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編程有什么用
摘要
“少兒編程到底有什么用?是不是智商稅?”這是最近5年我被家長問得最多的問題。作為教了8年少兒編程的老師,見過2000多個孩子從“對著電腦發呆”到“主動拆解問題”的變化,我可以肯定地說:少兒編程的核心價值,從來不是讓孩子提前學會寫代碼,而是幫他們掌握一種“未來社會必備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拆解問題、用步驟解決問題、用創新優化方案。 尤其在這個AI快速發展的時代,“會用工具”不如“會造工具”,“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創造”,而編程,就是培養這種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一、先別急著跟風,先搞懂:編程到底在學什么?
很多家長一聽到“編程”,就聯想到“敲代碼”“當程序員”,覺得離孩子太遙遠。其實少兒編程(尤其是小學階段)和成人編程完全是兩回事。
舉個例子:我帶過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第一次上課連鼠標都握不穩,學的卻是“用圖形化積木拼搭一個‘小貓追老鼠’的小游戲”。他需要思考:小貓怎么動?老鼠怎么躲?碰到墻壁怎么辦?這些問題背后,藏著編程最核心的思維——“條件判斷”“循環邏輯”“分步拆解”。
說白了,少兒編程教的不是“技術”,而是“怎么想問題”。就像我們教孩子數學不是為了讓他當數學家,而是讓他會算賬、會規劃;教語文不是為了讓他當作家,而是讓他會表達、會溝通。編程,就是讓孩子學會“用理性的方式解決感性的問題”。
二、對孩子來說,編程最實實在在的3個好處
1. 邏輯思維:從“一團亂麻”到“條理清晰”
我見過太多孩子寫作業時“想到哪寫到哪”,做數學題時“條件漏看一半”,背課文時“死記硬背記不住”——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是“邏輯鏈條不清晰”。
編程里有個基礎概念叫“流程圖”,就是把一件事拆成“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如果A情況怎么辦、如果B情況怎么辦”。比如讓孩子用編程做一個“自動分類書包”的小程序,他需要先想:書包里有哪些東西?課本、文具、零食要分開;課本里語文、數學、英語要分格子;如果裝不下怎么辦?要不要優先放明天要用的?
一個三年級的家長跟我說:“孩子學編程半年,現在整理書包都不用催了,自己會按‘課程表優先級’排課本,還說‘這就像編程里的if條件判斷,先判斷是不是明天要用的,是就放最上面’。” 你看,這種“拆解問題、梳理條理”的能力,其實早就跳出了電腦屏幕,用到了生活里。
2. 解決問題能力:從“遇到困難就哭”到“主動想辦法”
去年暑假,我帶了個編程夏令營,有個孩子叫樂樂,平時遇到數學難題就皺眉頭,說“太難了我不會”。有次我們讓孩子們用編程做一個“自動計算零花錢”的工具,需要算“每周零花錢+過年紅包-買玩具的錢=剩下多少錢”。
樂樂一開始卡殼了:“紅包有50的、100的,怎么加啊?” 我沒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問他:“如果你手里有一堆紅包,你會怎么數清楚總共有多少錢?” 他想了想說:“先把50的放一起,100的放一起,再算50的有幾張、100的有幾張。” 我說:“對呀,編程里也可以這么做——先‘分類’,再‘計算’,最后‘相加’。”
后來樂樂不僅做完了程序,還自己加了個功能:“如果剩下的錢夠買樂高,就提醒我‘可以買啦’,不夠就顯示‘還需存X天零花錢’。” 他媽媽后來跟我說:“現在他做數學題,不會直接說‘我不會’了,會拿張紙畫一畫,說‘我先拆成小問題試試’。”
這就是編程的魅力:它讓孩子明白“再難的問題,都能拆成一個個能解決的小步驟”,從“害怕困難”變成“想辦法打敗困難”。
3. 專注力:從“坐不住5分鐘”到“沉浸1小時”
現在的孩子被短視頻、游戲“碎片化刺激”慣了,很容易“做一件事3分鐘就走神”。但編程不一樣——它是一個“需要從頭到尾連貫思考”的過程,只要中間錯一個步驟,程序就會出問題。
我帶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剛開始上課20分鐘就坐不住,一會兒玩橡皮,一會兒看窗外。后來讓他做一個“給媽媽畫生日蛋糕”的編程任務,他需要自己選蛋糕顏色、插蠟燭、寫祝福語,還要讓蠟燭“點燃后會發光”。結果那天他硬是坐了1小時,中間因為“蠟燭沒發光”急得滿頭汗,自己一遍遍檢查代碼:“是不是忘記加‘點亮’的指令了?”“是不是順序錯了?”
最后程序成功運行時,他舉著平板跑過來:“老師你看!蠟燭亮了!” 那種專注后的成就感,比任何說教都管用。現在他寫作業,雖然偶爾還是會分心,但至少能堅持“先做完數學再玩”,因為他知道“像編程一樣,做完這一步,才能到下一步”。
三、家長最關心的3個問題,我直接說大實話
1. “孩子才小學,學編程會不會太早?”
我的答案是:6-12歲是培養邏輯思維的黃金期,這個階段學編程剛剛好,但別學“真代碼”,學“圖形化編程”就行。
就像孩子學數學先從數數、掰手指開始,而不是直接學方程式;學編程也一樣,小學階段用“積木式編程”(比如Scratch),拖拖拽拽就能拼出程序,重點是理解“如果…就…”“重復做…”這些邏輯,而不是背代碼語法。
我見過最小的學生是5歲半,剛開始連“上、下、左、右”都分不清,學了半年后,能自己用編程拼出“小兔子跳格子”的游戲,還會跟我解釋:“老師,我給兔子加了‘碰到邊緣就反彈’的代碼,這樣它就不會跑出屏幕啦!” 你看,孩子的接受能力,往往比我們想的強。
2. “不學編程,孩子以后會不會落后?”
我覺得家長不用焦慮“必須學”,但要明白“編程思維很重要”。現在的孩子長大后面臨的社會,AI、大數據、機器人會更普及,他們需要的不是“會用手機”,而是“知道手機怎么運作”;不是“會用APP”,而是“知道APP怎么被創造出來”。
編程思維,本質上就是“創造工具的思維”。比如同樣是用導航,有的孩子只會跟著走,有的孩子會想“為什么這條路最近?算法是怎么算的?”;同樣是玩游戲,有的孩子只會按按鈕,有的孩子會想“這個角色的動作是怎么設計的?能不能改一下讓它跳得更高?”
這種“不滿足于‘用’,而是想‘為什么這么用、能不能更好用’”的思維,才是未來最核心的競爭力。編程,只是培養這種思維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方式,但它確實是“最直觀、最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創造感’”的方式。
3. “學編程一定要當程序員嗎?”
當然不是!我教過的學生里,現在有學美術的,用編程做動態插畫;有學物理的,用編程模擬實驗數據;還有學語文的,用編程做了個“古詩接龍”的小程序。
編程就像“數字時代的普通話”——它是一種工具,一種語言,你不需要靠它吃飯,但會它,能讓你在自己的領域里“做得更好”。比如一個想當醫生的孩子,以后可能用編程分析病例數據;一個想當老師的孩子,可能用編程做互動課件。
所以別把編程當成“職業培訓”,它更像是“給孩子的未來多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世界除了‘接受’,還有‘創造’的可能”。
最后想說:編程不是“特效藥”,但它是“思維的磨刀石”
我見過學了半年編程,數學成績從60分提到80分的孩子,也見過學了一年,邏輯思維沒太大變化的孩子。這很正常——任何能力的培養都需要時間,也需要方法。
對家長來說,與其糾結“要不要學”,不如先想清楚“希望孩子通過編程獲得什么”:是更有條理?更能專注?還是更愿意主動解決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不妨讓孩子試試,從簡單的圖形化編程開始,看看他會不會對著屏幕里自己創造的“小貓”“游戲”“動畫”,眼睛里閃著光說:“原來我也能做出這么酷的東西!”
這種“我能行”的自信,這種“我能創造”的勇氣,或許比任何具體的技能,都更能讓孩子在未來走得遠、走得穩。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63779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