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實用的交談技巧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和剛認識的人坐在一起,空氣安靜得能聽到自己的心跳,想開口卻不知道說什么;和同事討論工作,明明自己有理,說出來卻像在吵架;或者朋友向你吐槽煩心事,你想安慰,卻只會說“別難過了”,結果對方更沉默了?
其實交談這件事,真不是“會說話”就行,它更像一門需要練習的技能——既能讓對方舒服,也能讓自己自在。今天就分享幾個我親測有效的交談技巧,從開場到收尾,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的方法和例子,看完你就能試著用起來。
一、開場:3個小技巧,告別“尷尬癌”
很多人怕聊天,不是不會說,是怕“開場就冷場”。其實開場不用聊多深刻,重點是“讓對方覺得你愿意和他聊”。試試這3個方法:
1. 從“眼前細節”找話題,比“查戶口”管用10倍
別一上來就問“你哪里人?”“做什么工作?”這種問題,像在審犯人,對方很容易敷衍。不如觀察對方身上或周圍的“具體細節”,比如他手里的東西、穿著、環境,用細節打開話匣子。
舉個例子:
看到對方拿著一杯奶茶:“你這杯奶茶的包裝好特別,是最近很火的那家‘XX茶’嗎?我上次想喝,排隊排了半小時沒排到?!保ㄓ眉毠?自己的小經歷,對方更容易接話)
同事桌上放著一本攝影書:“你也喜歡攝影啊?我最近想入門,總覺得拍出來的照片灰蒙蒙的,你平時都怎么調參數?”(細節+請教,對方有成就感,自然愿意聊)
重點:細節要具體(比如“奶茶包裝”比“你喝奶茶啊”好),再加上一點自己的感受或經歷,對方就不會覺得你在“查崗”。
2. 用“開放式問題”代替“封閉式問題”,讓對話“流動起來”
封閉式問題就是對方只能回答“是/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比如“你喜歡看電影嗎?”對方說“喜歡”,對話就卡殼了。開放式問題是讓對方有發揮空間的問題,比如“你平時喜歡看什么類型的電影?最近有沒有覺得特別好看的?”
再舉個例子:
錯誤:“周末出去玩了嗎?”(對方說“沒有”,冷場)
正確:“周末一般喜歡怎么過?是宅家多還是出門多?”(對方可能會說“宅家看劇”,你可以接“最近有什么好看的???我劇荒好久了”,話題自然延伸)
小提醒:問完開放式問題,記得“追問細節”。比如對方說“周末去爬山了”,你可以接“爬的哪座山?累不累?山頂的風景怎么樣?” 細節越多,對話越有畫面感,就不容易冷場。
3. 用“共同場景”破冰,快速拉近距離
如果和對方不熟,但處于同一個場景(比如同一個會議、同一個聚會、同一個培訓班),直接聊“場景相關的事”,最不容易出錯。
比如:
開會時和旁邊的人:“你覺得剛才領導說的那個方案,哪個部分最難落地?我有點擔心XX環節的時間不夠。”(聊共同的工作場景,有共鳴)
參加聚會時:“你是怎么認識組織者的?我是他大學同學,好久沒見了,今天看到他變化好大?!保墓餐娜穗H關系,容易找到交集)
原理:共同場景自帶“安全感”,對方會覺得“我們是一伙的”,放下防備,更愿意開口。
二、聊天中:學會“讓對方說”,比自己說更重要
很多人以為“會聊天”就是自己能說會道,其實恰恰相反——真正受歡迎的交談者,都是“會聽”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重視,你讓對方多說,他會覺得“和你聊天很舒服”。
1. 傾聽時,先“回應情緒”,再“解決問題”
朋友向你吐槽時,別急著給建議。比如朋友說“老板今天又罵我了,明明不是我的錯”,你如果說“那你為什么不解釋?”“下次注意點不就行了?” 對方會覺得你根本沒聽進去。
正確的做法是:先回應他的情緒,讓他覺得“你懂我”,再聊問題。
比如:“被冤枉肯定特別委屈吧?換作是我,估計當場就忍不住了?!保ㄏ裙睬榍榫w) 等對方情緒平復了,再問“具體是怎么回事???”(引導他說細節)
我自己踩過的坑:以前朋友失戀,我總說“別難過了,他不值得”,結果朋友更沉默。后來學乖了,先抱了抱她說“我知道你現在肯定特別難受”,她反而哭了出來,說完之后輕松多了。原來有時候,對方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被看見”。
2. 用“追問感受”代替“追問事實”,讓對話更有溫度
比如對方說“我昨天去看了演唱會”,如果你只問“誰的演唱會?”“票多少錢?”(事實),對話會很干。但如果問“現場氣氛怎么樣?有沒有哪首歌讓你覺得特別感動?”(感受),對方會更愿意分享。
再舉個例子:
同事說“我上周去了趟云南”。
事實追問:“去了幾天?去了哪些地方?”
感受追問:“云南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風景還是吃的?有沒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哇,值了’?”
效果:感受類問題能讓對方回憶起具體的畫面和情緒,聊起來更投入,你們的關系也會更親近。
3. 別隨便“評價”,多用“描述”代替
聊天時最忌諱的是“隨便下判斷”。比如對方說“我最近在學畫畫”,你說“畫畫很難吧?你能堅持下來嗎?”(隱含否定),對方可能就不想聊了。
換成“描述性語言”會好很多:“學畫畫聽起來很有意思啊,你是喜歡油畫還是素描?平時都是怎么練習的?”(只描述事實和好奇,不評價好壞)
再比如:
錯誤:“你這衣服顏色太艷了,不好看。”(評價)
正確:“你這件衣服的顏色好亮,走在路上肯定很顯眼?!保枋觯?
原理:評價會讓對方覺得被攻擊,而描述只是客觀表達觀察,對方更容易接受,也愿意繼續聊。
三、表達自己:3個小方法,說清楚又不傷人
聊天不是單方面“聽”,也要學會“清晰表達自己”。但很多人要么不敢說,要么一說就得罪人。其實關鍵是“把話說到對方心坎里”。
1. 用“感受+事實”代替“評判”,避免吵架
比如同事遲到,你如果說“你怎么又遲到了?一點責任心都沒有!”(評判),對方肯定會反駁。但如果說“你今天遲到了20分鐘(事實),我一個人處理前面的工作,有點手忙腳亂(感受)”,對方更容易道歉。
再舉個例子:
對朋友:“你上次答應幫我帶的東西忘了(事實),我臨時沒準備,差點誤事(感受),下次如果忘了可以提前告訴我一聲嗎?”(比“你怎么這么不靠譜”更有效)
公式:事實(具體發生了什么)+ 感受(你的情緒)+ 需求(你希望對方怎么做)。這樣既表達了自己,又不會讓對方覺得被指責。
2. 適當“自我暴露”,拉近距離
很多人聊天時只敢聊“安全話題”,比如天氣、工作,不敢說自己的小事,怕顯得“矯情”。其實適當“暴露”一點自己的小缺點、小煩惱,反而能讓對方覺得你真實、親切。
比如:
和新同事吃飯:“我其實不太會吃辣,剛才那道菜辣得我一直喝水,你能吃辣嗎?”(暴露小習慣)
和朋友聊天:“我最近總失眠,晚上躺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你有沒有什么助眠的小方法?”(暴露小煩惱)
注意:自我暴露要“適度”,別一上來就掏心掏肺說隱私,從小事開始,比如“我早上起不來,每天都踩點上班”,對方覺得“原來他和我一樣”,就會放松警惕。
3. 少用“絕對化”詞語,留有余地
聊天時如果總說“肯定”“絕對”“必須”,會讓人覺得你強勢、不好溝通。比如“這電影絕對難看死了”“你肯定是沒理解我的意思”,很容易引發爭執。
換成“可能”“我覺得”“或許”會柔和很多:“我覺得這電影劇情有點拖沓(個人感受),你看完是什么感覺?”“可能是我沒說清楚(自我反思),我再講一遍你聽聽?”
我自己的改變:以前和朋友討論問題,總喜歡說“你這樣不對”,結果經常吵起來。后來改成“我有個不同的想法,你聽聽有沒有道理”,朋友反而更愿意聽我說完了。
四、收尾:2個小細節,讓對方“下次還想和你聊”
聊天的收尾也很重要,好的收尾會讓人覺得“和你聊天很愉快”,期待下一次。
1. 用“具體感謝”代替“謝謝”
告別時說“謝謝”太普通,對方可能轉眼就忘。但如果說“今天聽你聊攝影,學到了好多構圖技巧,回去我就試試拍我家的貓”(具體感謝),對方會覺得“我的分享有價值”,對你印象更深。
再比如:
和同事聊完工作:“剛才你說的那個數據整理方法,幫我解決了大問題,太感謝了!”
和朋友吃完飯:“今天這家店的甜品好好吃,多虧你推薦,下次我們再去試試別的口味?”
2. 留個“未來錨點”,暗示下次見面
如果聊得不錯,可以隨口提一句“下次再聊”的由頭,比如:
“你剛才說的那本書,我回去也看看,看完我們再交流心得啊。”
“聽說下周附近有個畫展,你不是喜歡藝術嗎?到時候要不要一起去?”
不用刻意,隨口一提就好,對方如果愿意,自然會接話;如果不愿意,也不會尷尬。
其實交談技巧沒有那么復雜,核心就是“把對方放在心上”——開場時讓他放松,聊天時讓他舒服,表達時讓他理解,收尾時讓他記住。這些技巧不用一下子都學會,挑1-2個今天就試試,比如和同事聊天時用“開放式問題”,和朋友吐槽時先“回應情緒”。練得多了,你會發現,原來“好好聊天”真的能讓生活順暢很多。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65914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