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也不會的怎么考mba
“什么也不會”不是考MBA的死局,反而是逆襲的起點。 每年都有一批“零基礎”考生上岸——他們可能數學公式忘光、英語單詞不認識幾個,甚至沒接觸過管理知識,但最后照樣拿到了錄取通知書。關鍵不是你現在“會什么”,而是你愿不愿意用對方法,把“不會”變成“會”。這篇文章就帶你拆解:基礎差的人到底怎么從零開始備考MBA,避開90%的坑,穩穩拿到入場券。
一、先搞清楚:你所謂的“什么也不會”,到底卡在哪里?
很多人說自己“什么也不會”,其實是被焦慮放大了問題。咱們先冷靜拆解,你可能只是卡在這3個地方,逐個擊破就行:
1. 知識斷層:數學英語“還給老師”,邏輯寫作沒概念
這是最常見的“不會”。比如數學,很多人畢業多年,連初中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忘了怎么解;英語更慘,閱讀文章里一半單詞不認識,作文寫不出完整句子。管理類綜合里的邏輯和寫作,更是完全沒接觸過,看到“論證有效性分析”就頭大。
但你要知道:MBA考試不考“高深知識”,考的是“基礎應用”。 數學只考初等數學(小學到高中內容),英語是四六級難度,邏輯和寫作有固定套路,只要方法對,3-6個月完全能補起來。
2. 信息差:不知道考什么、怎么準備,越想越慌
另一種“不會”是“不知道從哪開始”。比如:MBA考哪些科目?分值怎么算?要不要提前面試?選什么資料?每天學多久合適?信息太多太雜,越查越亂,干脆擺爛說“我什么也不會”。
破解辦法很簡單:先花3天做“信息掃盲”。 打開目標院校的MBA官網,看招生簡章;找2024年的考試大綱(每年變化不大,2025年的沒出就先用舊的);關注2-3個靠譜的備考博主(別太多,信息會過載)。把“考什么、怎么考”搞清楚,焦慮會少一半。
3. 心態陷阱:覺得“別人都比我強”,還沒開始就認輸
最可怕的“不會”是“心態崩了”。看到別人曬模考分數、討論難題,就覺得“我肯定考不上”;學了一周數學還沒進步,就認定“我不是這塊料”。其實MBA考生里,30%都是零基礎,大家起點差不多,比的不是天賦,是“誰能穩住節奏”。
記住:備考就像跑馬拉松,剛開始落后沒關系,別停下就行。 我去年帶的一個學生,數學高考才40分,剛開始做題時10道錯8道,哭著說想放棄,最后照樣考了68分(數學滿分75)。她的秘訣就是:“允許自己慢,但不允許自己停。”
二、零基礎備考的“反焦慮”策略:分3個階段,拒絕“假努力”
基礎差的人最容易犯的錯是“盲目刷題”“跟風報班”,結果時間花了,效果沒有。其實備考不用那么復雜,按這3個階段走,每一步都踩在點子上:
階段1:啟動期(1-2個月):先“搭框架”,別急著“填內容”
目標:搞懂“考什么”,建立知識體系,知道自己的薄弱項。
怎么做?
第一步:用“考試大綱”當地圖。 比如數學,大綱里列了“算術、代數、幾何、數據分析”4個模塊,每個模塊下有哪些考點(比如代數里的“整式分式、方程不等式”),把這些考點抄在筆記本上,像畫思維導圖一樣列出來。你會發現:原來數學只有20多個核心考點,不是“天書”。
第二步:做1套“最老的真題”(比如2018年的)。 別在意對錯,就當“摸底考試”,看看哪些題“完全不會”(比如排列組合)、哪些題“有點印象但做不對”(比如應用題)、哪些題“能看懂但算錯”(比如計算類)。把這些標記出來,后面復習就有重點了。
第三步:選“最基礎”的資料,別貪多。 數學推薦《數學分冊》(機工版),從小學奧數講到高中知識,例題簡單,解析詳細;英語用《考研真相》(MBA版),每個單詞、句子都有翻譯,適合零基礎;邏輯和寫作先別急,啟動期重點搞數學英語。
階段2:強化期(3-4個月):“逐個擊破”薄弱項,用“笨辦法”打基礎
目標:把“完全不會”變成“基本會做”,基礎題正確率提到70%。
這階段最關鍵:別跟別人比進度,按自己的節奏啃硬骨頭。
數學:從“看懂公式”到“會做例題”
數學差的人別一上來就刷題,先搞懂“公式怎么來的”。比如排列組合里的“加法原理”“乘法原理”,課本上的定義太抽象,你可以舉生活中的例子:“從家到公司有2條公交、3條地鐵,一共有幾種走法?”(2+3=5,加法原理);“從家到公司要先坐公交再轉地鐵,公交2種選法,地鐵3種選法,一共幾種走法?”(2×3=6,乘法原理)。用例子理解公式,比死記硬背好10倍。
每天花2小時:1小時看《數學分冊》的知識點+例題,1小時做課后題(只做基礎篇,提高篇先跳過)。錯題一定要抄在本子上,標清楚“錯因”(是公式記錯了?還是計算失誤?),每周復習1次錯題本。
英語:別背“單詞書”,從“真題高頻詞”入手
英語零基礎的人,背單詞書等于浪費時間(今天背明天忘)。直接拿近10年真題,把閱讀里不認識的單詞標出來,查清楚意思和用法,抄在“高頻詞本”上。比如2023年真題閱讀里出現了“sustainability(可持續性)”“innovation(創新)”,這些都是MBA常考的詞,背真題里的詞,既能記單詞,又能熟悉考點。
每天花1.5小時:1小時背50個真題高頻詞(早上背,晚上復習),0.5小時做1篇閱讀(只做前2篇簡單的,別貪多),做完后逐句翻譯,搞懂每個句子的結構。
邏輯+寫作:別被“專業術語”嚇到,先學“套路”
邏輯剛開始覺得難,是因為術語太多(“直言命題”“三段論”),其實考的都是“生活化的邏輯”。比如“所有A都是B,所以所有B都是A”,明顯不對(比如“所有狗都是動物”,不能推出“所有動物都是狗”)。先學形式邏輯(公式多、套路固定),推薦趙鑫全的《邏輯精點》基礎篇,把“如果就”“只有才”這些關聯詞的推理規則記熟,做題時套公式就行。
寫作不用太早練,強化期每周寫1篇論證有效性分析(找一篇真題材料,挑3個邏輯錯誤,比如“以偏概全”“因果倒置”,按“錯誤定位+分析錯誤+總結”的結構寫),先保證“能寫完”,再追求“寫得好”。
階段3:沖刺期(1-2個月):模考+復盤,把“會做的題”變成“能拿分的題”
目標:通過模考適應節奏,提高答題速度,基礎題正確率穩定在80%以上。
很多人忽視模考,結果考試時答不完題,這是最可惜的。沖刺期一定要每周做1套真題模考(嚴格按考試時間:上午8:30-11:30管綜,下午14:00-17:00英語),用答題卡寫,模擬真實考試場景。
模考后重點復盤:
哪些題“會做但做錯了”? 比如計算失誤、看錯題(把“不正確的”看成“正確的”),這些要記在“粗心本”上,考試前翻一遍。
哪些題“半會半不會”? 比如數學的應用題,思路對但列式錯了,這種要回頭補知識點,把同類題再做5道。
哪些題“完全不會”? 直接放棄!MBA是“通過性考試”,不是“選拔性考試”,咱們基礎差,就抓基礎題(占70%),難題(30%)直接蒙,把時間留給能拿分的題。
三、比方法更重要的:“笨人”的備考心態——接受自己“慢”,但絕不“退”
我見過很多零基礎考生,不是輸在方法,是輸在心態。他們總覺得“我應該學得很快”“我應該一次就懂”,一旦達不到預期就崩潰。其實“笨辦法”才是最穩的辦法:
接受“剛開始學得慢”。 別人一天學5個知識點,你學2個就夠了,只要每個知識點都搞懂,比囫圇吞棗學10個強。
別和別人比進度。 備考群里總有人曬“今天刷了100道題”“模考220分”,別焦慮,他們可能是二戰、三戰,或者基礎本來就好。你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比: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多懂了一個公式?多認識了10個單詞?
允許自己“偶爾擺爛”。 學累了就休息半天,別硬撐。我去年備考時,有次連續學了10天,第11天直接睡到中午,下午看了部電影,反而后面效率更高。備考是持久戰,繃太緊容易斷。
最后想說:
“什么也不會”從來不是考MBA的障礙,真正的障礙是“覺得自己不行”。MBA考的不是智商,是“反人性”的堅持——堅持每天學一點,堅持把不會的搞懂,堅持在想放棄時再撐一下。
你可能會在深夜對著錯題本掉眼淚,可能會在模考后懷疑自己,但只要你沒停下腳步,那些“不會”的知識點,總有一天會變成“我會了”。
明年這個時候,希望你能拿著錄取通知書,笑著說:“原來‘什么也不會’,也能考上MBA啊。”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mba_zx/43991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