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跟幼兒溝通的技巧
咱們當爸媽的,是不是都有過這種崩潰時刻:喊孩子吃飯,喊了5遍他像沒聽見;玩具撒了一地讓收拾,他要么裝聾要么直接哭鬧;問他“為什么哭”,他只會喊“不要不要”,你急得滿頭汗,他哭得更兇……
其實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話”,3-6歲的娃,語言表達能力剛起步,情緒管理還沒發育好,腦子里想的和嘴上說的根本對不上號。你用成年人的邏輯“講道理”,他像聽天書;你忍不住吼兩句,他更慌了——溝通的“頻道”從一開始就沒對上。
今天就掏心窩子分享幾個親測有效的溝通技巧,都是我和身邊寶媽踩過無數坑總結出來的,簡單、好操作,看完就能用,幫你和娃少點雞飛狗跳,多點“母慈子孝”。
一、先學會“翻譯”孩子的信號——聽懂比說更重要
幼兒溝通的真相是:他們70%的“問題行為”,都是在“說”自己的需求。但他們不會說“媽媽我餓了”,只會搶別人的零食;不會說“我害怕陌生人”,只會躲在你身后哭鬧;不會說“我想讓你陪我玩”,只會故意把杯子打翻吸引注意。
怎么“翻譯”?記住3步:停看猜。
1. 先“停”下來,別著急評判
上次我帶女兒在游樂場,她突然搶了旁邊小男孩的積木,我第一反應是“這孩子怎么這么沒禮貌”,剛想批評,發現她手里攥著半塊餅干——原來她是想拿餅干換積木,只是不知道怎么開口。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孩子“搗亂”,第一反應是制止、說教,但其實應該先停下來,別急于給行為貼標簽(“你怎么這么調皮”“故意氣我是吧”),先觀察。
2. 觀察“行為+環境”,找線索
孩子的行為不會憑空出現,一定和當下的場景有關。比如:
吃飯時突然把碗推到地上:是不是菜太燙?還是他想自己用勺子,但你一直喂?
睡前非要抱著臟襪子睡:是不是今天換了新環境,缺乏安全感,想找熟悉的東西?
玩游戲時突然打同伴:是不是同伴搶了他的玩具?還是他想表達“一起玩”,但不知道怎么說?
我朋友家兒子有段時間總在超市哭鬧,后來發現,只要她推著購物車走得快,孩子就開始鬧——其實是孩子跟不上,害怕被丟下,只能用哭鬧“喊”媽媽慢一點。
3. 用“選擇題”幫他說出來
如果猜不準,別問“你怎么了”(他說不出來),直接給選項:“你現在不想吃飯,是因為菜太咸了,還是想先玩5分鐘再吃?”“你哭是因為積木倒了不開心,還是想讓媽媽陪你一起搭?”
選擇題能幫孩子聚焦需求,也讓他知道“原來我這種感覺叫‘不開心’”“原來我可以說‘我想再玩5分鐘’”。慢慢的,他就會學著用語言表達,而不是用哭鬧和行為。
二、把“命令”換成“選擇題”——孩子更愿意配合
你有沒有發現,越對孩子說“不要跑”,他跑得越快;越說“不許碰”,他偏要摸。不是孩子故意叛逆,而是幼兒的大腦對“否定詞”不敏感——你說“不要把牛奶灑了”,他聽到的只有“把牛奶灑了”。
想讓孩子配合,試試把“禁止句”換成“引導句”,把“命令”換成“選擇題”。
1. 把“不要做什么”,換成“要做什么”
錯誤:“別把玩具扔地上!”(孩子聽到“扔地上”)
正確:“玩具要放回籃子里哦,你看小熊已經回家了。”(明確告訴孩子“要做什么”)
錯誤:“吃飯不許玩勺子!”(孩子關注“玩勺子”)
正確:“勺子是用來舀飯的,你用它把米飯送到嘴巴里試試看?”(賦予行為意義,引導正確做法)
2.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權”,他會更主動
孩子到了3歲,開始有“自主意識”,總想說“我自己來”。如果你什么都替他決定,他就會用“反抗”證明自己的存在。
比如早上穿衣服:
錯誤:“快穿這件紅色的毛衣,今天冷!”(孩子可能不喜歡紅色,或者想自己選)
正確:“今天要穿厚衣服,你想穿紅色毛衣還是藍色外套?”(給兩個選項,既保證保暖,又讓他有選擇權)
再比如收拾玩具:
錯誤:“趕緊把玩具收拾好!”(孩子覺得是“任務”,容易抵觸)
正確:“你想先收積木,還是先收小汽車?收完我們可以讀一本繪本哦。”(用選擇降低抵觸,用“后果”增加動力)
我女兒以前最討厭刷牙,后來我問她“你想用小熊牙刷還是小兔牙刷?”“你想先刷上面的牙齒,還是下面的?”她每次都選得很認真,現在刷牙基本不用催——因為她覺得“刷牙是我自己決定的事”。
三、先“接住情緒”再“講道理”——哭鬧時這樣回應
孩子哭鬧時,你說“別哭了,有什么好哭的”“這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只會哭得更兇。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情緒——在他眼里,“玩具壞了”“冰淇淋掉了”就是天大的事,你的“沒關系”,在他聽來就是“你不懂我”。
正確的做法是:先“接住”他的情緒,再解決問題。
1. 用“描述事實+說出感受”,讓他知道“你懂他”
孩子情緒激動時,語言能力會退化,這時候你要當他的“情緒翻譯官”。比如:
玩具壞了哭:“媽媽看到你的奧特曼胳膊斷了,你一定很傷心,對不對?”
被同伴搶了積木哭:“他拿走了你的積木,你覺得很生氣,還想玩那個積木,是嗎?”
打針哭:“打針有點疼,你害怕了,對不對?媽媽抱著你。”
當你準確說出他的感受,他會覺得“媽媽懂我”,情緒會慢慢平復。我試過無數次,女兒哭到喘不過氣時,我抱著她說“媽媽知道你現在特別難過”,她會突然愣一下,然后哭聲變小,慢慢靠在我懷里——因為情緒被看見了。
2. 等情緒平復了,再簡單“講道理”
情緒和理智像蹺蹺板,情緒上來了,理智就下去了。所以別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
等他哭聲小了,能正常說話了,再用他能聽懂的語言簡單說兩句。比如玩具壞了:“奧特曼壞了確實很傷心,我們看看能不能修好,或者下次玩的時候小心一點,好不好?”(不用講大道理,聚焦具體問題)
記住:對幼兒來說,“被理解”比“懂道理”更重要。你越能接住他的情緒,他越愿意聽你說話。
四、用“游戲思維”代替“說教”——孩子天生吃這一套
3-6歲的孩子,腦子里沒有“抽象道理”,只有“具體畫面”。你說“要分享”,他聽不懂;但你和他玩“玩具輪流玩”的游戲,他就知道“原來分享是你玩一下,我玩一下”。
把你想教的道理,變成游戲、故事或角色扮演,孩子會主動“學”進去。
1. 把規則變成“游戲指令”
比如教孩子“輕輕關門”:
說教:“關門要輕一點,不然會吵到別人。”(抽象,孩子沒概念)
游戲:“我們來玩‘給門說晚安’吧,關門的時候要輕輕的,就像給門蓋被子一樣,不能吵醒它哦!”(具象,有趣,孩子愿意配合)
再比如教“飯前洗手”:
說教:“不洗手會生病,有細菌。”(細菌看不見,孩子沒感覺)
游戲:“小手手剛才在地上摸了,肯定藏了好多小蟲子,我們去水池邊給小手‘洗個澡’,把小蟲子沖跑好不好?”(把抽象的“細菌”變成“小蟲子”,孩子能理解)
2. 用繪本、動畫片當“溝通工具”
孩子喜歡模仿,繪本和動畫片里的角色,就是他最好的“榜樣”。
比如孩子不肯分享,你不用批評他,晚上讀繪本時選《小兔子分蘿卜》,讀完問他:“小兔子把蘿卜分給小伙伴,大家一起吃,是不是很開心?明天你要不要帶你的小火車去幼兒園,和小明一起玩呀?”
我女兒以前不愛收拾玩具,后來看了《小豬佩奇》里“收拾玩具”的一集,佩奇說“玩具玩完要回家”,她就記住了,每次玩完都會說:“媽媽,小熊要回家了,積木也要回家了。”——比我說一百句都有用。
五、避開3個“溝通雷區”——這些話比打罵更傷孩子
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好好溝通,而是不小心踩了“雷區”,話說出去,不僅沒用,還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和表達欲。這3句話,再生氣也別說:
1.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句話會讓孩子覺得“我的存在是有條件的,媽媽愛我,是因為我‘聽話’”。時間長了,他會不敢表達真實想法,生怕被“拋棄”。
有次我女兒故意把牛奶灑了,我氣得說“你再這樣媽媽不理你了”,她瞬間不哭了,眼睛紅紅的看著我,那眼神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充滿了恐懼。從那以后,我再沒說過類似的話,再生氣也會告訴她:“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但媽媽永遠愛你。”
2. “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怎么這么笨”
孩子的自我評價,完全來自父母的語言。你說他“笨”“不聽話”“調皮”,他會真的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其實幼兒做事“笨手笨腳”很正常,他不是故意的,只是能力還沒達到。比如穿衣服穿反了,你可以說:“寶寶自己嘗試穿衣服,真棒!我們看看領子是不是在前面呀?”——先肯定努力,再教方法,他才會愿意繼續嘗試。
3. “別哭了,媽媽給你買糖/買玩具”
用物質“哄”孩子停止哭鬧,短期有效,長期會讓他覺得“哭鬧能換來好處”,以后遇到問題就用哭鬧解決。
正確的做法是:先接納情緒(“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等他平靜后,再一起想辦法,而不是用物質逃避問題。
最后想說:
和幼兒溝通,就像學一門新語言,急不得,需要耐心和練習。你不用追求“一次就成功”,哪怕今天有一句話孩子聽懂了、配合了,就是進步。
記住,孩子不需要“完美的溝通技巧”,他需要的是“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當你蹲下來,用他的視角看世界,用他的語言說話,你會發現:那個“不聽話”的小不點,其實一直在努力和你“好好說話”呢。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61632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