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設計和室內設計有什么不同
摘要:
經常有人問"裝修找家居設計師還是室內設計師?"其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簡單說,室內設計是給房子"搭骨架",解決空間布局、功能分區、水電改造等基礎問題;家居設計是給房子"填血肉",通過家具、軟裝、色彩搭配讓空間有溫度。前者像醫生做體檢,后者像造型師做穿搭,前者決定"能不能住",后者決定"住得美不美"。
一、先搞懂概念:一個管"空間骨骼",一個管"生活表情"
上周鄰居王姐裝修踩了個坑:找了家居設計師做新房規劃,結果承重墻位置標錯,返工花了3萬多。這就是沒分清兩者區別的典型案例。
室內設計的核心是"空間重構"
簡單說就是對建筑內部空間的二次創作。比如把封閉式廚房改成開放式,把陽臺納入客廳增加采光,這些涉及墻體拆改、管線走位的工程,必須由室內設計師完成。他們要懂建筑規范、消防要求,甚至得會看工程圖紙。我見過最厲害的室內設計師,能把89的小三居改出四室兩廳,還不顯得擁擠。
家居設計的重點是"美學落地"
當空間結構確定后,家居設計師登場。比如給兒童房選環保板材的高低床,給客廳搭莫蘭迪色系的沙發組合,甚至連窗簾的褶皺度、地毯的材質都要考慮。去年幫朋友做過一個案例:120的房子硬裝花了20萬,后來家居設計師用8萬軟裝,硬生生裝出了30萬的質感。
二、服務流程差在哪?一個管"從0到1",一個管"從1到100"
室內設計像"十月懷胎",全程參與
正規流程要經歷:量房測繪平面布局效果圖設計施工圖繪制施工監理竣工驗收。我見過最細致的設計師,連空調出風口角度都要畫進圖紙,就為了避免冷風直吹床頭。
家居設計像"私人定制",精準匹配
通常是在硬裝結束后介入,流程相對簡單:風格定位家具選型軟裝搭配陳列擺放。印象深刻的是給一位攝影師做的工作室,家居設計師用舊相機鏡頭做裝飾品,把攝影元素融入書架設計,連鼠標墊都是定制的相紙材質。
三、選錯設計師有多坑?這3個案例警醒你
案例1:把家居設計師當室內設計師用
同事小李為省錢找家居設計師做老房改造,結果沒考慮承重問題,砸墻后導致樓上漏水,賠償鄰居2萬多。記住:涉及墻體拆改、水電移位的項目,必須找有資質的室內設計師。
案例2:忽視家居設計的"最后一公里"
客戶張女士花50萬做硬裝,卻隨便在網上買家具,結果歐式沙發配現代茶幾,中式吊燈搭北歐地毯,好好的房子裝成"四不像"。家居設計就像做菜的"調味",少了這一步,再好的食材也出不了好菜。
案例3:混淆收費標準多花錢
室內設計通常按平米收費(80-300元/),家居設計多按項目收費(5000-2萬不等)。有人以為找"全屋設計套餐"更劃算,其實可能包含很多不必要的項目,不如分開找專業人士。
四、普通人該怎么選?3步找到對的人
第一步:看需求階段
毛坯房/老房全拆:必須先找室內設計師
精裝房改造/軟裝升級:直接找家居設計師
預算有限想兼顧?現在很多獨立設計師能做"全案設計",但要確認他的施工監理經驗
第二步:查專業背景
室內設計師要看:是否有建筑/環藝專業背景,有沒有《室內設計師職業資格證書》(雖然2016年已取消,但行業內仍認)
家居設計師要看:過往案例的風格統一性,會不會用3D效果圖軟件,有沒有軟裝資源渠道
第三步:問關鍵問題
找室內設計師時問:"這個戶型的承重墻在哪里?""水電點位怎么規劃最合理?"
找家居設計師時問:"小戶型用什么材質的家具顯大?""不同光源怎么搭配能提升氛圍?"
五、行業內幕:為什么有的公司說"免費設計"?
現在很多裝修公司打著"免費設計"的旗號,其實是把設計費算進了材料費。這種設計師往往只會套用模板,不會做個性化規劃。真正的設計價值體現在哪里?我見過一位設計師為了給業主留出鋼琴位,反復修改了7版布局圖,這種"為1%的需求付出100%的努力",才是設計費該有的樣子。
其實家居設計和室內設計就像咖啡和奶泡,單獨喝各有風味,搭配好了才是完美拿鐵。裝修前想清楚自己要解決什么問題,才能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畢竟房子是要住幾十年的,前期多花點心思搞懂這些區別,總比住進去天天后悔強。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jsjzx/Interior_Design/64538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