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為什么要學習口才
摘要
少兒學習口才,從來不是“讓孩子變成小演講家”那么簡單。它更像給孩子的成長裝了一套“底層操作系統(tǒng)”——幫孩子把心里的想法說清楚、把腦中的邏輯理明白,讓他們在課堂上敢舉手、在社交中不怯場、在未來的人生里,能用語言為自己爭取機會。簡單說:口才,是孩子面對世界的“底氣”,也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橋梁”。
一、別讓“說不明白”,成了孩子成長的“隱形絆腳石”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場景?
帶孩子去游樂場,他想玩滑梯,卻拉著你的手跺腳哭鬧,半天說不出“媽媽,我想玩那個紅色滑梯”;幼兒園老師反饋,小組討論時別的小朋友都在分享,你家孩子明明有想法,卻低著頭不吭聲;甚至在家問他“今天在學校學了什么”,他也只會含糊地說“不知道”“忘了”……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說”,但事實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滯后,會悄悄影響孩子的自信和社交。 我鄰居家的小男孩豆豆,以前就是典型的“悶葫蘆”。有次班級選小班長,他明明很想?yún)⒓樱瑓s因為上臺緊張到說不出話,最后哭著跑下臺。后來豆豆媽媽說,從那以后,豆豆連課堂舉手都不敢了——他怕自己“說不好”被同學笑。
重點是,這種“說不明白”的背后,藏著孩子對“表達”的無力感:他不是不想說,是不知道怎么說。而口才訓練,恰恰是幫孩子搭建“表達框架”——比如教他“先說目的,再說原因”(“媽媽,我想玩滑梯,因為我看到小明在那里等我”),或者“按時間順序說事情”(“早上老師帶我們畫畫,我畫了太陽,然后和小紅交換了蠟筆”)。當孩子發(fā)現(xiàn)“我能把想法說清楚”,那種“我能行”的自信,會從語言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口才好的孩子,腦子往往更“有條理”
你可能會疑惑:說話和“腦子”有什么關(guān)系?其實,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一個人說話的邏輯,藏著他思考的方式。
我見過不少孩子,說話像“倒豆子”——想到哪說到哪,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比如讓他描述“周末去公園玩”,他可能先說“我看到了小狗”,再說“媽媽給我買了冰淇淋”,最后才想起“我們還劃了船”。聽的人費勁,他自己也說得累。
而學口才的孩子,會在訓練中慢慢掌握“結(jié)構(gòu)化表達”。比如老師會教他們用“總分總”說事情:先總起(“周末我和媽媽去公園玩,特別開心”),再分述(“我們先劃了船,船是黃色的;然后媽媽給我買了草莓冰淇淋,很甜;最后我還看到一只棕色的小狗,它在追蝴蝶”),最后總結(jié)(“這是我最開心的一天”)。
這種“先重點后細節(jié)”“按順序說清楚”的能力,不止幫孩子把話說順,更會訓練他的“邏輯思維”。你想,當孩子習慣了“先說目的、再說步驟、最后總結(jié)”,他做數(shù)學題時會不會更懂得“先理思路再下筆”?寫作文時會不會更知道“怎么把故事講完整”?甚至以后遇到問題,他也會下意識地想“這件事的關(guān)鍵是什么?我該怎么一步步解決?”——口才訓練,其實是在幫孩子“整理大腦”。
三、“會表達”的孩子,更容易被“看見”
前幾天和一位小學老師聊天,她感慨:“現(xiàn)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但‘會表達’的孩子,真的更容易被關(guān)注。”
她舉了個例子:班里有個叫朵朵的女孩,成績中等,但特別會說話。有次語文課讓分享“我的夢想”,別的孩子要么說“想當醫(yī)生”“想當老師”,要么低著頭不說話,朵朵卻站得筆直,說:“我的夢想是當動物園的飼養(yǎng)員,因為我喜歡小動物,我想每天給熊貓喂竹子,聽它們啃竹子的聲音——我覺得那是世界上最溫柔的聲音。”說完還鞠了一躬,全班都給她鼓掌。
后來老師說,每次有公開課、演講比賽,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朵朵。不是因為朵朵成績最好,而是她知道:這個孩子能把自己的想法“亮出來”,讓別人感受到她的熱情和真誠。
其實不止在學校,生活中也是如此。一群孩子玩游戲,會表達的那個能快速說清“游戲規(guī)則”;家庭聚會,會表達的那個能大方分享“學校的趣事”;甚至未來找工作,面試官也會更喜歡“能清晰講出自己優(yōu)勢”的人。這個世界從不缺有想法的人,但缺“能把想法說出來”的人——口才,就是幫孩子推開“被看見”的那扇門。
四、口才背后,是“情商”的悄悄成長
你可能沒發(fā)現(xiàn):說話的方式,藏著一個人的情商。 而口才訓練,恰恰包含了“如何好好說話”的智慧。
比如教孩子“拒絕別人”:不是直接說“我不要”,而是“我現(xiàn)在想玩積木,等我搭完這個城堡,我們再一起玩拼圖好嗎?”——既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又照顧了對方的感受;
比如教孩子“贊美別人”:不是籠統(tǒng)地說“你真棒”,而是“你剛才幫我撿了筆,謝謝你,你真是個熱心的小朋友”——具體的贊美,比空泛的表揚更讓人溫暖;
甚至教孩子“道歉”:不是簡單說“對不起”,而是“剛才我搶了你的書,是我不對,你能原諒我嗎?我們一起看這本書好不好?”——承認錯誤,加上彌補的行動,更容易獲得原諒。
這些“說話的細節(jié)”,其實是在教孩子“換位思考”:說話前先想想“對方聽了是什么感受”“我這樣說能不能達到目的”。久而久之,孩子會慢慢養(yǎng)成“體諒他人”“靈活溝通”的能力——這,不就是高情商的開始嗎?
五、從“課堂發(fā)言”到“人生舞臺”,口才是孩子的“長期競爭力”
有家長問:“孩子以后又不當主持人,學口才有用嗎?”
其實,口才的價值,從來不止于“說話好聽”。它是一種“可遷移的能力”——從小學的課堂發(fā)言、班干部競選,到中學的辯論賽、社團活動,再到大學的小組匯報、實習面試,甚至未來職場的項目溝通、團隊管理……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把話說清楚、把觀點講明白”的能力。
我認識一位企業(yè)HR,她曾說:“我們招聘時,特別看重應(yīng)屆生的表達能力。兩個人成績差不多,一個能清晰講出自己的實習經(jīng)歷、對崗位的理解,另一個支支吾吾說不明白,你說我們選誰?”
更重要的是,口才會給孩子“爭取機會的勇氣”。 遇到喜歡的活動,他敢主動報名;有不同的想法,他敢大膽提出;甚至未來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也能用有理有據(jù)的語言為自己爭取——這種“不怯場、敢表達”的底氣,會讓孩子的人生擁有更多可能性。
寫在最后
少兒學習口才,不是為了讓孩子變成“小大人”,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神童”。它更像給孩子一把“鑰匙”——幫他們打開和世界連接的門,讓他們能自信地表達“我是誰”“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
畢竟,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顆“想被看見”的種子,而口才,就是讓這顆種子生根發(fā)芽的“陽光和雨露”。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63192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