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PS照片
很多人看到別人朋友圈里精致的照片,總會想“為什么人家拍的照片就那么好看?”其實90%的驚艷照片都離不開后期修圖,而Photoshop(簡稱PS)就是其中最強大的工具。但一提到PS,不少人就會覺得“太難了,學不會”。今天這篇文章,我會把PS的核心技巧拆解成“人人能懂、上手就會”的步驟,從基礎調整到進階修圖,帶你避開90%的新手坑,讓你的照片質感瞬間提升。
一、為什么90%的人學PS會半途而廢?
剛開始學PS時,我也曾對著滿屏的按鈕發呆:“圖層蒙版到底是個啥?”“曲線工具怎么越調越奇怪?”后來才發現,不是PS難,而是大多數教程一上來就講復雜功能,忽略了新手最需要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你只想把照片調亮一點,卻被教程帶著學了一堆用不上的快捷鍵,自然會覺得枯燥。
新手學PS最容易踩的3個坑:
1. 追求“一步到位”:總想一次性學會所有功能,結果什么都記不住
2. 忽視基礎邏輯:上來就套濾鏡、用模板,遇到問題根本不知道怎么改
3. 不敢動手試錯:擔心把照片“搞壞”,其實PS的“歷史記錄”功能可以隨時回到上一步
二、新手必學的3個核心功能(解決80%的修圖需求)
1. 裁剪工具:拯救廢片第一步,把照片裁出高級感
痛點:“明明拍的時候挺好,回家一看構圖歪了/背景太亂”
實操步驟:
打開PS后導入照片,點擊左側工具欄的「裁剪工具」(快捷鍵C),頂部會出現參數欄。
先拉直:如果地平線歪了,點擊參數欄的「拉直」按鈕,用鼠標沿著地平線畫一條直線,照片會自動矯正。
再構圖:拖動裁剪框邊緣,把多余的背景裁掉。新手推薦用「三分法構圖」——點擊參數欄的「網格」,把主體放在交叉點上(比如人物的眼睛、建筑的中心)。
最后確認:按Enter鍵完成裁剪。
舉個例子:拍美食時如果背景雜物太多,裁成正方形或4:3比例,聚焦食物本身,瞬間干凈很多。我上周幫朋友修火鍋照片,裁掉旁邊的紙巾盒后,點贊量直接翻倍!
2. 污點修復畫筆:3分鐘修掉路人、痘痘、電線
痛點:“景點拍照全是人,臉上的痘痘怎么遮都遮不住”
實操步驟:
在左側工具欄找到「污點修復畫筆工具」(長得像創可貼,快捷鍵J),根據瑕疵大小調整畫筆大小(按鍵放大縮小)。
小瑕疵(痘痘、斑點):直接用畫筆點一下瑕疵,PS會自動匹配周圍皮膚顏色覆蓋。
大雜物(路人、電線):按住鼠標左鍵涂抹整個雜物區域,注意不要超出范圍。如果修復后有痕跡,右鍵選擇「內容識別填充」,手動調整取樣區域。
注意:修復大面積區域時,分多次小范圍涂抹比一次性涂完效果更好。上次我修一張故宮游客照,用這個工具擦掉了5個路人,朋友還以為我是早上6點去拍的!
3. 曲線工具:比“亮度/對比度”更好用的調光神器
痛點:“照片不是太暗就是太亮,調完像開了美顏濾鏡一樣假”
實操步驟:
點擊頂部菜單欄「圖像」-「調整」-「曲線」(快捷鍵Ctrl+M),會彈出一個曲線圖。
基礎調光:曲線默認是一條直線,往上拉整體變亮,往下拉整體變暗。但不要拉太狠,否則會出現“死白”或“死黑”。
高級對比:按住Alt鍵點擊曲線,會出現黑白灰三個滑塊,拖動黑色滑塊可以加深暗部(讓頭發、衣服更有質感),拖動白色滑塊可以提亮高光(讓天空、皮膚更通透)。
小技巧:調人像時,把曲線中間部分稍微往上提一點,皮膚會顯得更柔和;調風景時,暗部稍微壓暗,對比會更強。我剛開始學的時候,經常把曲線拉成“過山車”,后來發現“輕微調整”才是自然的關鍵。
三、進階高手的5個實戰技巧(讓照片從“還行”到“驚艷”)
1. Camera Raw濾鏡:手機修圖達不到的“電影感”調色
如果你覺得PS自帶的調色工具太復雜,一定要試試「Camera Raw濾鏡」(快捷鍵Ctrl+Shift+A)。它就像一個簡化版的專業調色軟件,界面直觀,參數調整后可以實時預覽。
必調3個參數:
色溫:往左偏冷(藍/青),往右偏暖(黃/橙)。拍日系清新風就把色溫調低,拍復古港風就調高。
陰影/高光:陰影拉高能找回暗部細節(比如逆光拍的人臉黑了),高光拉低能壓暗過曝的天空。
紋理/清晰度:適當增加紋理,能讓照片的細節更突出(比如樹葉的脈絡、建筑的線條),但人像要慎用,不然皮膚會顯得粗糙。
上次我用這個濾鏡調了一張海邊日落照,把色溫調到5200K,陰影+30,高光-20,朋友問我是不是用了“某圖秀秀”的會員濾鏡,其實一分錢沒花!
2. 內容識別填充:“移花接木”的神器,輕松去除復雜背景
遇到大面積雜物(比如照片里的垃圾桶、電線桿),污點修復畫筆可能不夠用,這時候「內容識別填充」就是救星。
步驟:用「套索工具」(快捷鍵L)圈出要去除的雜物,右鍵選擇「填充」,在彈出的窗口里選擇「內容識別」,點擊確定,PS會自動用周圍的景物填充選中區域。
注意:如果填充后有明顯拼接痕跡,別急著撤銷!點擊「編輯」-「操控變形」,手動調整填充區域的細節,比如把歪掉的樹葉拉正。
3. 蒙版:局部調整的“隱形畫筆”,讓修圖更自然
蒙版是PS的“靈魂功能”,簡單來說就是“讓部分區域顯示,部分區域隱藏”。比如你想只調亮人臉,不影響背景,就需要用到蒙版。
新手入門用法:
1. 復制一層圖層(快捷鍵Ctrl+J),在新圖層上用曲線工具把整體調亮。
2. 點擊圖層面板底部的「添加圖層蒙版」(長得像個照相機),這時候蒙版是白色的(表示完全顯示)。
3. 選擇「畫筆工具」(快捷鍵B),把前景色設為黑色,在蒙版上涂抹背景區域,被涂抹的地方會恢復到原來的亮度。
剛開始用蒙版時,我經常涂出邊界,后來發現把畫筆硬度調到0%,邊緣會更柔和。現在修人像時,我都會用蒙版單獨調皮膚、頭發、衣服,效果比整體調整自然10倍!
4. 液化工具:不是“換頭”,而是“微調”身材臉型
很多人對液化工具的印象是“P圖過度”,其實正確用法是“還原真實美感”。比如拍全身照時,因為角度問題顯得腿短,或者臉型被拍得有點歪,都可以用液化微調。
步驟:點擊「濾鏡」-「液化」,左側選擇「向前變形工具」,調整畫筆大小(比要調整的部位大一圈)。
瘦臉型:從臉頰外側往里輕輕推,注意兩邊對稱,推的時候不要超過發際線。
拉長腿部:從腳踝處往上推,每次推一點點,多推幾次,比一次性推很長更自然。
警告:液化的原則是“不改變人物特征”。上次幫媽媽修照片,她讓我把眼袋去掉,我說“保留一點更真實,顯得親切”,她看完果然很滿意。
5. 文字排版:給照片加字不土氣的3個原則
很多人喜歡在照片上加文字,但經常出現“字體太花哨”“顏色太刺眼”的問題。其實排版的核心是“簡潔+呼應”。
新手必學原則:
1. 字體不超過2種:標題用一種粗一點的字體(比如思源黑體Bold),正文用細一點的字體(比如思源黑體Light),避免宋體配楷體這種“混搭災難”。
2. 顏色從照片里取:用「吸管工具」(快捷鍵I)吸取照片中的主色調(比如天空的藍色、衣服的紅色),文字顏色和照片呼應,會顯得很和諧。
3. 留白很重要:文字不要鋪滿整個畫面,四周留一點空白,比如放在左下角或右上角,給眼睛留休息的空間。
四、學PS最容易被忽略的3個真相
1. “會用”比“會快捷鍵”更重要:我見過有人能背出50個快捷鍵,卻調不好一張照片的亮度。新手先把核心功能練熟,快捷鍵可以慢慢記(常用的就那幾個:Ctrl+Z撤銷、Ctrl+S保存、Ctrl+J復制圖層)。
2. 模仿是最快的學習方法:看到喜歡的照片風格,不要只說“好看”,而是分析“它的亮度高不高?顏色偏冷還是偏暖?有沒有加顆粒感?”然后試著用PS還原,模仿多了自然就有感覺了。
3. 審美比技術更重要:PS只是工具,真正決定照片好壞的是你的審美。平時多看看攝影雜志、電影海報,培養對光影和色彩的敏感度,比盲目學功能有用得多。
現在打開你的PS,隨便找一張照片,試著用“裁剪+污點修復+曲線”這三步修一下,你會發現照片的變化比想象中大。修圖不是“造假”,而是用技術還原照片本應有的美——讓陰天的照片透出陽光,讓模糊的瞬間變得清晰,讓平凡的日常多一點儀式感。
剛開始可能會手忙腳亂,沒關系,我第一次用蒙版的時候,把人像修成了“大花臉”,但多練幾次就好了。記住,PS最強大的功能不是“P圖”,而是“讓你更愛記錄生活”。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jsjzx/Graphic_Design/21724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