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獲得客戶的認同
客戶認同,從來不是靠“討好”來的。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明明產品參數比同行好,報價也合理,客戶卻轉頭選了別家;或者跟了很久的單子,最后卡在“再考慮考慮”;甚至合作過一次的客戶,再也沒下文了。其實啊,客戶認不認同你,核心不在“你多優秀”,而在“你能不能讓他覺得——選你,是對他最好的選擇”。
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從“客戶到底在怕什么”到“怎么讓他覺得你靠譜”,再到“如何把一次合作變成長期信任”,全是我見過、踩過坑總結出的實在招,看完你就能用。
先搞懂客戶的“隱性需求”——比“你有什么”更重要的是“他缺什么”
很多人做業務,開口就是“我們產品有XX功能”“我們服務多專業”,客戶聽著聽著就走神了。為啥?因為你說的是“你有什么”,但客戶關心的是“這跟我有啥關系”。
客戶的需求分兩種:顯性需求(比如“我要找個推廣公司”“我需要一批原材料”)和隱性需求(他沒說出口的焦慮、顧慮、期望)。顯性需求是“冰山一角”,隱性需求才是藏在水下的“冰山主體”。你想讓他認同你,就得先潛下去,把冰山底下的東西撈出來。
舉個例子:之前我幫一個做餐飲連鎖的客戶做品牌升級,一開始銷售跟我匯報,說客戶“想要更時尚的門店設計”。我當時就覺得不對勁——餐飲老板真的只關心“時尚”嗎?后來我親自去跟客戶聊,沒聊設計,先問他:“最近門店客流怎么樣?員工流失率高不高?” 他嘆了口氣說:“唉,年輕人不愛來,服務員招不到,招來也留不住。”
你看,這才是核心:他要“時尚設計”,其實是想吸引年輕人;怕“員工留不住”,是怕設計太復雜,員工學不會操作。后來我們調整方案,不僅設計了年輕人喜歡的打卡區,還把后廚動線簡化了30%,服務員培訓時間從7天縮到3天。客戶當場拍板:“就你們了,你們懂我。”
怎么挖隱性需求?記住三個“別只問”:
1. 別只問“您需要什么”,多問“您最近遇到什么麻煩?” 比如客戶說“要做個網站”,你可以接一句:“是之前的網站不好用,還是想通過網站解決什么問題呀?”
2. 別只聽“他說什么”,多看“他沒說什么”。如果客戶反復問“這個項目多久能做完”,可能不是催進度,是怕耽誤他的旺季;如果一直糾結“價格能不能再低”,可能是預算有限,或者怕“不值這個價”。
3. 別只聊“業務本身”,偶爾扯點“題外話”。比如聊到行業趨勢,客戶突然說“現在同行都在做直播,我們也想試試但沒人懂”,這就是他的隱性需求——缺直播運營能力。
說白了,客戶要的不是“你的產品”,是“用你的產品解決他的問題”。你把他的“問題”聊透了,他才會覺得“你懂我”,認同的第一步就有了。
用“細節信任鏈”替代“夸夸其談”——客戶信的不是你說的,是你做的
我見過最“無效努力”的銷售,就是把PPT做得花里胡哨,開口閉口“我們是行業第一”“客戶滿意度99%”。客戶聽完可能會點頭,但心里想的是:“真的假的?跟我有啥關系?”
信任不是靠“說”出來的,是靠一個個“細節”堆出來的。 就像蓋房子,你得一塊磚一塊磚地砌,客戶才能看到“這房子結實,能住”。這些“磚”,就是你做事的細節。
之前合作過一個供應商,讓我印象特別深。當時我們公司要辦一場線下活動,找了好幾家策劃公司,報價都差不多。其中一家公司的負責人,沒上來就吹自己多有經驗,而是帶了個本子,里面記了我們公司過去3場活動的照片,還有她標注的“問題”:“這場活動簽到區排隊20分鐘,下次可以分AB兩個入口;那場活動伴手禮是杯子,好多客戶沒帶走,可能是太重了……”
她甚至提前去活動場地拍了視頻,標出門廳的光線死角、舞臺到觀眾席的距離,說:“我們可以在死角放兩個補光燈,舞臺臺階加防滑條,怕穿高跟鞋的客戶摔倒。” 最后她沒說一句“選我們吧”,但我們團隊一致決定:就她了。
哪些細節能幫你“砌信任”?這三個最管用:
1. “超預期”的準備。比如客戶約你下午3點見面,你2點50到,帶齊資料是本分;但如果你提前查好客戶公司最近的動態(比如他們剛發了新品),見面時說一句“我看您上周發了XX新品,我們方案里加了個針對新品的推廣思路,您看看合不合適”,這就是超預期。
2. “不回避”的坦誠。客戶問“你們能保證100%達到效果嗎?” 別硬吹“肯定能”,不如說:“效果我們不敢100%保證,但我們可以做到三點:第一,每周給您發數據報告;第二,如果數據沒達到預期,我們免費加推3天;第三,結束后給您出一份優化建議,下次合作直接用。” 坦誠比吹牛更讓人放心。
3. “記在心上”的小事。比如第一次見面時,客戶隨口說“我家孩子最近在學鋼琴”,下次見面帶一本兒童鋼琴入門的小手冊(不用貴,心意到了就行);或者客戶是北方人,聊天時說“喜歡吃面食”,下次寄合同順便帶兩包家鄉的掛面。這些小事,比送大禮更能讓他覺得“你把他當回事”。
客戶心里有桿秤,你做的每一件小事,他都看在眼里。這些細節串起來,就是一條“信任鏈”——他相信你做事靠譜,自然就認同你這個人。
把“交易關系”變成“價值伙伴”——認同的終極是“你和他站在一邊”
短期的合作靠“需求匹配”,長期的認同靠“價值共生”。什么意思?就是別把客戶當“錢包”,要當“戰友”——他贏了,你才能贏。
我有個朋友做企業培訓,一開始總愁“客戶續費率低”。后來他換了個思路:不只是“賣課程”,而是幫客戶“解決培訓后的落地問題”。比如客戶買了“銷售話術”的課,他會派老師去客戶公司蹲點兩天,看銷售實際怎么用話術,現場糾正問題;月底還會給客戶發一份“銷售業績對比表”,標出去年同期和今年培訓后的變化。
有一次,一個客戶的銷售團隊用了他的話術,當月業績漲了40%。客戶老板拉著他說:“你不是來賺我們錢的,是來幫我們賺錢的!以后我們公司所有培訓都找你。” 你看,當客戶覺得“你和他是一條船上的”,認同就從“單次合作”變成了“長期依賴”。
怎么從“交易”變成“伙伴”?記住兩個“主動”:
1. 主動“幫他想下一步”。比如你是做軟件的,客戶買了你的財務系統,別安裝完就完事了。過三個月主動問:“最近用系統時,有沒有覺得哪里不方便?我們新開發了個‘自動對賬’功能,要不要給您升級試試?” 甚至可以說:“我認識個做稅務咨詢的朋友,你們公司最近不是在做匯算清繳嗎?要不要介紹你們認識?” 幫他解決“未來的問題”,他才會覺得你“有用”。
2. 主動“分擔他的風險”。客戶合作時,最怕“萬一出問題怎么辦”。你可以說:“這個項目如果沒達到預期,我們分文不取”(當然,前提是你有把握);或者“前期我們先做個小范圍測試,效果好再擴大,風險我們一起擔”。當你愿意“共擔風險”,客戶會覺得“你不是只想賺快錢,是想跟我長期走下去”。
說白了,客戶認同的最高境界,是“他覺得你比他自己還關心他的生意”。這種認同,不是靠一次報價、一次方案換來的,是靠你持續提供“超出交易本身的價值”積累出來的。
最后想說的
獲得客戶認同,其實沒那么復雜。你不用把自己變成“銷售大神”,也不用學什么“話術技巧”,核心就一條:站在客戶的角度,做一個“靠譜且有用”的人。
先搞懂他沒說出口的焦慮,再用細節證明你做事靠譜,最后用長期價值讓他覺得“你和他是一伙的”。做到這三點,客戶不認同你,都難。
畢竟啊,生意的本質是“人”,客戶認同的從來不是你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你這個人,值得信任”。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kczx/2419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