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的需求分析
摘要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花了幾萬甚至幾十萬找團隊建站,上線后卻發現用戶不愛用、功能用不上,甚至連自己都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其實,90%的網站失敗,都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從一開始就沒做對“需求分析”。網站需求分析不是拍腦袋說“我要個首頁、個詳情頁”,而是像蓋房子前畫圖紙——搞清楚“為誰建”“建什么”“怎么用”,才能讓網站真正解決問題、帶來價值。這篇文章會從“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具體怎么做”“常見坑怎么避”三個維度,帶你一步步搞懂需求分析,看完就能上手實操,讓你的網站從“擺設”變成“利器”。
一、先搞懂:什么是“網站需求分析”?別把它當成“功能清單”
很多人一提需求分析,就開始列功能:“我要注冊登錄、購物車、支付功能”“首頁要輪播圖、新聞列表”……停!這根本不是需求分析,頂多算“功能堆砌”。
真正的網站需求分析,是搞清楚“用戶為什么用你的網站,以及你的網站能幫用戶解決什么問題”。 它不是“我覺得用戶需要什么”,而是“用戶真實需要什么”;不是“我想要什么功能”,而是“這個功能能解決什么具體問題”。
舉個例子:你要做一個母嬰用品網站,直接說“要個育兒知識板塊”就是功能堆砌;但如果分析出“目標用戶是25-30歲新手媽媽,她們最大的痛點是‘不知道怎么選適合寶寶的奶粉’”,那需求就變成了“提供‘奶粉選購指南’板塊,按寶寶月齡、體質分類,對比不同品牌成分,給出選購建議”——這才是有價值的需求分析。
簡單說,需求分析=“用戶痛點+解決方案”,功能只是解決方案的載體。沒有需求分析的網站,就像沒有導航的船,看起來五臟俱全,開著開著就偏航了。
二、為什么90%的網站失敗,都栽在“需求分析”上?
我見過太多老板踩坑:有的公司建站前沒做需求分析,開發到一半發現“這個功能用戶根本不需要”,返工;有的上線后流量不錯,但用戶停留時間不到10秒,因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有的更慘,花了20萬建站,一年后發現“網站除了自己沒人看”……這些問題,根源都在需求分析沒做透。
1. 不做需求分析,等于“為自己建網站”,不是“為用戶建”
很多人建站時總說“我喜歡藍色”“我覺得這個按鈕放左邊好看”,但用戶可能覺得藍色太壓抑、按鈕放左邊找不到。網站是給用戶用的,不是給老板“欣賞”的。沒有需求分析,就會陷入“自嗨式建站”,最后用戶不買賬,白花錢。
2. 需求不明確,開發過程就是“拉鋸戰”
我之前接觸過一個客戶,一開始說“要個簡單的企業官網”,開發到一半又說“想加個在線咨詢”,過兩天又說“要不搞個會員系統吧”。結果呢?開發反復改,工期從3個月拖到6個月,成本翻倍,最后做出來的網站四不像。需求不明確,開發就像在迷霧里走路,走一步問一步,效率低還容易錯。
3. 忽略“隱性需求”,用戶來了也留不住
顯性需求好解決,比如用戶說“我要查商品價格”,你加個價格標簽就行;但隱性需求才是關鍵——用戶查價格時,可能還想知道“有沒有優惠”“退換貨政策”“別人買了怎么評價”。如果只滿足顯性需求,用戶會覺得“這個網站不夠貼心”,轉頭就走。需求分析的核心,就是挖出這些藏在表面下的“隱性需求”。
三、網站需求分析5步實戰指南:從“模糊想法”到“落地方案”
別覺得需求分析復雜,掌握這5步,新手也能做對。每一步都帶具體方法和例子,看完就能用。
第一步:明確目標——先搞清楚“你到底為誰建網站?”
建站前先問自己3個問題:
目標用戶是誰?(年齡、性別、職業、收入、痛點是什么?越具體越好)
用戶用你的網站做什么?(查信息?買東西?學知識?還是互動交流?)
你希望通過網站達到什么目的?(獲客?賣貨?品牌宣傳?還是提升服務效率?)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做職場培訓的,目標用戶可能是“22-30歲職場新人,月收入8k-15k,想提升Excel技能但沒時間報線下班”;用戶用網站是“學Excel技巧,最好能在線看視頻、下載練習素材”;你的目標是“通過免費試看吸引用戶報名付費課程”。
怎么做:畫“用戶畫像”
拿張紙,寫下目標用戶的“基本信息”(年齡、職業等)、“痛點”(遇到什么問題)、“期望”(希望網站幫他解決什么)、“習慣”(平時喜歡用手機還是電腦看?喜歡看文字還是視頻?)。畫像越具體,需求分析越準。
第二步:用戶調研——別猜!用這3招挖出“真實需求”
“我覺得用戶需要……”這種話少說,用戶的需求,得讓用戶自己告訴你。分享3個低成本、高效果的調研方法:
方法1:問卷調研——快速收集“大眾需求”
設計問卷時別問“你喜歡什么功能”,要問具體場景。比如做電商網站,別問“你需要購物車嗎?”(90%的人會說“需要”),要問“你平時網購時,遇到想買但暫時不付款的商品,會怎么處理?”(用戶可能說“先收藏”“記在備忘錄”“直接放購物車”),這樣才能知道用戶真實的行為習慣。
問卷小技巧:問題控制在10個以內,多用選擇題,少用填空題;開頭加一句“完成問卷抽10元紅包”,回收率能提高50%。
方法2:深度訪談——挖出“隱性需求”
找5-10個目標用戶(可以是你的老客戶、朋友,甚至在相關社群里找),一對一聊30分鐘。別直接問“你需要什么功能”,而是讓他“講個故事”:“你上次在網上買XX時,遇到什么麻煩了?最后怎么解決的?”
比如我之前訪談一個寶媽,問她“給寶寶買輔食時,你會怎么選?”她說:“看成分表啊,但好多專業名詞看不懂,只能瞎選。”——這就是隱性需求:用戶需要“通俗的成分解讀”,而不是簡單列成分表。
方法3:數據分析——從“行為”反推需求
如果有競品網站,看看他們的用戶評論(比如淘寶問大家、知乎評價),差評里藏著用戶的痛點(“頁面太亂找不到入口”“客服回復慢”);如果自己有公眾號/社群,看看用戶平時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什么(“怎么下單”“有沒有優惠”),這些都是真實需求。
第三步:需求挖掘——警惕!這些“偽需求”正在坑你
調研完會收集到一堆需求,但不是所有需求都要滿足。很多時候,用戶說的“想要”,其實不是他“真正需要”的。
怎么區分“真需求”和“偽需求”?記住這3個標準:
高頻嗎? 偶爾發生的需求(比如“網站出bug時的投訴入口”)可以放次要位置,高頻需求(比如“商品搜索”)必須優先做。
剛需嗎? 用戶沒這個功能就不用你的網站(比如電商的“支付功能”),是剛需;“錦上添花”的功能(比如“簽到領積分”)可以后期加。
能落地嗎? 別追求“高大上”,比如小公司建站非要做“AI智能推薦”,技術成本高還不一定好用,不如先把“商品分類清晰”這種基礎需求做好。
案例:用戶說“我想要網站加載速度更快”,這是表面需求;背后的真實需求可能是“現在打開要5秒,我沒耐心等,想快點看到內容”。解決方案不是非要買最貴的服務器,也可以是“壓縮圖片大小”“簡化首頁動畫”——成本低,效果還好。
第四步:需求梳理——用2個工具讓需求“聽話”
收集了一堆真需求,怎么整理得清清楚楚,讓開發一看就懂?推薦2個工具:
工具1:思維導圖——給需求“分類”
把需求按“用戶模塊”(注冊、登錄、個人中心)、“核心功能”(商品展示、下單、支付)、“輔助功能”(搜索、客服、幫助中心)分類,像搭積木一樣排好。比如電商網站的思維導圖可以這樣畫:
```
電商網站需求
用戶模塊
注冊(手機號/微信)
登錄(記住密碼/驗證碼)
個人中心(訂單、收藏、地址管理)
商品模塊
商品列表(分類篩選、價格排序)
商品詳情(圖文、規格、評價)
購物車(添加、刪除、結算)
支付模塊
在線支付(微信/支付寶)
訂單狀態(待付款/已發貨/退款)
```
工具2:需求列表——給需求“排優先級”
用“四象限法”給需求打分:重要且緊急(P0,必須做)、重要不緊急(P1,盡快做)、緊急不重要(P2,可簡化做)、不重要不緊急(P3,后期看情況)。比如“商品詳情頁展示”是P0,“簽到領積分”是P3。
小提醒:需求列表里一定要寫“需求描述”(這個功能是做什么的)、“用戶場景”(用戶什么時候用)、“驗收標準”(做成什么樣算合格)。比如“商品搜索功能”的驗收標準:“輸入關鍵詞后,1秒內顯示結果,且結果包含關鍵詞相關商品”——這樣開發才不會跑偏。
第五步:需求驗證——上線前,用最小成本“試錯”
需求整理好了,別急著讓開發開工!先做個“原型”,讓用戶看看“長這樣行不行”,避免后期大改。
怎么做原型? 不用學復雜軟件,用Figma(免費)畫個簡單的頁面:首頁放什么、按鈕在哪、點進去是什么頁面……然后找5-10個目標用戶,讓他們“假裝用一下”,觀察他們會不會找不到入口、會不會操作失誤。
比如我之前幫一個客戶做教育網站原型,用戶反饋“課程分類太復雜,找了3分鐘沒找到想上的課”,后來把分類從“按難度-按學科-按老師”改成“按用戶身份(新手/進階)-按學習目標(考證/提分)”,用戶操作時間直接從3分鐘降到30秒。
四、80%的人會踩的3個需求分析誤區,避坑指南來了
就算按上面的步驟做,也可能踩坑。分享3個最常見的“坑”,幫你少走彎路:
1. 誤區:追求“大而全”,想一次把所有功能都做了
真相:網站是“迭代”出來的,不是“一次到位”的。先做核心功能(比如電商先做“商品展示+下單+支付”),上線后根據用戶反饋再加其他功能(比如評價、會員體系)。一開始就追求“啥都有”,只會拖慢進度、增加成本,最后可能核心功能都沒做好。
2. 誤區:忽略“技術可行性”,功能想得很美,開發做不出來
避坑:需求分析時,拉上開發一起聊!比如你想要“用戶上傳視頻自動生成字幕”,開發可能會說“這個功能需要調用AI接口,一年服務費要5萬”——如果預算不夠,不如先做“用戶手動上傳字幕”。提前溝通技術成本和難度,避免“需求畫餅,開發傻眼”。
3. 誤區:需求文檔寫得像“散文”,開發看完一臉懵
避坑:需求文檔別寫“我希望首頁好看一點”,要寫“首頁頂部放3張輪播圖,尺寸1920500px,點擊后跳轉到對應活動頁,輪播間隔3秒”。越具體、越量化,開發理解越準確,返工越少。
五、實戰案例:一個教育類網站的需求分析是怎么做的?
最后,用一個真實案例(已脫敏)帶你串一遍流程,更直觀:
背景
客戶是做K12數學培訓的,想做個網站,目標是“讓家長給孩子報名課程”。
第一步:明確目標
目標用戶:30-40歲家長(孩子小學3-6年級),焦慮孩子數學成績,沒時間輔導,預算2000-5000元/學期。
用戶需求:想知道“課程適合孩子嗎?”“老師好不好?”“怎么報名?”
客戶目標:通過網站展示課程、師資,引導家長留資或直接報名。
第二步:用戶調研
問卷:發了200份問卷,發現80%家長最關心“課程效果”(有沒有提分案例),60%關心“老師資質”。
訪談:找了5個家長,有個媽媽說“之前報過網課,孩子聽不進去,因為老師講課太枯燥”——隱性需求:需要“生動有趣的課程形式”。
第三步:需求挖掘
真需求:課程效果展示(提分案例)、老師資質介紹、課程試聽(避免“枯燥”)、在線報名。
偽需求:家長說“想要APP”,但調研發現80%家長習慣用微信,最后決定先做“微信端網站”,后期再考慮APP。
第四步:需求梳理
核心功能(P0):課程詳情頁(含試聽視頻、提分案例)、老師介紹頁、在線報名表單。
輔助功能(P1):常見問題(解答家長疑問)、聯系我們(方便咨詢)。
第五步:需求驗證
用Figma畫了原型,找3個家長測試,反饋“試聽視頻入口不明顯”“報名表單填的信息太多”,優化后:試聽按鈕放大,表單從10項減到5項(姓名、電話、孩子年級、課程意向、備注)。
結果
網站上線3個月,報名轉化率比之前的“純文字宣傳頁”提升了40%,家長平均停留時間從2分鐘增加到5分鐘——這就是做好需求分析的價值。
寫在最后
網站需求分析,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核心就一句話:別替用戶做決定,而是用調研和數據“聽”用戶怎么說,用邏輯和工具“理”清楚怎么做。 它不是一次性的工作,上線后還要根據用戶反饋不斷調整。記住,好網站不是“建”出來的,是“磨”出來的——而需求分析,就是“磨”的第一步。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jsjzx/wzzzkf/1165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