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廣告的常見類型-種類-分類
走在街頭,你抬頭看到的商圈大屏、等公交時盯著的站臺海報、坐地鐵時頭頂的燈箱、甚至小區電梯里循環播放的視頻——這些其實都是戶外廣告。作為離消費者最近的“線下流量入口”,戶外廣告的形式早就不是單一的“大牌子”了。今天就帶你系統梳理戶外廣告的常見類型,從傳統到新興,從特點到適用場景,再到真實案例,幫你搞懂“哪種廣告適合我”。
一、建筑附著類:城市里的“巨型名片”
這類廣告最顯著的特點是“依托建筑存在”,通常面積大、位置顯眼,是品牌刷存在感的“硬通貨”。但選這類廣告前,你得先想清楚:你的品牌需要“被看見”,還是“被記住”?
1. 樓頂廣告牌:高空的“品牌地標”
定義:架設在高樓樓頂的大型廣告牌,通常是噴繪或LED材質,面積從幾十到幾百平方米不等。
特點:位置高、視野開闊,能覆蓋遠距離人群(比如幾公里外的主干道),但受限于建筑高度和周邊遮擋,不同位置效果天差地別。
適用場景:適合需要“全城曝光”的大品牌,比如房地產、汽車、快消品(想想你城市CBD樓頂的那些logo,是不是一眼就能記住?)。
注意事項:成本高(租金+制作費),且受政策限制多(很多城市對樓頂廣告的高度、面積有嚴格規定)。
案例:上海外灘某寫字樓樓頂的奢侈品廣告,正對黃浦江,游客拍照時自然入鏡,等于免費獲得二次傳播。
2. 墻面廣告:把樓變成“品牌畫布”
定義:直接繪制或張貼在建筑外墻面的廣告,有手繪、噴繪、LED屏等形式。
特點:比樓頂廣告更貼近地面人群,視覺沖擊力強,尤其適合臨街商鋪或商圈建筑。
適用場景:餐飲、零售、本地服務品牌(比如你家樓下火鍋店的墻面海報,路過就想進去吃)。
小細節:現在很多城市的老街區會把墻面廣告和涂鴉結合,做成“網紅打卡點”,既美觀又能讓廣告活起來。
案例:成都某文創街區的咖啡店,把墻面廣告設計成復古漫畫風格,路過的年輕人忍不住拍照發朋友圈,廣告自帶傳播屬性。
3. 燈箱廣告:白天“看內容”,晚上“亮起來”
定義:帶照明裝置的箱式廣告,常見于商業街、社區門口、公交站旁,有單面、雙面、滾動畫面等形式。
特點:不受天氣和光線影響,白天靠畫面吸引,晚上靠燈光顯眼,信息承載量比純文字廣告大(能放圖片、價格、活動信息)。
適用場景:便利店、藥店、連鎖品牌(比如你小區門口的超市燈箱,晚上亮著“24小時營業”,想購物時第一個想到它)。
優勢:成本適中,維護簡單,適合中小品牌長期投放。
二、交通出行類:跟著人流“移動曝光”
人在哪里,廣告就該在哪里——交通場景的戶外廣告,精準抓住了“通勤、出行”的高頻人群。這類廣告的核心是“場景綁定”:坐公交的人、坐地鐵的人、開車的人,需求完全不同。
1. 公交站/地鐵站廣告:“等車時的強制閱讀”
定義:設置在公交站臺、地鐵站內的燈箱、看板、包柱廣告,甚至地鐵車廂內的海報、拉手廣告。
特點:人流量大、停留時間固定(等車5-10分鐘,足夠看完一則廣告),且人群特征清晰(比如早晚高峰的通勤族,多是白領、學生)。
細分場景:
公交站廣告:覆蓋社區到商圈的流動人群,適合本地生活服務(餐飲、健身房、親子機構);
地鐵站廣告:尤其適合寫字樓集中的區域,金融、職場培訓、高端消費品投放效果好。
案例:某奶茶品牌在大學城地鐵站包柱,畫面是學生喜歡的二次元風格,配文“下課來一杯”,開學季銷量直接漲了30%。
2. 車身廣告:“移動的廣告牌”
定義:貼在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車身的廣告,有全車貼、局部貼、LED走字屏等形式。
特點:跟著車輛滿城跑,覆蓋范圍廣,且能深入社區、商圈、主干道,尤其適合“全城造勢”的活動(比如新店開業、節日促銷)。
注意事項:出租車/網約車廣告面積小,適合簡單logo+slogan;公交車廣告面積大,可放更多信息(比如活動時間、地址)。
小技巧:選路線時優先“商圈+居民區”的環線,曝光效率更高。
3. 高速公路廣告牌:“給開車人的‘碎片化信息’”
定義:設置在高速路兩側或服務區的大型單立柱廣告牌,通常是噴繪材質,字大、畫面簡單。
特點:車速快,觀眾停留時間短(3-5秒),所以廣告必須“一眼看懂”——要么是品牌logo,要么是一句簡單的slogan(比如“XX啤酒,夏天的味道”)。
適用場景:全國性品牌的“品牌認知”投放,或服務區周邊的餐飲、酒店(比如高速上的“前方3公里有XX餐廳”)。
避坑點:別放復雜信息!你開車時會仔細看高速廣告牌上的電話號碼嗎?基本不會,所以簡潔才是王道。
三、流動場景類:“封閉空間的‘注意力陷阱’”
有些場景雖然不大,但人在里面“不得不看”——比如電梯、商超、加油站。這類廣告的核心是“利用封閉環境,搶占用戶的‘無聊時間’”。
1. 電梯廣告:“等電梯時的‘強制種草’”
定義:電梯內的海報、視頻屏,或電梯外的框架廣告,現在很多小區、寫字樓都有。
特點:封閉空間,人群注意力集中(沒手機信號時,你是不是會盯著電梯廣告看?),且能精準定位“社區人群”(比如高端小區投奢侈品,普通小區投家常菜調料)。
細分形式:
海報廣告:成本低,適合靜態信息(比如“XX超市周末促銷”);
視頻廣告:動態畫面+聲音,沖擊力強,適合需要展示效果的產品(比如護膚品、汽車)。
案例:某母嬰品牌在新手媽媽集中的小區投放電梯視頻廣告,內容是“寶寶輔食怎么做”,看完廣告的媽媽們直接掃碼下單,轉化率比傳統廣告高2倍。
2. 商超/便利店廣告:“購物前的‘臨門一腳’”
定義:超市、便利店內的貨架貼、地貼、收銀臺海報、購物車廣告等。
特點:離消費決策最近,看到廣告后“順手就能買”,尤其適合快消品(零食、飲料、日用品)。
小技巧:放在貨架頂層或收銀臺的廣告效果最好——前者抬頭可見,后者結賬時必看。
案例:某新上市的薯片,在超市入口地貼印上“往前走3步,第二包半價”,引導顧客直接走向貨架,首月銷量就破了百萬。
3. 加油站廣告:“給車主的‘精準推送’”
定義:加油站的加油機看板、便利店燈箱、加油島遮陽棚廣告。
特點:人群精準——都是車主,消費能力強,適合汽車用品、高端餐飲、旅游景點(比如“加完油,去XX景區玩”)。
優勢:加油時車主需要停留5-10分鐘,足夠看完一則廣告,且加油站網點多,能覆蓋城市周邊和高速沿線。
四、新興技術類:“讓廣告‘活’起來”
隨著技術發展,戶外廣告早就不是“靜態畫面”了。互動、動態、數據化,正在成為新趨勢——這類廣告能讓用戶“參與進來”,而不只是“被動觀看”。
1. LED大屏廣告:“動態畫面的‘視覺炸彈’”
定義:由LED燈珠組成的巨型屏幕,能播放視頻、動畫,常見于商圈、步行街、機場。
特點:色彩鮮艷、動態效果強,晚上亮起來像“城市電視”,尤其適合需要展示產品細節或故事的品牌(比如化妝品展示質地,汽車展示行駛畫面)。
新玩法:現在很多LED大屏支持“實時互動”,比如掃碼參與游戲,畫面會根據用戶操作變化(比如某奶茶品牌的大屏,用戶掃碼畫奶茶,大屏上就會出現專屬動畫)。
案例:北京三里屯的某LED大屏,曾播放“虛擬模特走秀”,路過的人以為是真的,紛紛拍照發抖音,單條視頻播放量破千萬,廣告直接出圈。
2. 互動裝置廣告:“讓用戶‘玩著記住你’”
定義:結合傳感器、AR/VR技術的戶外裝置,用戶可以觸摸、掃碼、甚至“走進”廣告里。
特點:參與感強,用戶愿意主動傳播(畢竟“好玩”的東西忍不住分享),適合年輕品牌或新品推廣。
常見形式:
互動墻:觸摸墻面會出現動畫或信息(比如某書店的互動墻,摸書的封面就會播放作者采訪);
AR廣告:掃碼后手機里出現虛擬場景(比如某景區的戶外廣告,掃碼能看到3D版的景點全貌)。
注意事項:技術成本高,需要提前測試穩定性(別用戶玩到一半裝置壞了,反而影響品牌形象)。
3. 投影廣告:“把地面/墻面變成‘畫布’”
定義:用投影儀將畫面投射到地面、墻面、甚至建筑上,形成動態光影效果。
特點:成本比LED大屏低,且能“臨時搭建”(比如節日活動、快閃店),適合營造氛圍或做短期推廣。
場景:步行街地面投影(晚上走路時腳下出現動畫)、商場墻面投影(播放品牌故事)、公園草坪投影(夜間活動)。
案例:某商場圣誕季,在中庭地面投影“雪花飄落”的動畫,小朋友追著雪花跑,家長們拍照打卡,商場客流量比平時多了40%。
怎么選?3個核心原則幫你避開“無效投放”
說了這么多類型,你可能還是糾結:到底選哪種?記住3個原則,基本不會錯:
1. 看人群:學生多選中學校的公交站廣告,白領多選寫字樓電梯廣告;
2. 看預算:小品牌先從燈箱、電梯海報試錯,大品牌再考慮LED大屏、樓頂廣告;
3. 看目標:想讓人“知道你”選高曝光的(樓頂、LED大屏),想讓人“買你”選離消費近的(商超、便利店廣告)。
戶外廣告的本質,是“在對的地方,用對的形式,跟對的人說對的話”。沒有絕對“好”或“壞”的類型,只有“適合”或“不適合”的選擇。下次路過街頭的廣告時,不妨多留意一下:它是什么類型?為什么放在這里?也許你會發現,這些“城市里的廣告牌”,藏著品牌和消費者溝通的小心思。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jsjzx/Graphic_Design/73631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