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青春的路上演講
摘要
青春這趟路,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跑道。我們或許會在深夜的自習室里對著習題發(fā)呆,會在收到拒信時躲在樓梯間偷偷掉眼淚,會看著朋友圈里別人的“高光時刻”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慢。但今天我想說:青春的奔跑,從來不是為了追上誰,而是為了在跌跌撞撞里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在迷茫焦慮里攢夠向前的勇氣。它允許你摔跤,允許你減速,甚至允許你暫時停下來看看風景——只要最后,你還愿意朝著心里的方向,再邁一步。
一、青春的“跑道”上,誰還沒摔過幾跤?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凌晨兩點,圖書館閉館的鈴聲響了,你抱著一摞沒看完的考研資料往宿舍走,冷風灌進衣領(lǐng),手機突然彈出室友的消息:“我拿到大廠實習offer了!”你盯著屏幕愣了半分鐘,手指在鍵盤上敲了又刪,最后只回了個“恭喜”。回到宿舍,看著鏡子里黑眼圈比眼鏡片還厚的自己,突然就紅了眼眶——為什么別人的青春好像開了倍速,而我還在原地打轉(zhuǎn)?
我身邊有個姑娘叫小琳,大學(xué)時她是我們眼里的“全能選手”:成績穩(wěn)居專業(yè)前三,社團活動拿獎拿到手軟,畢業(yè)前還考了一堆證書。可去年同學(xué)聚會,她卻跟我說,自己畢業(yè)后考公失敗、求職碰壁,在家待了整整半年。“那段時間我不敢出門,怕鄰居問‘你家孩子在哪工作啊’,晚上睡不著就翻以前的獎狀,越看越覺得自己是個笑話。”
你看,青春從來不是“別人家的故事”里那樣一帆風順。我們總以為“優(yōu)秀”就該一路綠燈,卻忘了成長本來就是個“試錯”的過程:第一次投稿被拒,第一次上臺演講忘詞,第一次喜歡一個人卻被拒絕,第一次為了夢想拼盡全力卻還是差了一點……這些“摔跤”的時刻,才是青春最真實的模樣。
就像學(xué)騎自行車,誰沒摔過幾次?重要的不是摔得多疼,而是你會不會在地上坐一會兒,揉揉膝蓋,然后站起來說:“再來一次。”
二、先跑起來,方向會在風里告訴你
前幾天刷到一條短視頻,一個00后博主說:“我22歲,換了5份工作,現(xiàn)在在擺攤賣烤腸——但我覺得自己比以前快樂多了。”評論區(qū)有人罵她“不務(wù)正業(yè)”,但她回了一句:“至少我試過了,總比坐在家里空想‘我到底適合什么’強。”
這句話突然戳中了我。我們總在糾結(jié)“方向?qū)Σ粚Α保瑓s忘了“行動”本身就是最好的指南針。我想起自己剛畢業(yè)時,在一家公司做文案,每天寫著自己不喜歡的“爆款標題”,下班就躲在出租屋里寫小說。那時我總問自己:“萬一寫了沒人看怎么辦?萬一這輩子都成不了作家怎么辦?”后來有個前輩跟我說:“你與其站在原地想‘萬一’,不如先寫10萬字試試——方向不是想出來的,是跑出來的。風會告訴你往哪吹。”
真的,青春最忌諱的就是“等”。等“準備好了”再開始,等“想清楚了”再行動,可等你真的“準備好”,可能早就錯過了風口。就像你站在操場邊,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只有先邁開腿,讓風從耳邊吹過,讓心跳跟著腳步加速,你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能跑這么遠,原來這條路的風景比想象中更美。
所以別害怕“選錯方向”。哪怕你現(xiàn)在做的事看起來“沒用”——學(xué)一門沒人懂的樂器,寫一本沒人看的日記,去一個沒人去過的地方——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嘗試,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你腳下的路。
三、別盯著別人的“配速”,你的終點在自己腳下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刷朋友圈像在看“人生競賽直播”。有人曬考研上岸的錄取通知書,有人曬出國旅行的定位,有人曬戀愛周年的禮物……你一邊點贊,一邊默默焦慮:“為什么大家都在前進,只有我還在原地?”
去年我去參加一個馬拉松比賽,開跑前看到很多專業(yè)選手穿著緊身衣、戴著心率帶,配速快得像一陣風。我當時就慌了,拼命跟著跑,結(jié)果跑到5公里就岔了氣,蹲在路邊喘得說不出話。旁邊一個大爺拍了拍我的肩膀:“小姑娘,跑步是跟自己比的,不是跟別人比的。你看我,60歲了,跑了十年,每次能比上次多跑1公里,就很開心了。”
后來我才明白,青春這趟“馬拉松”,根本沒有統(tǒng)一的“配速”。有人22歲畢業(yè)就創(chuàng)業(yè)成功,有人30歲才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有人早早結(jié)婚生子,有人獨自走遍了全世界。每個人的時區(qū)不同,花期也不同——你不必因為別人提前開花而著急,你的春天,或許只是來得晚一點。
就像我那個擺攤賣烤腸的朋友,她說現(xiàn)在每天收攤后,數(shù)著皺巴巴的零錢,雖然累,但比坐在辦公室里“假裝努力”踏實多了。“以前總覺得要活成別人眼里的‘成功’,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能按自己的節(jié)奏活著,就是最大的成功。”
四、那些“跑不動”的時刻,都是成長在喊你“歇會兒”
前陣子和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聊天,他說自己最難的時候,連續(xù)三個月每天只睡4小時,有天早上醒來,發(fā)現(xiàn)頭發(fā)掉了一大把。“當時我坐在地上哭,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但他沒有放棄,而是給自己放了兩天假,回家吃了媽媽做的餃子,跟發(fā)小去河邊釣了一下午魚。“回來之后突然就想通了:跑不動的時候,停下來歇會兒,不是認輸,是為了攢力氣跑更遠的路。”
我們總被灌輸“青春就要拼命”,卻忘了“拼命”不等于“硬扛”。就像一根橡皮筋,一直繃緊遲早會斷;人也一樣,需要有“減速帶”和“補給站”。累了就睡一覺,難過了就哭一場,想家了就打個電話——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事,其實是在給你的青春“充電”。
我大學(xué)時有個室友,每次壓力大就去操場跑步,跑到跑不動為止,然后坐在草坪上看星星。她說:“每次跑完步,看著天上的星星,就覺得自己那點煩惱根本不算什么。”后來她考研成功,我們問她有什么秘訣,她笑著說:“哪有什么秘訣,就是跑累了就歇,歇夠了再跑唄。”
所以別對自己太苛刻。允許自己偶爾“擺爛”,允許自己暫時“躺平”,允許自己在深夜里emo——這些“不完美”的時刻,才讓你的青春更真實。畢竟,能笑著跑完的路,比哭著沖到終點更有意義。
最后想說
青春這趟路,沒有“正確答案”,也沒有“必須到達的終點”。它或許有迷茫,有焦慮,有摔得鼻青臉腫的狼狽,但也一定有第一次成功時的雀躍,有朋友遞過來的紙巾,有家人永遠敞開的懷抱。
所以別著急,別害怕,更別跟別人比。就按自己的節(jié)奏,一步一步往前跑——哪怕慢一點,哪怕偶爾停下來看看風景,只要方向是你自己選的,每一步都算數(shù)。
畢竟,青春的意義,從來不是“跑贏”誰,而是跑過之后,你能笑著說:“這一路,我沒白來。”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49495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