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演講中的緊張感-克服技巧-如何克服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提前一周就開始準備演講稿,背到凌晨兩點,可一站上講臺,看著臺下幾十雙眼睛,瞬間腦子空白,手心冒汗,聲音抖得像剛跑完八百米?或者更糟——開口第一句就卡殼,只能尷尬地低頭翻稿子,心里默念“快點結束吧”?
演講緊張,真不是你一個人的“專利”。我見過工作十年的部門經理,在公司年會上緊張到忘詞;也見過拿過辯論賽冠軍的朋友,給客戶做方案演示時,手卡著PPT遙控器半天按不下去。甚至有數據說,全球超過75%的人都有“演講焦慮”,比“怕蛇”的比例還高。
但緊張真的是壞事嗎?有沒有可能,我們一直用錯了方法對付它?今天這篇文章,我會結合自己踩過的坑、請教過的演講教練的建議,從“理解緊張”到“實戰技巧”,給你一套能立刻上手的“反緊張指南”——不用你變成“天生演說家”,但至少能讓你下次上臺時,站得穩、說得清、不慌神。
一、先別罵自己“心理素質差”:你的緊張,其實是身體在“保護”你
很多人一緊張就怪自己“太慫”“沒見過世面”,但你知道嗎?緊張根本不是“缺點”,而是人類進化了幾十萬年的“生存本能”。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戰斗或逃跑反應”:當我們覺得自己“被關注”“可能出錯”時,大腦會誤以為我們遇到了危險(比如原始人遇到猛獸),于是立刻命令身體分泌腎上腺素——心跳加快是為了讓血液更快流向肌肉,方便“逃跑”;手心冒汗是為了增加摩擦力,方便“抓住東西”;腦子空白是因為大腦優先處理“保命信息”,暫時關閉了“記憶區”。
說白了,你站在臺上緊張到發抖,不是因為“你不行”,而是你的身體在說:“這次機會很重要,我得幫你打起十二分精神!”
我第一次在公司做項目匯報時,提前三天把稿子背得滾瓜爛熟,結果上臺前5分鐘,突然開始瘋狂想上廁所,手攥著稿子都能捏出水。當時我以為自己“搞砸了”,后來才知道,這就是典型的“戰斗或逃跑反應”——身體在幫我“預熱”呢。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消除緊張”,而是“接受緊張”:告訴自己“我現在心跳快、手心出汗,都是正常的,說明我在乎這次演講”。當你不再和緊張對抗,它反而會慢慢“安靜”下來。
二、準備階段:3個“反直覺”方法,讓你上臺前心里有底
很多人準備演講,就一個字:“背”。把稿子從開頭背到結尾,甚至標點符號都不放過。但我試過最笨的一次,就是把15分鐘的演講稿背了30遍,結果上臺說到第三段,突然忘了下一句,當場僵在那里——因為我把演講當成了“背誦考試”,而不是“和人聊天”。
真正有用的準備,不是“背稿子”,而是“把稿子變成你的話”。這三個方法,是我后來跟演講教練學的,親測有效:
1. 把“演講稿”改成“對話稿”:少用書面語,多說“人話”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寫演講稿,喜歡用“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事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這種生硬的開頭?聽眾一聽就知道“你在念稿子”,自然不會認真聽。
其實,好的演講開頭,應該像和朋友聊天一樣自然。比如你要講“時間管理”,與其說“今天我要分享時間管理的三個技巧”,不如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明明一天啥也沒干,卻累得不行,晚上躺床上還后悔‘又浪費了一天’?我之前就是這樣,直到試了這三個方法……”
怎么改?教你一個小技巧:寫完稿子后,把它念出來,用手機錄下來。如果念的時候覺得“這句話不像我說的”“這里有點拗口”,立刻刪掉重寫。重點是:多用“你”“咱們”“我發現”“我試過”這樣的詞,讓聽眾覺得“你在跟他說話”,而不是“你在教育他”。
2. “3-5-8彩排法”:比“背100遍”更有用的練習
我以前彩排演講,就是坐著默讀,或者站著對著鏡子念一遍,覺得“差不多就行”。結果上臺才發現,坐著念和站著講完全是兩碼事——站著時氣息不穩,手勢不知道往哪放,甚至會因為緊張而“自動加速”,15分鐘的內容10分鐘就講完了。
后來教練教了我“3-5-8彩排法”,簡單說就是:
3遍通讀:坐著把稿子讀3遍,不用背,重點是記住“每段的核心觀點”(比如第一段講“緊張的本質”,第二段講“對話稿怎么寫”)。
5遍站著講:站起來,想象面前有觀眾,用正常語速講5遍。這時候別盯著稿子念,忘了就看一眼,但要盡量用自己的話復述。同時注意自己的手勢——不用刻意“設計動作”,自然地抬手、比劃,就像平時聊天一樣。
8遍模擬互動:找家人、朋友當“觀眾”,或者對著空氣講8遍。講的時候故意“卡殼”一下,練習怎么自然地接下去(比如笑著說“哎呀,剛才想到一個點,差點忘了說”);也可以讓“觀眾”中途打斷你提個問題,練習臨場反應。
我用這個方法準備過一次行業分享,彩排到第6遍時,已經能脫稿講80%的內容,而且知道哪里該停頓、哪里該加重語氣。上臺時雖然還是有點緊張,但心里有底:“就算忘了詞,我也知道這段想講啥,大不了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
3. 提前“踩場”:把“陌生環境”變成“我的主場”
如果你是去陌生的地方演講(比如別人公司的會議室、學校的禮堂),一定要提前“踩場”——哪怕只有10分鐘也好。
我之前參加一個線下活動,需要在300人的會場演講。提前一天去踩場時,我特意做了三件事:
站在演講臺上,往臺下看:記住“前三排觀眾的位置”(緊張時看前三排,不會覺得“被很多人盯著”);
試一下麥克風:離嘴多遠聲音最合適?會不會有雜音?(有次我沒試麥,結果上臺后發現麥克風聲音特別大,嚇了自己一跳,直接影響了開場);
找一個“安全角落”:演講前如果緊張,可以去這個角落待5分鐘,做深呼吸、整理思路(比如會場后門、洗手間旁邊的小空間)。
陌生環境會放大緊張感,而提前“熟悉場地”,就像在陌生城市提前查好路線一樣,能讓你心里踏實很多。
三、上臺前10分鐘:2個“小動作”,快速穩住心跳
就算準備得再充分,上臺前10分鐘,心跳還是會忍不住加速。這時候別硬扛,試試這兩個“身體調節法”,親測能讓心跳從“120”降到“90”:
1. “4-7-8呼吸法”:用呼吸“騙”過你的大腦
緊張時,我們的呼吸會變淺、變快,而深呼吸能告訴大腦“現在很安全”,讓身體放松下來。但普通的深呼吸效果一般,試試“4-7-8呼吸法”:
用鼻子安靜地吸氣4秒(心里數“1-2-3-4”);
屏住呼吸7秒(數“1-2-3-4-5-6-7”);
用嘴慢慢呼氣8秒(數“1-2-3-4-5-6-7-8”,呼氣時可以發出“嘶嘶”聲)。
重復3-4次,你會明顯感覺心跳變慢,手心的汗也少了。我每次演講前都會找個角落做這個,比“給自己打氣”有用多了——身體放松了,腦子才能轉得過來。
2. “握拳-松開”:把緊張“捏出去”
除了呼吸,還可以用“身體釋放法”:雙手用力握拳,握到指節發白,堅持5秒,然后突然松開。重復3次。
這個動作的原理是:緊張時肌肉會緊繃,握拳能“集中緊繃感”,松開時則能“釋放壓力”。我有個同事,每次上臺前都會在后臺偷偷做這個動作,她說“感覺把緊張都捏在手心里,然后扔掉了”。
四、演講中:卡殼、忘詞、聲音抖?3個“救場公式”讓你不慌
就算準備再充分,演講中也可能遇到突發情況:突然忘了下一句、聲音抖得厲害、臺下有人交頭接耳……這時候別慌,記住這三個“救場公式”,比硬撐著“假裝沒事”更有用。
1. 卡殼忘詞?別硬想,用“現場互動”緩沖
最尷尬的不是忘詞,而是忘詞后站在臺上發呆。其實你完全可以“把問題拋給觀眾”,給自己爭取幾秒鐘回憶時間。
比如你講到“時間管理的第一個方法是……”突然忘了是什么,別愣著,笑著說:“說到這里,我突然想問問大家,你們平時覺得最難堅持的時間管理方法是什么?可以舉手告訴我嗎?”(等觀眾回應的幾秒鐘,快速掃一眼稿子或筆記,就算沒找到,也可以接著說:“剛才聽到有朋友說‘早起’,其實我今天想說的第一個方法,就和‘早起’有關……”)
記住:觀眾根本不知道你接下來要講什么,他們只會覺得“這個演講者很會互動”。我有次分享時忘詞,就用這個方法“混”了過去,結束后還有人夸我“很會調動氣氛”。
2. 聲音抖?別憋著,“慢下來”反而更沉穩
緊張時聲音會不自覺地變快、發抖,越想“控制”反而越糟。這時候不如“反著來”:故意放慢語速,把每個字說清楚,重點詞稍微加重語氣。
比如你想說“這個方法我用了三個月,效率提升了40%”,別一口氣說完,而是:“這個方法(停頓)我用了三個月(停頓),效率提升了——40%。” 放慢語速不僅能掩蓋聲音的顫抖,還會讓你顯得更“沉穩有底氣”。我第一次發現這個技巧,是因為緊張到說不出話,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地蹦,結果臺下有人說“你說話很有力量,每個字都聽得很清楚”。
3. 臺下有人走神?別在意,“盯著‘支持者’講”
演講時看到有人低頭玩手機、交頭接耳,很容易慌:“是不是我講得太無聊了?” 其實你要知道:就算是再好的演講,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專注。
這時候別試圖“討好所有人”,而是找到臺下的“支持者”——比如那些看著你、點頭微笑的人,盯著他們講。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樣,對著這些“友好的面孔”說話,你的緊張感會立刻減少。
我之前在一個50人的會場演講,看到前排有個女生一直認真記筆記,還時不時點頭,我就主要對著她講。后來結束后她來加我微信,說“你講得很真誠,我學到很多”——你看,只要抓住“愿意聽你講的人”,這場演講就是成功的。
最后想說: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誠”
我見過最打動人的演講,不是那些全程流利、手勢標準的“專業演說”,而是一個實習生上臺分享時,緊張到聲音發顫,卻依然認真地說:“這個項目我做砸過三次,今天想把我踩過的坑告訴大家,希望你們別像我一樣……” 臺下所有人都安靜地聽著,結束后掌聲比任何一次都熱烈。
演講的本質,不是“表演”,而是“分享”——分享你的經驗、你的思考、你的故事。觀眾不會因為你忘詞、聲音抖而否定你,他們只會因為你“不真誠”“敷衍了事”而失去興趣。
所以,下次上臺前,別再問自己“我會不會搞砸”,而是告訴自己:“我今天要分享的東西,對某些人可能有用,這就夠了。”
緊張?沒關系,帶著它上臺就好。畢竟,連你自己都能感受到的“緊張的真誠”,觀眾一定也能感受到。
祝你下次演講,站得穩,說得清,更重要的是——敢開口,敢分享。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72854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