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有什么用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在工作中熬了無數個夜,做出了亮眼的成績,可在團隊會議上匯報時,卻支支吾吾說不清楚重點,最后功勞被那個“會說話”的同事搶了先?或者朋友聚會時,別人分享觀點總能引來陣陣共鳴,你卻只能在一旁尷尬附和,心里明明有很多想法,就是不知道怎么表達出來?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感受,那今天這篇文章,你一定要認真讀下去。演講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天賦”,更不是“無關緊要的技能”——它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人生基礎能力”。 它能幫你把藏在心里的價值傳遞出去,把默默付出的努力被看見,把猶豫不敢爭取的機會牢牢抓住。接下來,我就從四個最貼近生活的角度,跟你聊聊演講到底有什么用。
一、演講是把“能力”翻譯成“價值”的鑰匙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工作能力很強,寫報告、做方案樣樣在行,但一到公開表達的場合就“掉鏈子”。要么說話沒邏輯,聽眾聽半天不知道他想表達什么;要么緊張到聲音發抖,明明準備得很充分,卻讓人覺得“不靠譜”。
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翻譯”的問題——你的能力就像一塊璞玉,演講就是把它雕琢成寶石的工具。 我之前帶過一個實習生小林,剛入職時做項目特別拼,數據分析做得比老員工還細致,但每次部門匯報,他都只是把Excel表格往屏幕上一放,干巴巴地念數字,臺下領導聽得直皺眉。后來我建議他試著用“故事”代替“數據”:比如分析用戶增長時,先講一個典型用戶的故事(“上周有個媽媽跟我說,她用了我們的產品后,每天能多擠出1小時陪孩子”),再用數據支撐觀點(“像這樣的用戶,上個月新增了2000人,帶動整體活躍度提升了15%”)。
三個月后,小林在公司年會上做匯報,臺下掌聲不斷。會后老板拍著他的肩膀說:“以前只知道你活兒干得好,現在才發現你對業務的理解這么深。” 你看,同樣的能力,會不會表達,結果可能天差地別。演講的作用,就是幫你把“我很厲害”翻譯成“別人知道你很厲害”。
二、演講是快速建立信任的“社交貨幣”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那些“人緣好”“讓人愿意相信”的人,往往都很會說話。這里的“會說話”,不是油嘴滑舌,而是能用幾句話就讓你覺得“他懂我”“他靠譜”。演講的核心,其實就是“真誠的表達”,而真誠,永遠是建立信任最快的方式。
我朋友小周是做保險銷售的,剛入行時業績平平,因為她總覺得“推銷產品太功利”,跟客戶聊天時放不開。后來她參加了一個演講訓練營,老師告訴她:“演講不是‘說服別人買東西’,而是‘分享你真正相信的價值’。” 于是她開始試著在客戶面前“講自己的故事”:比如她為什么選擇做保險(“我媽媽五年前生病,因為沒買保險,家里差點賣房治病,從那以后我就想,一定要幫更多人避免這種遺憾”),她自己是怎么給家人配置保險的(“我給孩子買的是意外險+醫療險,給父母加了重疾險,因為他們這個年紀最需要保障……”)。
現在的小周,客戶轉介紹率是公司最高的。有個客戶跟我說:“找她買保險,我從來沒覺得她在‘賣東西’,反而像聽一個朋友在幫我規劃生活。” 演講的本質,是“用語言傳遞溫度”。當你愿意真誠地分享自己的經歷、觀點和感受時,別人自然會放下防備,愿意相信你說的話。這種信任,不管是在職場、生活還是感情里,都是最珍貴的“社交貨幣”。
三、演講是倒逼自己“深度思考”的加速器
很多人覺得“演講就是把稿子背熟,上臺念出來”,其實大錯特錯。真正的演講,從來不是“嘴巴的功夫”,而是“腦子的功夫”——你要講清楚一個觀點,必須先想清楚“我為什么這么說”“聽眾關心什么”“怎么說才能讓他們聽懂”。這個過程,其實是在倒逼你深度思考。
我以前寫文章經常“想到哪寫到哪”,邏輯混亂,直到我開始嘗試做線下分享。有一次要講“如何通過寫作打造個人品牌”,我先列了個大綱:“為什么要做個人品牌寫作是最好的方式具體怎么做”。但準備演講稿時,我發現每個部分都有漏洞:“為什么寫作是最好的方式?”“具體怎么做?是先寫公眾號還是發小紅書?”“如果寫了沒人看怎么辦?” 為了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我翻了十幾本書,采訪了三個做個人品牌的朋友,甚至自己試了試不同的寫作平臺。
最后演講雖然只講了40分鐘,但我對“個人品牌”的理解,比之前寫10篇文章還要透徹。你看,準備演講的過程,其實是在“逼”你把模糊的想法變清晰,把零散的知識串成體系。久而久之,你的邏輯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就像有人說的:“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一件事,就試著把它講給一個不懂的人聽——講明白了,你才是真的懂了。”
四、演講是關鍵時刻“撬動人生”的杠桿
可能有人會說:“我又不當領導,又不做銷售,學演講有什么用?” 但你有沒有想過:人生中很多“轉折點”,往往就藏在一次小小的“表達”里。
我表哥以前是個特別內向的人,在工廠做技術員,一干就是五年,拿著死工資,每天重復同樣的工作。去年工廠要選一個新項目的負責人,要求每個人提交方案后,現場演講5分鐘。表哥本來想放棄,覺得“輪不到自己”,但他老婆鼓勵他:“就算選不上,試試總沒錯。” 于是他花了一周時間準備:把項目的技術難點、市場前景、風險控制,用最簡單的話講清楚,還加了個自己的小故事(“我女兒上次問我,爸爸你每天在工廠做什么呀?我想以后能告訴她,爸爸在做一件能讓她生活更好的事”)。
演講那天,他雖然緊張得手心冒汗,但講得特別真誠。最后,他竟然真的被選中了。現在的他,帶著團隊做項目,工資翻了一倍,整個人都自信了很多。他說:“以前覺得演講離我很遠,現在才明白,機會有時候就擺在那里,能不能抓住,就看你會不會‘開口’。演講不是‘表演’,而是‘抓住機會的能力’——它能讓你在關鍵時刻,用幾句話就展現自己的價值,撬動原本遙不可及的人生。 ”
其實說到底,演講的“用”,從來不止于“說話好聽”。它是幫你把能力變成價值的工具,是幫你建立信任的橋梁,是倒逼你成長的動力,更是關鍵時刻能改變命運的杠桿。
可能你現在還是會說:“我天生就不會說話,學不來演講。” 但你要知道,沒有人天生就會演講。那些在臺上侃侃而談的人,背后可能練了幾十遍、上百遍;那些讓人共鳴的故事,可能是改了十幾版才找到最真誠的表達。
演講不是天賦,而是技能——就像開車、游泳一樣,只要你愿意學,愿意練,就一定能學會。而學會演講的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被更多人聽見,原來自己的努力可以被更多人看見,原來自己的人生,還能有這么多可能性。
這,就是演講的意義。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680592.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