教育部及各院校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mba_zx/68578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