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UI設計需要看什么書
自學UI設計這件事,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難在沒人帶的時候,很容易走彎路——要么抱著厚厚的理論書啃到睡著,要么沉迷軟件教程卻做不出像樣的作品;簡單在只要選對方向、用對方法,完全能靠自己一步步摸到門道。而“選對書”,就是這條路上最關鍵的第一步。
很多人自學時總問:“該先學PS還是Figma?”“怎么提升審美?”其實這些問題,一本好的入門書就能幫你理清。但市面上UI設計的書太多,從理論到軟件、從交互到用戶體驗,五花八門,選錯書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打擊信心。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結合自己和身邊自學上岸的朋友的經歷,分四個階段推薦真正實用的書單——從零基礎入門到技能提升,從思維培養到行業認知,每一本都經過“實戰檢驗”,幫你少走90%的彎路。
一、入門篇:別一上來就啃大部頭,先把“設計語法”學會
自學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急著學軟件、做作品,結果連基本的設計原則都不懂。就像學英語不背單詞、不學語法,直接寫作文,肯定是錯漏百出。入門階段,重點是搞懂“設計的底層邏輯”,知道“為什么這么做比怎么做更重要”。
1.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第4版)—— 設計新手的“語法手冊”
推薦理由:這本書被稱為“設計界的入門圣經”,但它一點都不枯燥。作者Robin Williams用超級通俗的語言,把復雜的設計理論總結成4個核心原則:對比、重復、對齊、親密性(CRAP原則)。最難得的是,書中的例子全是生活中的常見場景——比如海報、名片、網頁,甚至菜單設計,你一看就知道“哦,原來這個設計好是因為用了對比原則”。
適合人群:純零基礎,對設計毫無概念的小白。
我的真實感受:我剛開始自學時,買過一本厚厚的《UI設計原理》,翻了三頁就放棄了——全是術語,根本看不懂。后來朋友推薦這本,我一個下午就看完了前兩章,當天就用“對齊原則”改了自己的簡歷,效果立竿見影。它不會教你怎么用軟件,但會讓你知道“好設計長什么樣”,這才是入門的關鍵。
怎么用這本書:看完每個原則后,立刻找身邊的設計案例分析——比如打開手機淘寶,看看它的按鈕、文字、圖片是怎么用“對比”突出重點的;翻開外賣APP,觀察它的圖標是不是用了“重復”原則保持統一。用“找茬”的心態去看,進步會很快。
2. 《設計中的網格系統》—— 讓你的設計“站得住腳”
推薦理由:很多新手做設計,總覺得“差點意思”——要么元素歪歪扭扭,要么留白奇怪,其實是沒掌握“網格系統”。這本書是網格設計的經典,作者 Josef Müller-Brockmann 是瑞士平面設計大師,他用大量案例告訴你:網格不是束縛,而是讓設計有序、專業的“隱形骨架”。
適合人群:對設計原則有基礎了解,想提升作品“精致感”的人。
注意:這本書前半部分有點理論化,剛開始可能覺得枯燥,建議先跳著看案例部分(比如第5章的“網格系統的應用”),結合手機APP的界面分析——比如微信的聊天界面,聯系人列表的頭像和文字是不是對齊在網格線上?看懂案例后再回頭啃理論,會輕松很多。
二、技能篇:軟件只是工具,懂“為什么這么做”比“怎么做”更重要
學會了設計原則,就該學工具了?別急。很多人沉迷PS、Figma教程,學了一堆快捷鍵,卻不知道“這個按鈕為什么要放在這里”“這個顏色為什么這么選”。技能提升階段,要把“工具”和“設計思維”結合起來,避免成為“只會操作軟件的機器”。
1. 《Sketch實戰:從入門到精通》(或《Figma實戰指南》)—— 選一本工具書,練到“肌肉記憶”
推薦理由:UI設計常用的工具是Sketch(Mac端)和Figma(全平臺,支持協作),選一本你常用的工具書就行。這類書的好處是“手把手教學”,從界面布局到組件復用、從原型設計到切圖導出,每個步驟都有截圖,跟著做一遍就能上手。
關鍵提醒:別追求“學完所有功能”。UI設計常用的功能其實不多——比如組件庫、自動布局、響應式設計,把這些核心功能練熟,比記住100個快捷鍵有用。我當時學Sketch,只花了3天就開始做臨摹練習,遇到不會的功能再回頭查書,效率反而更高。
2. 《簡約至上:交互式設計四策略》—— 搞懂“用戶要什么”,避免“自嗨設計”
推薦理由: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設計要做減法”——用戶不需要復雜的功能,只需要高效解決問題。作者Giles Colborne用“刪除、組織、隱藏、轉移”四個策略,告訴你怎么從用戶視角出發,砍掉冗余設計。比如書中舉了“遙控器設計”的例子:為什么高端電視的遙控器越來越簡單?因為用戶90%的時間只需要“開關、換臺、調音量”三個鍵。
我的真實經歷:剛學設計時,我總喜歡在作品里加各種特效——漸變、陰影、動效,覺得“越復雜越厲害”。看完這本書后,我重新設計了一個天氣APP:刪掉了多余的資訊模塊,把“溫度、天氣狀況、未來三天預報”三個核心信息放大,結果被導師夸“終于有用戶思維了”。這本書會讓你明白:好的UI不是“畫得好看”,而是“用得舒服”。
三、思維篇:設計不止是“畫圖”,更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到了這個階段,你已經能獨立完成簡單的UI設計了,但想更進一步,就得培養“設計思維”——知道怎么從需求分析到用戶調研,從原型設計到測試迭代,形成完整的設計閉環。這部分的書有點“燒腦”,但看完會讓你對“設計”有全新的認知。
1. 《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 理解“設計的本質”,提升審美格局
推薦理由:原研哉是日本設計大師,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這本書不是教你具體的設計技巧,而是帶你思考“設計是什么”。他說“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比如書中提到“無印良品的海報設計”:沒有華麗的圖案,只有一張白紙和一根棉線,卻讓人感受到“簡潔、自然”的品牌理念。
適合人群:有一定設計基礎,想提升審美和設計理念的人。
閱讀建議:這本書需要慢慢品,第一遍可能覺得“太抽象”,建議結合原研哉的設計案例來看(比如他的“紙鶴”海報、“水”系列包裝),你會發現:真正的好設計,是“潤物細無聲”的——它不刻意吸引眼球,卻能準確傳遞價值。
2. 《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 搭建“設計的知識框架”
推薦理由:這本書被稱為“UX設計的圣經”,它把用戶體驗分成5個層次:戰略層(用戶需求和產品目標)、范圍層(功能規劃)、結構層(信息架構和交互設計)、框架層(界面設計、導航設計、信息設計)、表現層(視覺設計)。UI設計屬于“框架層”和“表現層”,但如果你不懂上層的“戰略層”和“結構層”,設計就會偏離用戶需求。
舉個例子:如果你設計一個購物APP的“結算頁面”,只考慮按鈕顏色、字體大小(表現層),卻沒考慮用戶可能需要“優惠券入口”“地址修改”(結構層),那用戶體驗肯定差。這本書會幫你建立“全局思維”,知道每個設計決策背后的邏輯。
四、行業篇:了解“真實的UI設計師”,避免“閉門造車”
自學最容易“閉門造車”——以為會畫圖就能當UI設計師,結果面試時被問“怎么和產品經理溝通需求”“怎么處理設計稿的反饋”,完全答不上來。這部分的書會帶你了解行業真實情況,幫你從“學習者”過渡到“從業者”。
1. 《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 從“設計稿”到“落地”的全流程
推薦理由:這本書的作者是阿里的資深UX設計師,內容非常接地氣——從“怎么寫競品分析”“怎么和開發溝通”到“怎么應對需求變更”,全是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問題。比如書中提到“設計評審會的技巧”:提前準備好設計依據(用戶調研數據、競品分析結果),用“用戶說…”代替“我覺得…”,更容易說服產品經理。
我的真實體會:我第一次參加線上設計實習時,提交的設計稿被開發打回三次,理由是“實現成本太高”。后來看了這本書里“和開發協作”的章節,才知道設計時要考慮“技術可行性”——比如別用太復雜的動效,優先用組件庫,這些細節書里都講得很清楚。
2. 《騰訊產品法》—— 站在“產品視角”看設計
推薦理由:UI設計師不是“獨立藝術家”,而是“產品團隊的一員”。這本書雖然講的是產品經理,但會讓你明白:設計要服務于產品目標。比如書中提到“微信朋友圈的設計”:為什么沒有“已讀”功能?因為產品目標是“讓用戶輕松分享生活”,而“已讀”會增加社交壓力,違背這個目標。
閱讀價值:了解產品思維后,你和產品經理溝通時會更順暢——他說“這個按鈕要放大”,你可以反問“放大是為了提升點擊率嗎?我們有沒有數據支持這個需求?”,而不是只會說“我覺得不好看”。
最后想說:書是“引路人”,但真正的進步在“動手做”
其實選書的邏輯很簡單:入門階段學“規則”,技能階段學“工具+落地”,思維階段學“為什么”,行業階段學“怎么融入團隊”。但記住:看書只是輸入,真正的進步來自輸出——每看完一本書,一定要做練習:用《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的原則改一個APP界面,用《簡約至上》的策略優化一個功能,用《破繭成蝶》的方法寫一份競品分析。
自學UI設計確實不容易,會有“看不懂書”“做不出作品”的焦慮,但只要方向對了,每一步都不會白費。就像原研哉說的:“設計的本質,是持續不斷地觀察和思考。” 希望這些書能成為你的“觀察鏡”和“思考指南”,幫你在自學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jsjzx/Graphic_Design/59659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