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交談技巧有哪些-和人談話的技巧有哪些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和同事聊天,說著說著突然冷場,空氣尷尬到能結冰;和長輩吃飯,想找話題卻只會說“吃菜”“喝湯”;甚至和好朋友談心,對方說了半天,你卻不知道怎么接話,只能干巴巴地回一句“嗯,是這樣”?其實啊,有效的交談根本不是“天生會聊”,而是有方法、能練習的技能。它不需要你口若懸河,也不用你句句金句,關鍵是“讓對方舒服,讓自己自然”。今天就拆解6個超實用的交談技巧,從“聽”到“說”,從“破冰”到“深入”,看完就能用,幫你告別“聊天困難癥”。
一、先學會“聽”,再學“說”——90%的溝通問題,根源在“沒聽懂”
很多人覺得“會聊天”就是“會說話”,其實大錯特錯。真正的溝通高手,第一步都是“會聽”。你有沒有發現,身邊最受歡迎的人,往往不是說得最多的,而是聽得最認真的?因為“聽”不僅是接收信息,更是給對方“被重視”的感覺。
1. 忍住“打斷欲”:聊天不是“搶話筒”
我以前有個同事,特別喜歡打斷別人說話。你剛說“最近項目有點難”,他立刻接“哎呀我那個項目才叫難!客戶天天改需求……” 結果每次聊天,大家都不想跟他多說——誰愿意自己的話被半路截斷呢?
關鍵動作:對方說話時,哪怕你想到了“更精彩的觀點”,也先憋住。等對方說完(比如停3秒,確認他真的說完了),再開口。記住:聊天是“傳球”,不是“搶球”,你得讓對方先把球傳過來,你再傳回去。
2. 用“反饋式回應”告訴對方:“我在認真聽”
光聽不說也不行,對方會覺得“你是不是沒興趣?” 這時候“反饋式回應”就很重要——不是簡單的“嗯”“對”,而是重復對方的關鍵詞,加上你的感受或確認。
比如朋友說:“最近帶娃太累了,晚上總睡不好,白天上班還老出錯。”
錯誤回應:“都這樣,當媽都辛苦。”(太籠統,像敷衍)
正確回應:“帶娃睡不好,白天還要強打精神上班,肯定特別熬人吧?(重復“睡不好”“上班出錯”+感受“熬人”)你最近是不是瘦了?”(加個細節觀察,讓對方覺得你真的在關注他)
這樣一來,對方會覺得“你懂我”,自然愿意繼續聊下去。
二、找不到話題?抓住“3個錨點”,從“沒話聊”到“聊不停”
“不知道聊什么”是最常見的聊天痛點。其實話題根本不用“憑空想”,就藏在對方的話里、當下的場景里、你們的共同經歷里。記住這3個“話題錨點”,再也不用怕冷場。
1. 錨點1:對方的“高頻詞”——他反復說的,就是他關心的
聊天時多留意對方嘴里“重復出現3次以上”的詞,那一定是他感興趣的話題。比如:
對方總說“我家娃”“幼兒園”,那話題就往“孩子教育”“育兒趣事”上靠;
對方總提“健身”“跑步”,就問“你平時喜歡練哪種運動?有沒有遇到過‘越練越累’的情況?”(用具體問題代替“你喜歡健身啊?”這種封閉式提問)
我之前和一個剛認識的鄰居聊天,她三次提到“我老公最近迷上釣魚”,我就接:“釣魚聽起來很考驗耐心啊!他一般去哪里釣?有沒有釣到過特別有意思的魚?” 結果她打開話匣子,從釣魚聊到她老公的趣事,聊了快半小時,完全不尷尬。
2. 錨點2:當下場景的“具體細節”——別聊“天氣”,聊“眼前的東西”
陌生人初見,最容易說“今天天氣不錯啊”,但這話接下去就是“是啊,挺熱的”,然后就沒了。不如聊“眼前能看到的具體東西”,更有畫面感,也更容易展開。
比如:
在咖啡館:“你點的這款冰美式看起來不錯,是加了椰奶嗎?我每次都糾結加不加糖,你平時喝咖啡有什么偏好?”(從對方的咖啡切入)
在會議室等開會:“你桌上這個綠植養得真好,葉子特別亮,平時怎么澆水的?我養啥死啥,愁死了。”(從對方的物品切入)
具體的細節能讓話題落地,而不是飄在半空。
3. 錨點3:“共同經歷”——用回憶拉近距離
和老同學、老同事聊天,最容易找到共鳴的就是“共同經歷”。不用刻意想,隨便提一件過去的小事,就能打開話匣子。
比如:
同學聚會:“記得高三那次模考,你數學考了全班第一,當時老師還讓你上臺分享經驗,你緊張得臉都紅了,現在還會緊張嗎?”
前同事見面:“以前咱們部門每次加班,你都會帶那個蛋黃酥,超好吃!現在還會自己做嗎?”
共同經歷自帶“親切感濾鏡”,哪怕是件小事,也能讓對方覺得“我們是一伙的”,聊天自然更放松。
三、別讓聊天變成“審問”——用“開放式提問”代替“封閉式提問”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對方像查戶口一樣問你“哪里人?”“做什么工作?”“工資多少?” 你回答完“是”或“不是”,就再也接不上話了。這就是“封閉式提問”的坑——問題只有“標準答案”,聊不深。
1. 封閉式提問 vs 開放式提問:差的是“細節”和“感受”
封閉式提問:“你喜歡旅游嗎?”(答案:喜歡/不喜歡)
開放式提問:“你去過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當時發生了什么讓你覺得難忘的事?”(答案:具體的地點、故事、感受)
封閉式提問:“你覺得這份工作怎么樣?”(答案:還行/一般)
開放式提問:“這份工作里,你覺得最有成就感的部分是什么?有沒有哪次任務讓你覺得‘啊,終于搞定了’?”(答案:具體的事件、情緒)
關鍵公式:開放式提問 = “具體場景/事件” + “細節/感受”。多問“怎么”“為什么”“后來呢”,少問“是不是”“有沒有”。
2. 舉個例子:相親時怎么用開放式提問避免尷尬?
朋友小王之前相親,全程問“你多大了?”“哪里畢業?”“家里幾口人?” 對方回答完就低頭玩手機,回來跟我吐槽“沒話說”。后來我教他換個問法:
不問“哪里畢業”,問“你大學學的專業,當時是自己選的還是家里建議的?有沒有哪個課程讓你覺得‘早知道不學這個’?”(聊專業背后的故事)
不問“喜歡做什么”,問“平時下班回家,你一般會做點什么放松自己?我最近迷上拼圖,但老拼錯,你有沒有什么‘解壓小技巧’?”(聊生活習慣+分享自己的事,避免單方面提問)
第二次相親,他和對方聊了2小時,還約了下次見面。
四、當對方說“煩心事”,別說“別難過”——高情商回應的“3不3要”
聊天中最考驗人的,是對方跟你吐槽、訴苦的時候。很多人習慣說“別難過”“這有什么”“你應該……”,結果反而讓對方更不想說。其實安慰的關鍵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接住情緒”。
1. 3個“不要”:這些話只會讓對方更難受
不要說“我比你更慘”:對方說“工作好累”,你接“我才慘呢,天天加班到12點”——這不是共情,是搶戲,對方會覺得“我的痛苦被否定了”。
不要說“這有什么”:對方說“和對象吵架了,心里難受”,你接“多大點事,情侶哪有不吵架的”——潛臺詞是“你的情緒不值一提”,對方只會更委屈。
不要說“你應該……”:對方吐槽“老板不公平”,你立刻給建議“你應該跟他溝通啊”“你應該辭職啊”——對方此刻需要的是“被理解”,不是“被指導”,除非他主動問“你覺得我該怎么辦”。
2. 3個“要”:讓對方覺得“你懂我”
要說“感受”:重復對方的情緒,讓他知道你get到了。比如對方說“客戶又改需求,我都改第五版了”,你說“改了五版還不滿意,換我肯定要炸了,你現在是不是特別想摔鍵盤?”(說出他沒說出口的感受)
要說“細節”:追問具體情況,讓他覺得你在認真關心。比如對方說“和朋友鬧矛盾了”,你問“你們是因為哪件事吵起來的?當時他說了什么讓你特別生氣?”(細節追問能讓他釋放情緒)
要說“行動”(如果對方需要):如果對方明確說“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再給具體建議。比如“要不要我陪你一起理理思路?或者咱們先去吃頓好的,回來再說?”(用行動支持,而不是空泛的“加油”)
我閨蜜之前失戀,我沒說“別難過”,而是拉著她去吃火鍋,聽她吐槽了3小時,中間只問“他當時真的這么說?”“你聽到這話的時候,心里是不是像被針扎了一樣?” 吃完她說:“雖然還是難過,但說出來好多了,感覺你真的懂我。”
五、3個“避雷指南”:這些行為,再熟也別做
就算掌握了上面的技巧,有些“雷區”也絕對不能踩。不然聊得再好,也可能讓對方心里不舒服。
1. 別“查戶口式”提問:問完“然后呢”,記得“說自己”
聊天是雙向的,不能只問對方“你呢?”“然后呢?” 自己也要分享。比如對方回答了你的問題,你可以接一句“其實我也是,我之前……”(分享自己的類似經歷或感受)。
舉個反例:
A:“你周末去哪兒玩了?”
B:“去爬山了。”
A:“爬的哪座山?”
B:“XX山。”
A:“累不累?”
B:“還行。”
(冷場)
正確做法:
A:“你周末去哪兒玩了?”
B:“去爬山了,XX山。”
A:“XX山我去年去過!爬到半山腰差點放棄,最后是被朋友拉上去的,你爬到山頂了嗎?風景怎么樣?”(分享自己的經歷+繼續提問)
B:“爬到了!山頂的云海超美,對了,你朋友是不是也喜歡戶外?”(對方自然接話)
2. 別強行“輸出觀點”:聊天不是“辯論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聊天時別總想“說服對方”。比如對方說“我覺得中醫挺有用的”,你非要爭論“中醫都是偽科學”;對方說“我喜歡獨處”,你非要教育“人還是要多社交”。這種“好為人師”的態度,只會讓對方想結束對話。
記住:聊天的目的是“連接”,不是“贏”。哪怕觀點不同,也可以說“原來你是這么想的,挺有意思,我之前沒這么考慮過”,然后轉移話題,而不是非要爭個對錯。
3. 別拿“隱私”開玩笑:再熟也要有邊界感
關系再好,也別隨便拿對方的體重、收入、感情狀況、家庭隱私開玩笑。比如“你最近又胖了啊,該減肥了”“你工資那么低,夠花嗎”“你都30了還不結婚,是不是眼光太高了”——這些話聽起來像“玩笑”,其實很傷人。
真正的幽默是“讓對方舒服”,而不是“拿對方的痛點找樂子”。如果不確定這個玩笑能不能開,就別開。
最后想說:最好的交談技巧,是“真誠”
其實啊,上面說的所有技巧,都只是“工具”。真正讓聊天舒服的,是你有沒有真心想了解對方、尊重對方。哪怕你說話不那么“技巧滿滿”,但你愿意認真聽、真誠回應,對方也能感受到你的善意。
就像我奶奶,她沒讀過多少書,也不會什么“溝通技巧”,但每次我跟她說話,她都會放下手里的活,眼睛看著我,時不時點點頭說“嗯,后來呢?”“你當時肯定嚇壞了吧?” 我就特別愿意跟她聊——因為我知道,她在認真聽我說話,她在乎我。
所以,別把“會聊天”當成一種“表演”,就從今天開始:和同事聊天時,多問一句“你剛才說的那個項目,遇到什么困難了嗎?”;和家人吃飯時,少看手機,認真聽他們說“今天菜市場的菜好新鮮”;和朋友見面時,別只說自己的事,也問問他們“最近有沒有什么開心的事想分享?”
練習多了,你會發現:原來好好聊天,真的能讓關系變近,讓生活變溫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76254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