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與學生談話的技巧
摘要:
當班主任這么多年,我發現最讓人頭疼的不是備課改作業,而是找學生談話——明明是為他好,說不了三句就吵起來;想關心他最近狀態,他卻低著頭一言不發;說了半天道理,轉頭發現他該咋樣還咋樣。其實談話不是"說教",而是"搭橋"——搭一座從"你的世界"到"他的世界"的橋。這篇文章會結合12年班主任經驗,從"準備-開口-深入-收尾"四個階段,拆解10個能落地的談話技巧,附上學姐真實案例,幫你把"無效溝通"變成"有效對話"。
一、談話前:別著急開口,先做"功課"
很多班主任找學生談話,都是"臨時起意"——上課發現他走神,下課直接叫到辦公室:"你剛才為啥不聽講?"結果學生要么低頭不說話,要么頂一句"我聽懂了",談話還沒開始就卡住了。
真正有效的談話,從"談話前10分鐘"開始。
1. 先搞清楚"你要解決啥問題"
有次我班班長小敏突然不交作業,我第一反應是"她是不是偷懶了",差點直接批評。后來翻了翻她的周記本,發現她寫"媽媽最近住院,晚上要去醫院送飯,寫作業時間不夠"。如果當時直接質問,估計她會覺得"老師根本不理解我"。
正確做法: 談話前花5分鐘列個"目標清單":
我想通過談話了解什么?(比如小敏不交作業的原因)
我希望達成什么結果?(比如和她商量調整作業提交時間)
哪些話可能讓她抵觸?(避免說"你怎么連作業都不交了")
2. 提前"收集線索",別用"我覺得"代替"事實"
有個班主任同事曾跟我說:"我們班小明肯定談戀愛了,最近總對著手機笑。"結果找小明談話,才知道他是在和遠方的奶奶視頻——奶奶剛學會用微信,他每天教奶奶發語音。
踩坑提醒: 別用"我覺得你最近心思不在學習上"這種主觀判斷開頭,學生一聽就會覺得"老師在給我貼標簽"。
正確做法: 用具體事實開場,比如"我注意到你這周三、周五的數學作業,最后兩道大題都空著沒寫",事實不會引發抵觸,還能讓學生知道"老師確實在關注我"。
二、開口時:把"你怎么這樣"換成"我看到..."
談話最容易崩的時刻,就是第一句話。很多班主任習慣用"批評式開頭":"你又遲到了!""這次考試怎么退步這么大?"學生的第一反應必然是"防御"——要么找借口,要么不說話。
試試"非防御式開場",3句話讓學生放下戒備。
1. 用"觀察+感受"代替"指責"
上周我班小宇上課睡覺,我沒直接拍桌子,而是下課叫他到走廊:"小宇,我注意到你今天上午前兩節課都趴在桌上,眼睛紅紅的(觀察),是不是昨晚沒休息好?(感受)"他愣了一下,馬上說:"老師,我昨晚發燒了,吃了藥有點困。"
如果換成"你怎么又上課睡覺?眼里還有沒有課堂紀律?"他大概率會說"沒有",然后沉默到底。
公式: 我看到/注意到+具體事實(時間/行為)+我有點擔心/好奇(感受)
2. 先"接住情緒",再"解決問題"
學生來找你談話時,往往帶著情緒:"老師,小剛罵我!""我不想當組長了,他們都不聽我的!"這時候別急著"講道理",先接住他的情緒。
比如學生說"小剛罵我",別直接問"他為啥罵你?你有沒有做錯什么?"(這會讓他覺得你在"審判"他),可以說:"被人罵肯定很難受吧?(共情)你愿意跟我說說當時的情況嗎?(引導)"
我班有個女生小雅,有次哭著說"不想上學了",我沒勸"上學多重要",而是遞了張紙巾:"聽起來你最近遇到特別難的事,心里堵得慌對不對?"她哭了5分鐘,自己說:"其實是這次月考沒考好,覺得對不起爸媽。"——情緒發泄完,問題自然浮出水面。
三、深入時:少用"你應該",多用"你覺得"
談話到中間階段,最容易變成"班主任單方面輸出":"你應該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你要理解父母的苦心"。但學生不是"空罐子",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強行灌輸只會讓他們"左耳進右耳出"。
真正的溝通,是"引導他自己想明白"。
1. 用"開放式提問"代替"封閉式說教"
比如學生成績下滑,別問"你是不是上課沒聽講?"(封閉式問題,答案只有"是"或"不是"),可以問:"這次考試哪幾科覺得吃力?(具體)""你覺得和上次比,哪些地方做得不一樣?(引導反思)"
我班有個男生小浩,數學從80分掉到50分,我問他:"你覺得這次數學考試,哪道題讓你最頭疼?"他說:"最后那道幾何題,我連輔助線都不知道怎么畫。"我接著問:"那平時做幾何題時,你一般怎么找輔助線?"他想了想說:"老師,我好像沒總結過方法,都是隨便畫。"——不用我批評,他自己就意識到問題了。
2. 用"我當年"拉近距離,但別"我當年比你強"
學生反感"說教",但不反感"分享"。比如學生抱怨"作業太多寫不完",可以說:"我上初中時,有次周末作業堆成山,我寫到凌晨2點,結果第二天上課睡著了(自嘲)。后來我發現,先做數學這種難的,再做語文這種輕松的,效率會高很多(分享經驗)。你覺得你作業里,哪些可以先做?"
注意: 分享自己的經歷時,重點是"我當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我是怎么試的",而不是"我當年比你努力多了,你這點苦算什么"——后者只會讓學生覺得"你根本不懂我"。
四、不同場景:這些"定制技巧"比"通用道理"更有用
談話沒有"萬能公式",對"調皮搗蛋"的學生和"內向敏感"的學生,方法肯定不一樣。分享3個班主任最常遇到的場景,附上學姐親測有效的技巧。
場景1:學生犯錯時——別糾結"誰對誰錯",先解決"怎么改進"
上個月我班兩個男生打架,叫到辦公室,兩人都喊"是他先動手的!"我沒問"到底誰先動手",而是說:"不管誰先動手,現在你們倆都站在這里,臉上都不好看(事實)。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你們覺得怎么做,能不讓事情鬧大?"
關鍵: 犯錯后學生最怕"被懲罰",所以先告訴他"我們今天不糾結對錯,重點是以后怎么辦",他才會愿意開口。可以一起列個"改進清單",比如"下次想吵架時,先深呼吸10秒""找老師幫忙調解",讓他覺得"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場景2:學生情緒低落時——別勸"別難過",陪他"一起難過"
女生小麗父母離婚,那段時間她天天趴著不說話,成績掉了20名。我沒說"別想那么多,好好學習",而是每天課間找她聊5分鐘:"我知道爸媽分開,你心里肯定特別亂(承認情緒)。我小時候我爸媽吵架,我躲在房間里哭,覺得天要塌了(分享感受)。如果你想找人說說話,我隨時都在。"
大概過了兩周,她主動說:"老師,我想通了,我好好學習,以后考個好大學,就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有時候,學生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有人懂我"。
場景3:學生和家長矛盾時——別當"裁判",當"翻譯官"
有個家長跟我抱怨:"我家孩子天天玩手機,說他兩句就頂嘴!"學生跟我說:"我媽根本不管我在學校累不累,就知道說&'別人家孩子考第一&'!"
我把他們叫到一起,先對家長說:"小明跟我說,他其實知道您是為他好,就是覺得您總拿他和別人比,心里不舒服(翻譯學生的話)。"再對學生說:"你媽媽昨天偷偷跟我說,她看你晚上寫作業到11點,其實特別心疼,就是不知道怎么夸你(翻譯家長的話)。"——很多時候,矛盾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不會說"。
五、收尾時:留個"小尾巴",讓談話有"回音"
很多談話失敗,不是因為中間聊得不好,而是收尾太潦草:"行了,你回去吧,下次注意。"學生轉身就忘。
有效的收尾,要讓學生覺得"這次談話有意義"。
1. 一起總結"小約定",別讓他"被動接受"
比如和學生聊完作業問題,可以說:"那我們約定,這一周你每天晚上8點前先做數學作業,遇到不會的題先標出來,第二天早自習問我,好不好?"讓他參與制定計劃,他才會更愿意執行。
2. 3天后"回頭看",給他"正反饋"
學生小遠之前總遲到,我們約定"每天提前10分鐘到校",3天后我特意在教室門口等他:"小遠,這三天你都7點40分到校了,比上周進步多了(具體事實),繼續保持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后來基本沒再遲到過。
記住: 學生的改變需要"被看見",哪怕只是很小的進步,也要及時肯定——這比10句"你要加油"都有用。
其實班主任和學生的談話,本質上是"用真心換真心"。你不用每次都"說贏"他,也不用非要"解決所有問題",只要讓他覺得"老師是真的在關心我,而不是在完成任務",這場談話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最后想說,我們都曾是學生,都記得當年那個愿意聽我們說話的老師——現在,讓我們成為那個老師吧。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64610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