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怎么和顧客聊天
摘要: 銷售和顧客聊天,不是“硬推銷”也不是“尬聊”,而是用真誠和技巧建立信任,讓顧客覺得“你懂我”。本文會拆解銷售聊天時最容易踩的坑,分享5個能直接上手的聊天公式,附真實案例,幫你解決“開場尷尬”“聊不深入”“被拒絕沒話說”等問題,讓顧客從“隨便看看”變成“主動下單”。
一、先破個誤區(qū):聊天不是“說服”,是“讓顧客愿意說”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見了顧客就想把產(chǎn)品優(yōu)點全說出來,結(jié)果顧客聽兩句就低頭玩手機(jī),或者干脆說“我再看看”?其實問題不在你嘴笨,而在你把“聊天”當(dāng)成了“演講”——顧客需要的不是聽你講,而是被看見、被理解。
我之前帶過一個銷售新人小張,他特別實在,見了顧客就背產(chǎn)品手冊:“我們這款凈水器過濾精度0.01微米,能去除99%的雜質(zhì)……” 結(jié)果一個月沒開單。后來我讓他換個思路:先閉嘴聽顧客說。有次他遇到個阿姨在看凈水器,沒急著介紹產(chǎn)品,反而問:“阿姨,您家是不是有小孩呀?我看您一直在摸機(jī)器的邊角,是不是擔(dān)心孩子碰到?” 阿姨眼睛一亮:“對啊!我家孫子剛會爬,就怕他亂摸!” 后面的聊天特別順,阿姨主動問了安全性、安裝高度,最后直接下單了。
記住:聊天的核心不是“你想說什么”,而是“顧客想說什么”。 當(dāng)顧客覺得“你懂我的顧慮”,才會放下防備,愿意聽你講。
二、開場:3個“不尷尬”公式,讓顧客主動接話
最讓銷售頭疼的就是開場——“您好,需要幫忙嗎?”“隨便看看”;“我們今天有活動”“不用了”。其實換個說法,就能讓顧客從“敷衍”變成“愿意聊”。
公式1:場景化提問(結(jié)合當(dāng)下場景,戳顧客“正在做的事”)
別問“要不要”,要問“是不是”。比如顧客在看護(hù)膚品,別問“需要護(hù)膚品嗎”,可以說:“您在看這款面霜呀?最近換季好多人皮膚干,您是不是也覺得臉上有點緊繃?” 顧客一聽“這說的就是我”,自然會接話。
案例: 賣母嬰用品的小李,看到顧客抱著寶寶在貨架前徘徊,直接說:“寶寶頭發(fā)真好,看起來剛滿月吧?這個階段是不是特別容易脹氣?我家娃那時候半夜哭,折騰得我整宿睡不好。” 顧客立刻點頭:“可不是嘛!昨晚剛鬧了半宿!” 后面小李順勢推薦了防脹氣奶瓶,顧客當(dāng)場就買了。
公式2:細(xì)節(jié)贊美(夸具體的,別夸“你真漂亮”)
空泛的贊美會讓人覺得假,比如“您眼光真好”“您真有氣質(zhì)”。不如夸細(xì)節(jié):顧客的穿搭、手里的東西、甚至一個小動作。
舉例:
看到顧客拿環(huán)保袋:“您這袋子圖案真特別,是自己畫的嗎?看著就很有生活氣息。”
顧客試穿衣服照鏡子:“您轉(zhuǎn)一下我看看——這衣服的腰線剛好卡在您最瘦的地方,顯得腿特別長!”
顧客被夸到具體的點,會覺得“你真的在關(guān)注我”,對你的好感度立刻上升。
公式3:找“共同話題”(從顧客身上找“你也有的東西”)
人對“和自己相似的人”更容易放下戒心。聊天時可以觀察顧客的穿著、拿的東西,找個你們可能重合的點。
案例: 賣茶葉的老王,看到顧客手里拿著某品牌的咖啡杯,笑著說:“您也喜歡這家的咖啡?我每天早上必須來一杯他們的美式,不然腦子轉(zhuǎn)不動。不過下午喝多了晚上睡不著,后來就改喝茶了——您平時喝茶多嗎?” 顧客一聽“同道中人”,打開了話匣子:“我也是!最近總失眠,正想試試喝茶呢……”
三、聊需求:用“3層提問法”,讓顧客自己說出“我想要”
很多銷售聊半天,顧客都說“隨便看看”,不是顧客沒需求,是你沒問到點子上。顧客的需求像洋蔥,得一層層剝——表面需求、背后原因、隱性期待。
第一層:問“表面需求”(直接但別太硬)
先知道顧客“想買什么”,但別用“您要買XX嗎”,換成“您今天主要想看看哪類產(chǎn)品呀?”“是自己用還是給家人選?”
舉例: 顧客在看微波爐,別問“買微波爐嗎”,問“您是想選個小巧點的放廚房,還是容量大一點的?” 顧客會說:“給老人用的,最好操作簡單點。”——表面需求:操作簡單的微波爐。
第二層:問“背后原因”(為什么需要這個?)
知道表面需求后,追問一句“為什么”,能挖到更深的信息。比如上面的例子,接著問:“給老人用呀?是平時熱飯多,還是偶爾烤點東西?” 顧客可能會說:“主要熱剩菜,老人眼神不好,按鈕太多怕看不懂。”——原因:老人操作,怕復(fù)雜。
第三層:問“隱性期待”(除了表面需求,還有什么沒說的?)
顧客有時候自己都沒說清真實想要什么,需要你幫他“說出來”。比如繼續(xù)問:“那除了操作簡單,您是不是還擔(dān)心安全問題?比如會不會燙到手,或者忘了關(guān)電源?” 顧客眼睛一亮:“對!這點太重要了!我爸上次用舊微波爐就差點忘拔插頭!”——隱性期待:安全、省心。
到這里,你已經(jīng)知道顧客要“操作簡單、帶安全提醒功能的微波爐”,推薦產(chǎn)品時直接說:“這款就特別適合,您看,就3個按鈕——熱飯、熱菜、解凍,老人一看就懂,而且忘了關(guān)電源10分鐘會自動斷電,絕對安全。” 顧客能不心動嗎?
四、建信任:少講“產(chǎn)品多好”,多講“和你一樣的人”
顧客買的不是產(chǎn)品,是“相信這個產(chǎn)品能解決我的問題”。光說“我們產(chǎn)品好”沒用,不如講個“和顧客相似的人”的故事——讓顧客覺得“他和我一樣,用了都說好,那我也可以試試”。
故事公式:誰(和顧客相似的人)+ 遇到什么問題(顧客的痛點)+ 用了產(chǎn)品后怎么樣(具體變化)。
案例: 賣健身卡的小陳,遇到一個說“沒時間健身”的上班族,沒硬推年卡,而是說:“我上周遇到個姐,和您一樣是做會計的,每天加班到9點,說‘根本沒時間練’。后來我給她推薦了我們的‘午休小班課’,就40分鐘,練完還能在更衣室沖個澡,下午上班都精神。她現(xiàn)在堅持了兩個月,說以前頸椎疼得抬不起頭,現(xiàn)在好多了,連同事都問她‘怎么氣色變好了’。”
這個故事里,“會計”“加班”“頸椎疼”都是上班族的痛點,顧客一聽“這不就是我嗎”,信任感自然就來了。記住,故事要細(xì)節(jié),別說“很多人用了都說好”,要說“那個姐上周還帶同事來辦卡了,說要一起練”。
五、應(yīng)對拒絕:把“不需要”變成“再想想”,別慌!
被顧客拒絕太正常了,但很多銷售一聽到“不需要”就慌了,要么放棄要么硬懟,其實換個話術(shù),就能讓顧客“再考慮考慮”。
方法1:認(rèn)同+追問(先站在顧客這邊,再挖原因)
顧客說“不需要”,別急著反駁,先認(rèn)同:“我理解,畢竟買東西得慎重(認(rèn)同)。方便問一下,您是覺得現(xiàn)在用不上,還是對這類產(chǎn)品有其他顧慮呀?(追問)”
案例: 顧客說“不需要凈水器”,銷售:“我懂,很多人覺得自來水燒開就行(認(rèn)同)。您是不是擔(dān)心安裝麻煩,或者覺得價格有點高?(追問)” 顧客可能會說:“安裝太麻煩了,我家廚房小。” 這時候你就知道問題在哪了,可以說:“我們有免安裝的款式,直接接水龍頭,體積和保溫杯差不多,您看……”
方法2:給個“輕決策”選項(不買產(chǎn)品,先“買”個小連接)
如果顧客確實不想買,別強求,留個“下次聯(lián)系的鉤子”。比如:“沒關(guān)系,您可以先加個微信,我發(fā)您一些家用凈水器保養(yǎng)小貼士,里面有怎么自己換濾芯,能省不少錢(輕決策)。下次您想了解了,隨時找我。”
顧客不反感“有用的信息”,加了微信,就有了后續(xù)轉(zhuǎn)化的可能。
方法3:留個“信息差”鉤子(讓顧客覺得“不聽有點虧”)
人都怕錯過有用的東西,你可以說:“其實我剛才沒好意思說(賣個關(guān)子),我們這款下周要漲價了,現(xiàn)在買能省200塊(信息差)。您要是不著急,我給您留個樣品,您回去和家人商量下,明天之前決定都行——當(dāng)然,買不買都沒關(guān)系,主要是怕您錯過優(yōu)惠。” 大部分顧客會說:“那你給我介紹下吧,我再看看。”
六、收尾:留個“鉤子”,讓顧客主動找你
聊完別干巴巴說“再見”,留個讓顧客“忘不了你”的鉤子,下次他有需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
鉤子1:專屬小福利
“您加我微信,我給您發(fā)張新人專屬優(yōu)惠券,3天內(nèi)有效,買不買沒關(guān)系,留著萬一用得上呢?”
鉤子2:約個“下次話題”
“您剛才說孩子最近不愛吃飯是吧?我回去整理一份寶寶開胃食譜,里面有幾道用咱們這款輔食機(jī)就能做的,明天發(fā)您微信?”
鉤子3:留個“小懸念”
“對了,下周三我們有場老顧客品鑒會,請了營養(yǎng)師來講‘怎么用輔食機(jī)做寶寶營養(yǎng)餐’,到時候我提前告訴您時間,有空可以來聽聽?”
其實銷售聊天沒那么復(fù)雜,核心就一個:把顧客當(dāng)成“想幫的朋友”,而不是“要成交的客戶”。 少點套路,多點真誠;少講產(chǎn)品,多聽需求。你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顧客覺得“你懂他”,成交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70193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