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光影教程
摘要
為什么別人的手繪總像“會呼吸”?線條流暢、造型準確,可畫面就是“平”得像張紙?其實差的不是技巧,是對光影的理解。光影是手繪的“隱形骨架”——沒有它,人物像紙片,靜物像塑料,場景像舞臺布景。這篇教程不聊玄乎的理論,只講能立刻上手的方法:從怎么“看見”光,到3步畫出自然陰影,再到避開新手必踩的5個坑,最后附2個實戰案例(靜物+人像)。跟著練,下次畫畫你會發現:原來讓畫面“立起來”,真的沒那么難。
一、先別急著畫,搞懂“光影難”的根源
我見過太多朋友學光影的狀態:對著教程畫蘋果,明暗交界線畫得比尺子還直,結果陰影像“貼”在紙上;畫人像時,顴骨陰影要么像“家暴淤青”,要么淡得像沒畫——其實不是你手笨,是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
新手常犯的3個誤區:
1. 把光影當“附加題”:先畫好線稿,最后隨便涂兩筆陰影。錯!光影是“從起形就該考慮的事”,就像蓋房子要先搭骨架,不然線稿再準也撐不起立體感。
2. 死記“光影公式”:比如“球體陰影是橢圓,立方體陰影是梯形”。但現實里哪有“標準光源”?窗邊的光、臺燈的光、陰天的光,陰影形狀和深淺完全不同,死記公式只會越畫越僵。
3. 不敢“破壞”線稿:總覺得陰影不能蓋過輪廓線,結果暗部畫得像“描邊”。其實光影的本質是“用明暗區分空間”,該重的地方大膽重下去,畫面才有“透氣感”。
(別慌,這些坑我都踩過。剛學畫時,我把靜物陰影畫成“黑色橡皮泥”,被老師笑“你這蘋果是剛從煤堆里撿出來的?”后來才明白:光影不是“畫出來的”,是“觀察出來的”。)
二、光影的底層邏輯:先學會“看見光”
畫光影的第一步,不是拿筆,是“睜大眼睛看”。你每天都活在光影里:早上的陽光斜斜地照在桌上,杯子的影子拉得很長;中午的頂光讓人臉的眼窩、鼻底暗沉沉的;傍晚的夕陽把一切都染成暖黃色,陰影卻帶著藍紫色——這些都是“免費的光影課”。
3個“觀察練習”,5分鐘就能做:
1. “盯影子”練習:選一個簡單物體(比如杯子、蘋果),放在窗邊,觀察:光源從哪個方向來?影子的邊緣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離物體越遠,影子是越深還是越淺?(提示:窗邊的側光影子邊緣清晰,室內燈光影子邊緣模糊;離物體遠的影子會“變淡變灰”,因為有環境反光。)
2. “分色塊”練習:找一張照片(比如人像、靜物),用手機把亮度調暗,你會發現畫面其實只有3種顏色:最亮的(高光)、中間的(灰部)、最暗的(暗部)。光影的核心就是“把這3個色塊畫清楚”,別想著畫“過渡”,先把“塊”分明白。
3. “摸質感”練習:摸一摸桌子(光滑)、毛衣(粗糙)、玻璃(透明),想想:同樣的光打在上面,高光有什么區別?光滑的桌子高光“小而亮”,毛衣的高光“散而淡”,玻璃的高光“有反光”。記住:光影會“暴露”物體的質感,畫對了,畫面就“真”了。
三、新手必學:3步畫出“不僵硬”的光影
光會觀察還不夠,得有“落地方法”。我總結了一套“傻瓜步驟”,不管畫靜物還是人像,照著做就能少走半年彎路。
步驟1:先定“光源”,讓影子“有根”
很多人畫陰影時,影子“飄”在紙上,就是因為沒定光源。光源就像“指揮棒”,決定了所有陰影的方向和形狀。
具體做法:
起形時,在畫面外畫一個“小太陽”或“小燈泡”,標光源方向(比如“左上角45光”“正上方頂光”)。
所有物體的陰影,都要“朝著光源的反方向延伸”。比如左上角光源,蘋果的影子就朝右下角,杯子的影子也朝右下角,不能一個朝左一個朝右,像被“多盞燈照著”。
舉個例子:畫一個放在桌上的蘋果(左上角45光)
先畫蘋果的圓形輪廓,然后在蘋果底部右側,畫一個“比蘋果扁一點的橢圓”(影子形狀),橢圓的“尖”朝右下角(光源反方向)。
影子離蘋果近的地方深一點,遠的地方淺一點(因為桌面會反光到影子上),邊緣別畫死,用“輕一點的線條”暈開。
步驟2:找“明暗交界線”,這是立體感的“脊梁”
明暗交界線不是“一條線”,是“亮部和暗部的交界處”,也是畫面中“最深的地方”(比影子還深)。找到它,物體立刻“鼓起來”。
怎么找:
拿一個蘋果,用手機手電筒從左上角照它,你會看到蘋果上有一條“從左上方到右下方”的“深色帶子”,這就是明暗交界線。
它的形狀跟著物體走:球體的明暗交界線是“弧線”,立方體的是“直線”,人像的顴骨、鼻梁、下巴的明暗交界線,是“跟著骨骼走的曲線”。
畫的時候注意:
明暗交界線“不是均勻的深”,靠近物體邊緣的地方可以“稍微淺一點”,中間深一點,這樣過渡更自然(比如蘋果的明暗交界線,中間最深,上下兩端慢慢變淡)。
別用“死黑”,用“4B鉛筆輕輕鋪一層”,不夠深再疊一層,硬鉛(HB、2H)畫亮部,軟鉛(4B、6B)畫暗部和交界線,別來回蹭,容易臟。
步驟3:加“反光”和“高光”,讓畫面“透氣”
新手最容易忽略的是“反光”——暗部不是“一片黑”,因為周圍環境會把光“反射”到暗部。比如蘋果放在白盤子里,蘋果暗部靠近盤子的地方,會有一點“淡淡的白色反光”,這就是畫面的“呼吸感”來源。
具體做法:
反光:在暗部靠近“反光物”的地方(比如蘋果暗部靠近白盤子的一側、人像下巴暗部靠近脖子的一側),用“2B鉛筆輕輕掃一下”,比暗部淺,但比灰部深,別畫成“白斑”,要自然融入。
高光:最亮的地方,直接“留白”(就是不畫),或者用橡皮輕輕擦出來。注意:高光的形狀和物體質感有關——光滑的物體(玻璃、金屬)高光“小而清晰”,粗糙的物體(木頭、布料)高光“大而模糊”。
舉個反例:之前有個朋友畫玻璃杯,把高光畫成“一條直線”,結果杯子像“塑料玩具”。后來讓她觀察真實的玻璃杯,發現高光其實是“兩個小亮點”(一個是光源直接反射,一個是環境反光),改完立刻“通透”了。
四、避坑指南:新手畫光影最容易踩的5個雷(附修正方法)
學會步驟還不夠,得知道“哪里容易錯”。我整理了5個高頻錯誤,你肯定中過招——
雷區1:陰影“沒有深淺變化”,像“貼了塊黑紙”
錯誤表現:影子從物體邊緣到最遠處,顏色一樣深,邊緣像用尺子畫的。
修正方法:記住“近實遠虛”——離物體近的影子,邊緣清晰、顏色深;離物體遠的影子,邊緣模糊、顏色淺。畫的時候,靠近物體的地方用4B鉛筆“短線條鋪色”,遠處用2B鉛筆“長線條輕輕掃”,邊緣用橡皮“蹭一下”讓它模糊。
雷區2:暗部“一片死黑”,沒有“透氣感”
錯誤表現:暗部用6B鉛筆使勁涂,涂成“煤炭色”,看不出任何細節。
修正方法:暗部最深的地方是“明暗交界線”,靠近反光的地方要“淺一點”。比如畫人像的眼窩,上眼皮的明暗交界線最深,靠近眼球的地方(因為眼球反光)要稍微淺一點,不然像“兩個黑洞”。
雷區3:高光“畫太大”,像“打了閃光燈”
錯誤表現:在蘋果、鼻子上畫一個“指甲蓋大的高光”,亮得刺眼。
修正方法:高光的大小“不超過物體面積的1/10”。比如蘋果的高光,大概“小拇指指甲蓋”那么大;人像鼻尖的高光,“筆尖點一下”就行,別貪心畫太大。
雷區4:所有物體“共用一個光源”,但影子方向亂了
錯誤表現:畫面里有蘋果、杯子、盤子,蘋果影子朝右,杯子影子朝左,像被“前后左右的燈照著”。
修正方法:起形時就“固定一個光源方向”,比如“右上角30光”,然后所有物體的影子都朝“左下角30”延伸,角度盡量一致(允許有輕微差別,但別差太多)。
雷區5:“先畫完線稿再畫光影”,結果線稿被蓋住
錯誤表現:線稿畫得特別細致,畫光影時不敢蓋過輪廓線,導致暗部“縮在線稿里”,畫面還是平的。
修正方法:起形時用“淺一點的線條”(比如HB鉛筆輕輕畫),畫光影時該重的地方大膽重下去——比如蘋果的明暗交界線,可以稍微“蓋過一點輪廓線”,這樣物體才有“向外膨脹”的立體感,線稿是“輔助”,不是“枷鎖”。
五、實戰案例:從“紙片”到“立體”,就差這一步
光說不練假把式,舉兩個最常見的例子,帶你從頭到尾畫一遍光影。
案例1:靜物——蘋果(適合新手入門)
工具:素描紙、HB鉛筆(起形)、2B鉛筆(灰部、反光)、4B鉛筆(暗部、明暗交界線)、6B鉛筆(影子深處)、橡皮(高光)。
步驟:
1. 起形:用HB鉛筆輕輕畫一個“上寬下窄的圓”(蘋果不是正圓),底部畫一條“弧線”(蘋果的底部),同時在畫面左上角標一個“光源”。
2. 定影子:在蘋果底部右側,畫一個“扁橢圓”,橢圓的尖朝右下角(光源反方向),影子離蘋果近的地方深,遠的地方淺。
3. 找明暗交界線:從蘋果左上角(光源方向)往下,畫一條“弧線”到右下角(跟著蘋果的弧度走),這條線就是明暗交界線,用4B鉛筆輕輕鋪一層,中間深、兩端淺。
4. 鋪暗部:在明暗交界線右側(暗部區域),用2B鉛筆“順著蘋果的弧度”鋪一層淺灰色,靠近明暗交界線的地方深一點,靠近反光的地方淺一點(反光在蘋果底部右側,靠近影子的地方,用HB鉛筆輕輕掃一下)。
5. 畫灰部和亮部:明暗交界線左側是灰部,用HB鉛筆輕輕鋪一層(比暗部淺);最左側是亮部,直接留白,在亮部靠近頂部的地方,用橡皮輕輕擦出一個“小高光”(比指甲蓋小一點)。
6. 調整影子:影子靠近蘋果的地方用4B鉛筆加深,遠的地方用2B鉛筆淡化,邊緣用橡皮蹭模糊,別忘了影子里也有“環境反光”(如果桌面是白色,影子中間可以用HB鉛筆輕輕提亮一點)。
效果:畫完后,蘋果應該“鼓起來”,影子“有輕重變化”,高光“自然不刺眼”——這就是光影的魔力。
案例2:人像——側臉(進階練習)
工具:和靜物一樣,再加一支8B鉛筆(畫頭發暗部)。
關鍵光影點:側臉的立體感主要靠“額頭、鼻梁、顴骨、下巴”這4個部位的光影。
步驟:
1. 起形:用HB鉛筆輕輕畫側臉輪廓,確定光源(比如“右上角45光”)。
2. 找明暗交界線:
額頭:從發際線開始,順著額頭的弧度,畫一條弧線到眉骨(眉骨是額頭的“轉折點”,這里明暗交界線最深)。
鼻梁:從眉骨到鼻頭,畫一條直線(鼻梁是“硬骨骼”,交界線較直),鼻頭下方有一個“小三角形暗部”(鼻底)。
顴骨:從眼角下方到嘴角,畫一條曲線(顴骨是“突出點”,交界線最深,然后慢慢變淡到下巴)。
3. 鋪暗部:
額頭暗部:在交界線下方,用2B鉛筆鋪色,靠近發際線的地方深一點(因為頭發會擋光)。
鼻底暗部:用4B鉛筆鋪色,注意鼻底有“反光”(來自嘴唇或下巴),靠近鼻頭的地方留一點淺灰色。
顴骨暗部:從交界線往下,用2B鉛筆鋪色,到下巴處慢慢變淡(下巴底部有“脖子的反光”,用HB鉛筆提亮)。
4. 畫亮部和高光:
亮部:額頭左側、鼻梁左側、顴骨最高點,直接留白。
高光:鼻頭最左側(小亮點)、眉骨最高點(小亮點),用橡皮輕輕擦出來,別太大。
5. 頭發光影:頭發的明暗交界線在“遠離光源的一側”,比如右上角光源,頭發左側是亮部,右側是暗部,用8B鉛筆鋪暗部,亮部用2B鉛筆輕輕掃,留出“發絲的高光”(一縷一縷的,別畫成“黑塊”)。
提示:人像光影要“跟著骨骼走”,別憑感覺畫——比如顴骨高的人,交界線明顯;下巴尖的人,下巴暗部窄一點。多觀察鏡子里的自己,比對著照片畫更有用。
最后想說:光影不難,難的是“懶得觀察”
我見過最快學會光影的人,不是天賦多好,而是每天花10分鐘“看光”——吃飯時看碗的影子,走路時看樹的影子,甚至玩手機時看屏幕反光。手繪光影的本質,是“把你看到的光,用鉛筆‘翻譯’到紙上”。
別想著“一步到位畫好”,先從畫一個蘋果開始,再畫杯子、畫自己的手,畫錯了就擦掉重畫。我現在翻出3年前的畫,陰影還是“黑乎乎一片”,但正是那些“丑畫”,讓我慢慢明白:光影不是技巧,是“習慣”——習慣觀察光,習慣讓畫面“活”在光里。
現在,拿起筆,找個窗邊的蘋果,試試看?你會發現,讓畫面“立起來”的那一刻,比任何技巧都讓人開心。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jsjzx/Graphic_Design/23034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