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聲音怎么練
摘要
說話聲音不是天生“定死”的,而是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科學訓練改善的技能。無論是想讓聲音更沉穩有氣場、更清亮悅耳,還是解決說話久了嗓子疼、發音含混的問題,只要掌握“呼吸打底、發聲找位、調諧音準、日常養護”四個核心步驟,堅持練習2-3個月,就能明顯感受到聲音的變化。這篇文章會把每個步驟拆解開,給你能立刻上手的具體方法,幫你擺脫“聲音焦慮”,讓說話變成你的加分項。
一、先問自己:你真的“會說話”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準備了很久的匯報,開口卻像蚊子哼,臺下同事眼神渙散;
和陌生人打電話,對方總問“你是不是沒睡醒”,其實你只是聲音天生發悶;
跟朋友聊天兩小時,嗓子又干又啞,像吞了砂紙;
甚至有人直接說“你聲音好好聽”,但你自己總覺得“哪里不對勁”,說不出的別扭。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卻很少認真“聽”自己的聲音。其實聲音就像人的“第二張臉”——一張不用見面就能傳遞情緒、氣場和性格的臉。職場上,同樣的方案,聲音沉穩的人更容易讓人信服;社交中,語調親切、吐字清晰的人,總能更快拉近距離。
但很多人誤以為“聲音是天生的,改不了”。我之前也這么想,直到遇到大學播音系的朋友。她告訴我:“專業主持人的聲音,80%是練出來的,剩下20%才是天賦。你覺得自己聲音不好聽,大概率是沒找對‘發力方式’。”
二、你的聲音問題,可能出在這3個“隱形坑”里
想練聲音,先別著急“喊嗓子”,得先搞清楚自己的聲音到底哪里不舒服。常見的問題,其實都藏在這些習慣里:
1. 用“嗓子”硬扛,越說越累
最典型的錯誤:說話時脖子緊繃,嗓子發緊,感覺聲音是從喉嚨里“擠”出來的。比如喊人時下意識“扯嗓子”,或者說話快了就“吞字”。時間長了,不僅聲音沙啞,還可能引發咽炎。
2. 呼吸太淺,聲音沒“底氣”
你可以試試:現在說一句話,感受一下肩膀有沒有動。如果說話時肩膀跟著往上提,說明你在用“胸式呼吸”——吸氣淺,氣不夠用,聲音自然飄、沒力量。就像唱歌時氣沒吸足,高音上不去一樣,說話缺了“氣”,再好聽的嗓子也白費。
3. 發音“偷懶”,咬字不清
有些人說話“含含糊糊”,不是故意的,而是嘴巴沒打開:下巴太松、嘴唇沒力氣、舌頭不靈活。比如把“四”說成“十”,“牛奶”說成“流來”,別人聽著費勁,自己也顯得不精神。
三、科學練聲四步法:從“嗓子疼”到“說話自帶混響”
別被“練聲”嚇到,其實不用每天吊嗓子兩小時,抓住核心方法,碎片時間就能練。下面四個步驟,從基礎到進階,幫你一步步調整聲音狀態。
第一步:呼吸打底——用“肚子”說話,聲音才有根
聲音的本質是“氣息振動聲帶”,氣足了,聲音才能穩、有穿透力。腹式呼吸就是“給聲音充電”的基礎,每天練5分鐘,兩周就能明顯感覺說話不費勁了。
具體方法:
躺姿練習(新手首選):平躺在床上,放一本薄書在肚子上。吸氣時,感受書慢慢“鼓起來”(肚子向外擴);呼氣時,書慢慢“塌下去”(肚子向內收)。注意:吸氣用鼻,呼氣用嘴,全程肩膀別動。
站姿練習(日常應用):站直,雙手叉腰,感受腰腹兩側。吸氣時,想象“聞花香”,腰腹像氣球一樣撐開;呼氣時,用嘴發“嘶——”的聲音,盡量讓氣均勻地呼出來,越長越好(剛開始可能10秒,練到30秒就合格了)。
小技巧:等車、排隊時,隨時做“數數字”練習——吸氣后,用平穩的氣息從1數到30,中間別換氣。如果數到15就喘了,說明氣息還需要練。
第二步:找準發聲點——別讓嗓子當“苦力”,用“共鳴”放大聲音
很多人說話累,是因為把所有壓力都放在了嗓子上。其實人體有三個“共鳴腔”:胸腔(讓聲音沉穩)、鼻腔(讓聲音明亮)、頭腔(讓聲音有穿透力)。找到共鳴,聲音會變“立體”,還能保護嗓子。
最實用的“哼鳴找共鳴”法:
放松肩膀,嘴巴閉緊,鼻子輕輕哼“嗯——”(像平時舒服時的嘆氣),感受眉心或鼻梁上方有沒有輕微震動——那就是鼻腔共鳴,能讓聲音變清亮;
再哼低一點的“嗯——”,感受胸口有沒有震動——那是胸腔共鳴,能讓聲音變沉穩。
舉個例子:說“你好”時,如果只用嗓子,聲音是“干巴巴”的;如果先吸足氣,哼出胸腔震動,再開口說“你好”,會明顯感覺聲音從胸口“發出來”,渾厚又省力。我剛開始練時,總找不到震動感,后來發現是太緊張了——肩膀放松,想象聲音“沉下去”,慢慢就找到了。
第三步:調諧音準——別讓聲音“跑偏”,找到你的“最佳音調”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御姐音”或“低音炮”,每個人的聲帶長度、厚度不同,都有自己的“舒適音調”。音調太高容易尖、飄,太低容易悶、沉,找到中間的“黃金音調”,說話才自然好聽。
怎么找自己的舒適音調?
先清嗓子,然后從自己能發出的最低音開始,慢慢往上滑(“啊——”),找到一個“說話不費勁,聽起來不刺耳”的音調(一般是你平時聊天時的音調再低半個key)。
說話時注意“降調結尾”:很多人說完一句話會下意識“升調”(像提問),顯得沒底氣。比如“今天天氣不錯”,結尾“錯”字稍微降一點調,會更沉穩。
語速小技巧:別追求“快”,追求“穩”。重要的內容前停頓1秒(比如“我想強調的是——”),既能讓聽眾集中注意力,也能讓你調整氣息。我之前說話像“機關槍”,別人總說“你慢點,我跟不上”,后來刻意放慢,每句話留0.5秒停頓,反而顯得更有條理。
第四步:美化音色——打開口腔,讓聲音“透亮”起來
如果說呼吸是“發動機”,共鳴是“擴音器”,那口腔就是“調音臺”。嘴巴打開得夠不夠,直接影響聲音的清晰度和飽滿度。
三個“打開口腔”的小動作,隨時能練:
提顴肌:微笑時,蘋果肌會往上提,這就是“提顴肌”。說話時保持這個狀態,聲音會更明亮(別咧嘴笑,自然提就行);
打牙關:嘴巴微張,后槽牙之間留一點空隙(像含著一顆糖),避免下巴緊繃;
挺軟腭:打哈欠時,感覺上顎往后“抬”,這就是挺軟腭。平時說話時想象“嘴里含著一口氣”,別讓軟腭塌下來。
每天5分鐘“氣泡音”養護聲帶:
早上起床后,嗓子最放松,適合練氣泡音:吸足氣,喉嚨放松,發“啊——”的長音,慢慢降低音調,直到聽到喉嚨里發出“咕嚕咕嚕”的氣泡聲。這個動作能按摩聲帶,讓聲音更有彈性(注意:嗓子疼時別練)。
四、避開3個“毀嗓習慣”,比練聲更重要
練聲是“加分項”,但如果每天都在“毀嗓”,再怎么練也白搭。這三個習慣,一定要改:
1. 別用“清嗓子”緩解不適:清嗓子時,聲帶會劇烈摩擦,長期下去容易水腫。嗓子干了就喝口水,或者做“假咳嗽”(輕輕咳一下,別用力)。
2. 少喝冰飲、少吃辣:生冷辛辣會刺激咽喉黏膜,讓聲帶變敏感。平時多喝溫水(35左右最好),可以泡點胖大海、麥冬(但別天天喝,一周2-3次即可)。
3. 說話時別“低頭含胸”:彎腰、低頭說話時,氣息不通暢,聲音容易悶。哪怕坐著,也要挺直腰背,讓氣息能順利從腹部“送”出來。
五、最后想說:聲音的改變,是“慢慢來”的驚喜
我見過最快的案例,是一個做銷售的朋友:她之前聲音尖細,客戶總覺得她“不專業”。堅持練腹式呼吸和胸腔共鳴一個月,說話時底氣足了,成交率都高了不少。
但也有人練了一周就放棄,說“沒效果”。其實聲音就像健身,不是練一天就能看到馬甲線,需要每天10-15分鐘的積累。你可以錄下自己每周的聲音,對比著聽,會發現“原來我已經進步這么多”。
別再羨慕別人“聲音好聽”了——從今天開始,試試腹式呼吸,找找共鳴震動,打開口腔說話。用不了多久,你也能擁有一把“讓人想多聽幾句”的好聲音。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43281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