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造價要窮幾年-要學哪些-學習步驟
摘要
學造價到底要“窮”幾年?結合行業現狀和多數從業者的經歷,從入門到能獨立賺錢,大概需要1-3年的“沉淀期”——前半年可能倒貼錢學技能,1年內實習工資勉強糊口,2-3年才能逐步實現收入翻倍。但“窮”不是終點,這是用短期投入換長期職業壁壘的過程。至于要學什么?核心繞不開“軟件工具+專業知識+現場經驗”,缺一不可。最后,我會用4個階段的詳細步驟,帶你從零基礎一步步摸到造價行業的“門檻”,看完就能照著走。
一、學造價為什么會“窮”?這幾年你要花哪些錢?
剛入行的造價新人,幾乎都會經歷一段“錢不夠花”的日子。不是行業不賺錢,而是這個領域太吃“經驗”,前期必須跨過幾道“花錢坎”。
1. 技能學習的“啟動資金”
想入行,光靠看書沒用,必須學軟件、練實操。現在市面上的造價培訓課,從基礎的CAD、Excel到專業的廣聯達、斯維爾,線下班普遍5000-1.5萬,線上系統課也要2000-5000。我見過最實在的新人,沒報班,自己買了套二手廣聯達加密鎖(300塊),跟著B站免費教程練,但遇到復雜節點還是得花錢問老師,前前后后也花了小幾千。
2. 實習階段的“生存考驗”
學會基礎操作后,你得找實習積累經驗。但建筑行業的實習工資,說出來可能扎心:小公司800-1500元/月,大公司稍微好點,2000-3000元/月,但普遍不包吃住。我師妹去年在杭州實習,房租1800,工資2500,每個月還得家里補貼1000塊。更關鍵的是,實習至少要6-12個月,這段時間基本是“入不敷出”。
3. 考證路上的“長期投入”
造價行業想升職加薪,證書是硬通貨。從“二級造價工程師”到“一級造價工程師”,報名費、教材費、培訓費加起來,考一次至少2000塊。而且一級造價師需要工作年限(本科4年、專科6年),很多人邊工作邊備考,一考就是2-3年,時間和金錢成本都得算進去。
但別慌: 這些“窮”都是暫時的。我認識的一個師傅,前兩年實習時工資3000,第三年考下二級造價師,跳槽到甲方,月薪直接漲到1.2萬。造價是“越老越吃香”的行業,前期的投入,后期都會加倍賺回來。
二、想入行造價,到底要學哪些硬技能?3類核心能力缺一不可
很多人覺得學造價就是“算量套價”,其實遠不止。真正能獨立上手的造價員,必須同時具備“工具熟練度+專業知識+現場經驗”,少一個都可能踩坑。
1. 軟件工具:造價人的“吃飯家伙”
這是最基礎也最關鍵的一步,不會軟件,連門都進不去。重點學這3個:
CAD:畫圖紙、改圖、提量都靠它。不用學太復雜的3D建模,重點練“快速看圖”(比如5分鐘看懂一套簡單的建筑平面圖)和“基礎操作”(直線、偏移、標注、塊編輯)。
Excel:造價工作80%的時間在和表格打交道。必須會用VLOOKUP、數據透視表、條件格式,比如用VLOOKUP快速匹配清單編碼和價格,用數據透視表匯總不同樓層的工程量,能幫你節省一半時間。
計價軟件:新手優先學廣聯達(市場占有率最高),重點掌握“GTJ算量”和“GQI計價”。算量時要注意“構件關聯”(比如畫梁時要和柱對齊,否則會少算錨固長度),套價時要熟悉當地定額(比如江蘇的“滿堂腳手架”和廣東的計算規則就不一樣)。
舉個例子:我帶過一個實習生,第一次算一棟3層小樓的混凝土量,用GTJ畫完后發現總量少了20方,后來才發現是沒畫“構造柱”——這就是軟件操作不熟練,忽略了細節。
2. 專業知識:別讓“理論”拖后腿
軟件是工具,真正決定你算得對不對的,是專業知識。重點學這3塊:
識圖:先學《建筑制圖與識圖》,搞懂“軸線、標高、構件代號”(比如“KL18(2A)”代表18號框架梁,2跨,一端懸挑),再結合現場圖紙練,從簡單的“一層平面圖”看到復雜的“節點大樣圖”。
清單與定額:必須熟悉《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0)和當地定額(比如《XX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額》)。比如“挖土方”,清單量按墊層底面積×深度算,定額量可能要加工作面和放坡,這兩個數不一樣,算錯了直接影響報價。
施工工藝:沒去過現場的人,算量很容易漏項。比如“墻面抹灰”,要知道先做基層處理(刷界面劑),再抹灰,最后刷涂料,漏掉“界面劑”這一項,成本就差幾百塊。建議多去工地轉,看看鋼筋怎么綁、模板怎么支,比看書有用10倍。
3. 實戰經驗:從“會算”到“算對”的關鍵
軟件和理論都學會了,不等于能干活。真正的造價工作,還要考慮“風險”和“優化”:
風險意識:比如圖紙上沒寫“地面找坡”,但施工時必須做,算量時就要提前考慮,否則結算時會扯皮;
成本優化:同一個項目,用“商混”還是“自拌混凝土”,價格差20%,要根據項目情況選最劃算的方案;
溝通能力:要和施工隊、甲方、審計打交道,比如審計核減你的工程量,你得拿出定額條文和現場照片說服對方,光會算不會說,等于白干。
三、從0到1學造價,4個階段的詳細步驟(附時間規劃)
很多人學造價半途而廢,不是因為難,而是沒規劃,學了半年還在原地打轉。下面這套步驟是我帶過50+新人總結的,按階段走,最快1年就能獨立做小型項目。
階段1:入門(1-3個月)——先搞定“工具+識圖”
目標:能看懂簡單圖紙,用CAD畫圖,用廣聯達算基礎構件量。
具體任務:
第1個月:每天花2小時學CAD,跟著教程畫“建筑平面圖”(從簡單的“一居室”畫到“三層小樓”),重點練“快捷鍵”(L直線、M移動、CO復制,這些要爛熟于心);
第2個月:學《建筑制圖與識圖》,配合“筑龍網”“豆丁網”上的免費圖紙,每天看懂1張圖(比如先看“建筑總說明”,再看“平面圖”“剖面圖”,搞懂每個符號的意思);
第3個月:安裝廣聯達GTJ,跟著官方教程練“框架柱、梁、板”的建模算量,先從“獨立基礎”這種簡單構件開始,再練“異形梁”“樓梯”等復雜構件。
小提醒:別一開始就追求“快”,寧愿慢一點,也要把每個步驟搞懂。比如畫梁時,一定要搞清楚“支座”在哪里,否則鋼筋量會算錯。
階段2:進階(4-6個月)——練“算量套價+定額應用”
目標:能獨立完成1個小型項目(比如300平的農村自建房)的完整算量和套價。
具體任務:
找1套簡單的圖紙(推薦“筑龍網”上的“小型辦公樓施工圖”),用GTJ從頭到尾算一遍量(從土方、基礎到主體、裝修,一個構件都別漏);
學GQI計價軟件,把算好的工程量導入,對照當地定額套價(比如“混凝土柱”套“矩形柱”定額,注意換算混凝土強度等級);
用Excel做“工程量匯總表”,練習“量價對比”(比如算出來的混凝土量和定額含量差多少,分析原因)。
小技巧:遇到不懂的定額條文,直接搜“XX省定額解釋”(比如百度“江蘇省建筑工程定額解釋2023”),官方解釋最權威。
階段3:實戰(7-12個月)——找實習,積累“項目經驗”
目標:在實習中接觸真實項目,學會處理“圖紙變更、簽證、結算”等實際問題。
具體任務:
找實習時優先選“施工單位”或“造價咨詢公司”(別去純設計單位,接觸不到算量套價),小公司也行,重點是能讓你上手干活;
實習中主動接活,哪怕是“算一棟樓的地磚量”這種小事,也要認真做,做完讓師傅幫你檢查,記下來哪里錯了(比如漏算了“地磚損耗率”);
學習“結算流程”,看看師傅怎么和審計對量,怎么寫“簽證單”(比如現場增加了一道墻,簽證單要寫清楚“位置、尺寸、做法、原因”,附照片和圖紙)。
真實經歷:我剛實習時,師傅讓我算一個廠房的鋼結構量,我只算了鋼梁鋼柱,漏了“檁條”和“拉條”,被審計核減了5萬,師傅罵了我一頓,但我從此記住:算量時必須對照“結構說明”和“節點詳圖”,一個構件都不能漏。
階段4:提升(1-3年)——考證+深耕“細分領域”
目標:考下二級造價師,在“土建、安裝、市政”中選一個方向深耕,成為“專精人才”。
具體任務:
工作滿2年(專科)或1年(本科)后,考“二級造價工程師”(難度低,性價比高,能直接提升工資);
選一個細分領域(比如“安裝造價”,涉及水電暖,比土建簡單,競爭小),深入學該領域的規范和工藝(比如安裝的“消防噴淋”算量,要熟悉“噴頭間距”“管道坡度”);
積累3-5個完整項目經驗后,嘗試跳槽到“甲方”或“大型咨詢公司”,薪資能翻倍(甲方造價崗普遍比施工單位高30%-50%)。
學造價確實要“窮”幾年,但這幾年的每一分投入,都是在為自己鋪一條“越走越寬”的路。比起那些吃青春飯的行業,造價的經驗和證書永遠是你的底氣。只要按步驟踏踏實實地學,1年入門,3年精通,5年成為行業老手,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注:文中涉及的考試年限、定額規則等,不同地區可能有差異,具體以當地官方最新政策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74012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