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中的照片濾鏡怎么用|PS照片濾鏡的操作步驟
摘要
明明拍了張構圖、光影都不錯的照片,卻總覺得“差點意思”——要么色調灰蒙蒙,要么膚色顯臟,要么氛圍感出不來?其實不用復雜調色,PS里的“照片濾鏡”就是你的“懶人修圖神器”。它能像給照片“化淡妝”一樣,快速統一色調、修復光線問題、增強畫面情緒,新手也能5分鐘上手。今天這篇文章,從“濾鏡在哪兒找”到“不同場景怎么調”,再到“避坑技巧”,手把手帶你把照片濾鏡用出專業感,看完就能直接套用!
一、先搞懂:為什么照片濾鏡是“修圖剛需”?
說實話,很多人修圖時總想著“手動調色”——拉曲線、調HSL、改色溫,但對新手來說,這些操作門檻太高,調來調去反而把照片搞砸。而“照片濾鏡”的優勢就在于:簡單、直觀、效果可控。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實體相機的濾光鏡”:比如拍風景時套個藍色濾鏡讓天空更藍,拍人像時用暖色濾鏡讓膚色更柔和。PS的照片濾鏡就是把這個過程“數字化”,不用記復雜參數,選對濾鏡、調個濃度,1分鐘就能讓照片“脫胎換骨”。
舉個例子:陰天拍的旅行照,原圖偏冷偏灰,用“加溫濾鏡”調30%濃度,立馬有了“陽光感”;拍美食時畫面太素,用“橙色濾鏡”輕輕一刷,食物瞬間“有食欲”。這就是照片濾鏡的魅力——不改變照片結構,只優化情緒表達,特別適合日常修圖、社交媒體分享。
二、別再瞎找了!PS照片濾鏡到底藏在哪里?
這是新手最常踩的坑:打開PS后滿屏幕找“濾鏡”,結果點進了“濾鏡庫”(里面全是模糊、液化這種特效濾鏡),越找越懵。其實“照片濾鏡”和“特效濾鏡”完全是兩碼事——前者是“調色工具”,后者是“特效工具”,位置根本不一樣!
正確打開方式(以PS CC 2023版本為例):
先打開你的照片(快捷鍵Ctrl+O,導入圖片);
頂部菜單欄找到 “圖像” 下拉菜單選 “調整” 找到 “照片濾鏡”(快捷鍵:Alt+I+A+P,記不住沒關系,菜單找更直觀);
點擊后會彈出“照片濾鏡”面板——恭喜!你已經找到“核心操作區”了。
(PS:如果你的PS是舊版本,比如CS6,位置完全一樣,不用擔心版本差異,這個功能從很早以前就有了,非常穩定。)
三、3步搞定基礎操作!從“不會用”到“會用”就這么簡單
找到面板后,操作其實特別簡單,記住“選濾鏡調濃度看效果”這3步,新手也能秒上手。
第1步:選濾鏡——3類預設濾鏡,覆蓋90%日常場景
打開“照片濾鏡”面板后,第一個選項是“濾鏡”,點下拉菜單會看到3類預設:
加溫/冷卻濾鏡(最常用!)
加溫濾鏡(85/81):給照片加暖色調,適合陰天、冷白皮人像、食物(讓畫面更溫馨)。比如“加溫濾鏡85”比“81”更暖,膚色偏黃選81,偏冷選85。
冷卻濾鏡(80/82):給照片加冷色調,適合風景(讓天空更藍、樹葉更綠)、夜景(增強“清冷感”)。“冷卻濾鏡82”比“80”更冷,想突出“高級灰”選82。
顏色濾鏡(特定色調需求)
比如“紅色濾鏡”能讓紅色更鮮艷(拍花卉可用),“綠色濾鏡”讓綠色更通透(拍植物),“藍色濾鏡”加深藍色(拍海洋)。這類濾鏡針對性強,日常用得少,但特殊場景很有用。
自定顏色(高級玩法,后面講)
可以自己選顏色,比如想讓照片帶點“莫蘭迪粉”“復古黃”,就用這個功能。
第2步:調濃度——千萬別貪多!10%-40%是“黃金區間”
選好濾鏡后,下面有個“濃度”滑塊(0%-100%),數值越高,濾鏡效果越明顯。但這里要劃重點:新手別調太高! 超過50%很容易讓照片“失真”——比如膚色變成“蠟像黃”,天空變成“塑料藍”。
日常修圖建議:
人像/食物:10%-25%(自然增暖/增冷,不破壞質感);
風景/夜景:25%-40%(增強氛圍,但保留細節)。
調的時候盯著照片看,覺得“剛好有變化,但不夸張”就停,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第3步:必勾選“保留明度”!別讓照片越調越暗/亮
面板最下面有個“保留明度”選項,一定要勾選!一定要勾選!一定要勾選!(重要的事說三遍)
它的作用是:只改變照片的“色調”,不影響“亮度”。如果不勾選,加暖色調會讓照片變亮,加冷色調會讓照片變暗,很容易破壞原圖的光影平衡。比如陰天照片本身就暗,不勾“保留明度”,用加溫濾鏡后會更暗,完全本末倒置。
舉個基礎案例:陰天人像“一鍵變陽光”
原圖問題:陰天拍攝,人物膚色偏青,背景灰蒙蒙,沒精神。
操作步驟:
1. 打開照片,調出“照片濾鏡”面板;
2. 濾鏡選“加溫濾鏡85”(比81更暖,適合冷白皮);
3. 濃度拉到20%(輕微增暖,不夸張);
4. 勾選“保留明度”;
效果:膚色從青白色變成自然暖白,背景也帶了點陽光的“黃調”,瞬間有了“晴天感”,前后對比超明顯!
四、進階技巧:不止預設!這樣調濾鏡讓照片更有“高級感”
基礎操作學會后,想讓濾鏡效果更“精準”“有層次”,可以試試這2個進階玩法,專業修圖師都在用。
技巧1:用“自定顏色”調出“專屬色調”
預設濾鏡雖然方便,但有時候想要“小眾感”色調(比如復古棕、莫蘭迪粉、電影藍),就需要“自定顏色”功能:
1. 在“濾鏡”下拉菜單中選“自定顏色”;
2. 點擊后面的“顏色塊”,彈出拾色器;
3. 直接在拾色器選色(比如想要復古黃,就選HSB里“H=30,S=30,B=90”的顏色),或者吸取參考圖的顏色(按住Alt鍵,鼠標變成吸管,點一下參考圖的目標色);
4. 調濃度(15%-30%),勾選“保留明度”。
比如想讓照片有“老照片”的復古感,就選“土黃色”(H=40,S=40,B=70),濃度25%,瞬間有了“膠片味”,比預設濾鏡更獨特。
技巧2:結合“圖層蒙版”,只給部分區域加濾鏡
有時候我們只想給照片的某個部分加濾鏡——比如風景照“天空加冷色調,地面保留暖色調”,人像照“背景加濾鏡,人物膚色不變”。這時候就需要“圖層蒙版”來“局部調色”,步驟也不難:
先按正常步驟加濾鏡(比如給風景照加“冷卻濾鏡82”,濃度30%);
但注意!別直接點“確定”,而是點面板右上角的“新建調整圖層”圖標(一個圓圈里有半黑半白的圖標),這樣濾鏡會變成一個“調整圖層”,方便后續修改;
選中這個調整圖層,點擊底部工具欄的“添加圖層蒙版”(一個矩形里有個圓的圖標),蒙版默認是白色(表示濾鏡對全圖生效);
按“D”鍵恢復默認前景色(黑)和背景色(白),選“畫筆工具”(快捷鍵B),硬度調0%,不透明度50%;
在不想加濾鏡的區域(比如人像的臉、風景的地面)涂抹,黑色蒙版會“擦掉”該區域的濾鏡效果,只保留其他部分。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不破壞原圖,后期想改哪里就改哪里,新手多練2遍就能掌握,比直接調色靈活10倍!
五、3個高頻場景案例,手把手教你套用
光說不練假把式,下面結合3個大家最常拍的場景,教你怎么用照片濾鏡“對癥下藥”,直接抄作業就行!
場景1:旅行風景照——讓天空更藍、樹葉更綠
原圖問題:晴天拍的風景,但天空有點灰,樹葉不夠通透,整體“寡淡”。
操作步驟:
1. 濾鏡選“冷卻濾鏡82”(冷色調,加深藍色和綠色);
2. 濃度拉到35%(風景可以稍高,增強對比);
3. 勾選“保留明度”;
4. (進階)如果地面太暗,用“圖層蒙版+黑色畫筆”擦掉地面的濾鏡,只保留天空和樹葉部分。
效果:天空從淺藍變成“寶石藍”,樹葉的綠色更鮮亮,畫面一下子有了“通透感”,發朋友圈絕對被問“用什么濾鏡拍的”!
場景2:美食照——暖色調讓食物“更有食欲”
原圖問題:室內燈光下拍的美食,色調偏冷,食物看起來“沒溫度”,肉不紅、面包不黃。
操作步驟:
1. 濾鏡選“加溫濾鏡LBA”(比85更偏橙,適合食物);
2. 濃度拉到20%(太高會讓食物看起來“油膩”);
3. 勾選“保留明度”;
效果:面包的黃色更暖,肉類的紅色更鮮亮,湯汁看起來“熱氣騰騰”,食欲感直接拉滿,比原片誘人10倍!
場景3:人像照——膚色優化,告別“死白”“蠟黃”
原圖問題:證件照/日常人像,膚色要么慘白(冷光拍攝),要么蠟黃(暖光過強),不自然。
操作步驟(分情況):
膚色慘白:選“加溫濾鏡81”(偏暖不偏黃),濃度15%,膚色會變成自然“象牙白”;
膚色蠟黃:選“冷卻濾鏡80”(輕微冷調),濃度10%,中和黃色,膚色更通透;
注意:人像濾鏡濃度一定要低!10%-15%足夠,太高會讓皮膚看起來“不真實”。
六、新手必看!用濾鏡最容易踩的3個坑(附解決辦法)
雖然照片濾鏡簡單,但很多人用了還是沒效果,甚至越調越丑,多半是踩了這幾個坑:
坑1:濃度調太高,照片“失真”
表現:天空變成“孔雀藍”,人臉變成“橘子皮”,一看就很假。
解決:記住“黃金區間”——日常修圖10%-40%,人像不超過20%,風景不超過40%。調的時候邊拉滑塊邊看照片,覺得“剛好有變化,但不突兀”就停。
坑2:忽略“保留明度”,光影全亂了
表現:加暖色調后照片變亮(過曝),加冷色調后照片變暗(欠曝)。
解決:每次用濾鏡前,先勾選“保留明度”!這是PS官方設計的“保護機制”,能幫你保住原圖的光影,千萬別偷懶不勾。
坑3:所有照片用同一個濾鏡,審美疲勞
表現:不管拍人、拍景、拍食物,都用“加溫濾鏡85”,結果所有照片色調一樣,毫無特色。
解決:根據場景選濾鏡——冷色調(80/82)適合風景、夜景、冷風格人像;暖色調(81/85/LBA)適合食物、溫馨人像、陰天照片;特殊色調(紅色/綠色/自定顏色)留給特定場景(花卉、復古照)。
其實照片濾鏡就像“修圖里的快捷鍵”,不用懂復雜調色原理,只要選對濾鏡、控制好濃度,就能快速提升照片質感。剛開始可能會調不好,但多試幾次,看看哪種濾鏡適合哪種場景,慢慢就有感覺了。
下次修圖時,別再對著PS發呆啦,打開“照片濾鏡”面板,跟著今天的步驟試試,說不定你會發現:原來讓照片變好看,真的沒那么難。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jsjzx/Graphic_Design/3680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