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做UI設計的都知道,作品集是敲開面試大門的“敲門磚”。但我見過太多設計師的作品集——打開第一頁就是十幾張高保真截圖,密密麻麻堆在一起;要么就是只說“我設計了XX界面”,卻沒講清“為什么這么設計”“解決了什么問題”。結果呢?HR劃到第二頁就關了,明明作品不錯,卻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這篇文章就來聊聊:UI作品集到底該怎么“包裝”才能讓HR眼前一亮?核心不是堆圖,而是用清晰的邏輯展示你的設計思路——從“給誰看”到“怎么說清楚問題解法”,再到“視覺包裝不搶戲”,每個環節都有具體方法和例子,看完你就能上手改自己的作品集。
先想明白:作品集到底在“賣”什么?
很多設計師做作品集時,總想著“把我最好的設計稿都放進去”,但這其實是個誤區。作品集本質是“你的能力說明書”,HR看作品集,不是看你會不會畫界面,而是看你能不能用設計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兩個設計師,A的作品集里放了20張精美的APP界面,每張都有漸變、陰影、動效;B的作品集里只有3個項目,但每個項目都寫清楚“產品當時遇到用戶留存率下降15%的問題,我通過用戶調研發現3個核心痛點,用XX設計方案解決后,留存率提升到28%”。你覺得HR會選誰?
答案肯定是B。因為B的作品集里,“設計思路”是清晰的——從問題到解法,再到結果,每個環節都能體現“你是怎么思考的”。而A的作品集,只能證明“你會用Figma”,卻看不出“你能不能幫公司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步:搞清楚“給誰看”,目標不同,內容大不一樣
作品集不是“一刀切”的,你投大廠UI崗和投小廠全鏈路崗,內容重點完全不同。連目標都沒搞清楚就堆作品,等于白費功夫。
1. 大廠UI崗:突出“專業深度”,讓HR看到你的“設計方法論”
大廠分工細,UI設計師往往專注某一模塊(比如交互邏輯、視覺規范、用戶體驗),所以作品集要突出“你在某個領域的專業度”。
重點放什么?
用戶研究過程:別只說“做了用戶調研”,要寫清楚“調研對象是誰(10位25-30歲職場女性)、用了什么方法(深度訪談+可用性測試)、發現了什么具體問題(60%用戶反饋‘首頁信息太亂,找不到常用功能’)”。
設計決策依據:比如“為什么把按鈕從藍色改成綠色?因為通過A/B測試發現,綠色按鈕的點擊率比藍色高23%,且符合目標用戶對‘安全感’的視覺認知”。
數據驗證結果:用具體數據說話,“改版后,首頁功能點擊率提升40%,用戶平均停留時長從2分鐘增加到3.5分鐘”。
案例參考:某大廠UI崗作品集里,有個“電商APP商品詳情頁改版”項目,放了用戶畫像圖(帶具體標簽,如“28歲寶媽,月消費3000元,習慣邊帶娃邊購物”)、用戶旅程圖(標注出“瀏覽-加購-支付”三個環節的痛點)、3版草圖迭代對比(第一版信息太密,第二版簡化后測試發現“規格選擇入口隱蔽”,第三版才定稿),最后附上線后的數據報告——這樣的作品集,HR一看就知道“這設計師懂用戶,會思考”。
2. 小廠全鏈路崗:突出“綜合能力”,讓HR看到你的“落地能力”
小廠往往希望設計師“啥都會”——從需求溝通到設計落地,甚至懂點前端和運營。所以作品集別只放設計稿,要體現“你能從頭到尾推進項目”。
重點放什么?
跨部門協作細節:比如“和產品經理對齊需求時,對方想加3個功能,但我通過用戶數據說服他‘這3個功能使用率不到5%,優先做高頻需求’,最終減少開發成本30%”。
落地過程中的妥協與優化:小廠資源有限,設計稿經常要遷就開發。可以寫“原本想用動態漸變背景,但開發說‘加載太慢’,最后改成靜態漸變+局部動效,既保證視覺效果,又控制了加載時間”。
業務價值關聯:比如“設計了新的活動彈窗,不僅點擊率提升25%,還帶動活動轉化率從10%漲到18%,幫公司多賺了5萬塊”。
案例參考:某小廠作品集里,有個“工具類APP首頁改版”項目,除了設計稿,還放了“需求溝通記錄截圖”(和老板、產品、開發的聊天記錄,打碼處理)、“開發對接文檔”(標注了“按鈕尺寸48px,符合iOS點擊熱區標準”“字體用蘋方,避免開發找不到字體”)、“上線后老板的反饋”(截圖老板說“這次改版用戶好評多了,不錯”)——這種作品集,小廠老板一看就覺得“這人能干活,不用我操心”。
3. 特殊場景:校招/轉行,重點不一樣
校招:沒工作經驗?那就突出“潛力”。放課程設計、實習項目(哪怕是小項目),重點寫“你在項目里學到了什么”“怎么解決遇到的問題”。比如“做課程設計時,一開始不知道怎么畫用戶畫像,后來看了3篇教程,采訪了5個同學,才慢慢理清楚”——真誠比“假裝資深”更打動人。
轉行:從其他行業轉UI?別回避轉行經歷,反而可以突出“跨界優勢”。比如“我以前做客服,每天接100個用戶電話,特別懂用戶抱怨‘找不到退款入口’的痛點,所以設計退款流程時,特意把入口放在了‘我的’頁面最顯眼的位置”。
第二步:用“問題-解法-結果”邏輯鏈,讓設計思路“看得見”
很多作品集的問題是“只有結果,沒有過程”。HR看完只記得“你畫了個好看的界面”,卻不知道“你為什么這么畫”。其實,設計思路才是作品集的“靈魂”,你得用一條清晰的邏輯鏈,把“怎么發現問題、怎么解決問題、解決后效果如何”串起來。
1. 項目背景:別只說“我做了XX”,要說“XX為什么需要做”
開頭先交代清楚“這個項目是在什么背景下做的”,讓HR知道“你做的事有意義”。
錯誤示范:“為XX購物APP設計首頁改版”——太籠統,看不出價值。
正確示范:“XX購物APP當時上線半年,用戶留存率只有20%(行業平均35%),產品方發現‘用戶說首頁找不到想買的東西’,于是讓我負責首頁改版,目標是3個月內把留存率提升到30%”——一句話講清“項目目的”和“你的角色”。
2. 用戶痛點:用數據說話,別憑感覺說“用戶覺得難用”
“用戶覺得難用”是句空話,HR想知道“具體哪里難用?有多少用戶覺得難用?”
怎么做?
放調研數據:“通過50份問卷+8位用戶訪談,發現3個核心痛點: 60%用戶反饋‘分類入口太多,不知道點哪個’; 45%用戶說‘推薦商品和我沒關系’; 30%用戶找不到‘優惠券入口’”。
附調研截圖:放1-2張用戶訪談記錄(打碼)或問卷數據圖表,比如“用戶對首頁功能的滿意度評分表”,顯得真實可信。
3. 設計目標:從痛點來,別喊口號
目標要具體、可衡量,和前面的痛點對應起來。
錯誤示范:“提升用戶體驗”——太虛了。
正確示范:“針對3個痛點,設定目標: 優化分類入口,讓用戶找到目標分類的平均時間從30秒縮短到10秒; 優化推薦算法展示邏輯,讓‘用戶感興趣的商品’點擊率提升20%; 把優惠券入口放在首頁頂部,提升曝光率至80%”——每個目標都能對應到后面的設計方案。
4. 設計過程:放“不完美”的過程,比只放“完美稿”更加分
很多設計師不好意思放草圖、廢稿,覺得“不專業”,但其實HR想看的是“你怎么思考和迭代的”。
可以放這些內容:
草圖迭代:第一版草圖(可能很丑) 第二版修改(改了哪里,為什么改,比如“把分類從10個減到5個,因為用戶說‘太多記不住’”) 最終線稿。
決策糾結點:“當時在‘列表頁用卡片式還是列表式’上糾結,后來做了小范圍測試,發現卡片式點擊率高15%,所以選了卡片式”。
被斃掉的方案:“一開始想在首頁加‘直播入口’,但調研發現目標用戶(35歲以上寶媽)很少看直播,最后刪掉了——這體現你會根據用戶需求做取舍”。
5. 成果總結:用“數據+業務價值”收尾,別只說“用戶反饋不錯”
成果要具體,最好能和前面的目標對應,讓HR看到“你真的解決了問題”。
錯誤示范:“改版后用戶反饋很好”——等于沒說。
正確示范:“上線1個月后,數據顯示: 用戶找到分類的平均時間從30秒縮短到8秒(目標10秒,超額完成); 推薦商品點擊率提升25%(目標20%); 優惠券入口曝光率從30%提升到85%(目標80%); 整體留存率從20%提升到32%(超過目標30%),產品月活因此增加了3萬”——數據越具體,越有說服力。
第三步:視覺包裝“克制美學”:好看是加分項,別搶戲
很多設計師把作品集搞得花里胡哨,漸變背景、動態效果、藝術字體……結果HR光顧著看特效,忽略了你的設計思路。視覺包裝的原則是“克制”——讓設計思路更清晰,而不是更混亂。
1. 配色:主色不超過3種,別用高飽和色“晃眼”
作品集的配色要服務于內容,而不是炫技。建議:
用產品品牌色+中性色:比如你設計的是金融APP,就用藍色(信任)+ 灰色(專業);如果是母嬰APP,用柔和的粉/黃(溫馨)+ 白色(干凈)。
避免高飽和色:大紅、亮綠這種顏色太刺眼,長時間看會累,HR可能直接關掉。
重點內容用對比色突出:比如數據、決策點,可以用淺灰色塊或細線條框起來,讓HR一眼看到。
2. 字體:別用“花體字”,清晰比“個性”重要
字體就用系統默認的無襯線字體(比如思源黑體、蘋方、Roboto),別用藝術字體、手寫體——HR可能根本看不清你寫的是什么。
標題:加粗,字號比正文大2-4號(比如正文14px,標題18px)。
正文:常規字重,字號12-14px,行高1.5-1.6(太擠或太松都影響閱讀)。
數據/重點:可以加粗或用比正文深一度的顏色(比如正文灰色,數據黑色),但別又加粗又變色又放大,反而亂。
3. 排版:留白!留白!留白!
很多作品集堆得太滿,文字和圖片擠在一起,HR看著累。記住:每一頁至少留20%的空白,讓內容“呼吸”。
圖片大小統一:設計稿截圖別忽大忽小,統一尺寸(比如都用iPhone 14的尺寸),左右居中對齊。
文字段落別太長:手機屏幕看的話,一段文字別超過3行;電腦看的話,別超過5行,不然容易看串行。
少用“炫酷”模板:網上很多作品集模板,又是翻頁動畫又是3D效果,其實HR可能根本沒耐心等動畫加載,簡潔的單頁滾動式最實用。
最后:3個“反常識”避坑點,90%的人都踩過
1. 別堆數量:3-5個優質項目>10個湊數項目
HR看作品集的平均時間是3-5分鐘,如果你放10個項目,每個項目只能分到30秒,根本來不及看細節。不如精選3-5個你最有成就感、最能體現思路的項目,把每個項目講透——質量永遠比數量重要。
2. 別只放“完美稿”:適當暴露“失敗嘗試”+反思
沒人喜歡“完美人設”,適當寫點“我當時做錯了什么,后來怎么改的”,反而顯得你會復盤、會進步。比如“第一版設計稿上線后,發現用戶還是找不到優惠券,后來我在首頁加了個‘小氣泡提示’,點擊率才上去——原來我忽略了‘用戶習慣需要引導’”。
3. 別忽略“細節標注”:設計稿上多寫一句“為什么這么做”
在設計稿旁邊加幾句標注,比單純放圖有用10倍。比如:
按鈕尺寸:“用48px×48px,符合移動端點擊熱區標準(iOS建議44px以上)”;
文案:“用‘立即領取’比‘領取優惠券’轉化率高15%,參考了《簡約至上》里的‘行動召喚詞’原則”;
圖標:“用線性圖標而非面性圖標,因為測試發現線性圖標在小尺寸下識別度更高”。
這些細節能讓HR看到“你不是憑感覺設計,而是有依據的”。
其實,UI作品集的核心就一句話:讓HR在3分鐘內,清楚知道“你能幫公司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的”。視覺好看是加分項,但思路清晰才是“敲門磚”。按上面的方法改一改,你的作品集至少能讓HR多停留30秒——別小看這30秒,可能就是你拿到面試的關鍵。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jsjzx/Graphic_Design/60068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