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編程有怎樣的新政策
最近家長群里總有人問:“聽說少兒編程政策又變了?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說實話,這兩年教育政策調整快,尤其是和孩子升學、能力培養相關的領域,家長們難免焦慮。今天就結合最新的政策動向,給大家掰扯清楚:少兒編程的新政策到底在往哪個方向走?對咱們普通家庭來說,又該怎么應對?
一、政策為什么突然“盯上”少兒編程?不是跟風,是時代剛需
可能有家長覺得,“編程不就是敲代碼嗎?孩子學這個有啥用?”其實政策推動少兒編程,背后藏著國家對未來人才的布局。
2021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里就明確提到:“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這兩年AI技術爆發,從ChatGPT到自動駕駛,數字化能力成了未來職場的“基礎門檻”。而編程,本質上是“和計算機對話的語言”,學編程不是為了讓孩子當程序員,而是培養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未來不管孩子學什么專業、做什么工作,都用得上。
舉個例子,浙江從2017年就把編程納入高考選考科目,這幾年中考科學卷里也頻繁出現編程題(比如2023年浙江中考有道題,讓學生用Scratch模擬物理實驗)。為什么?因為現在的孩子,未來面對的社會問題會更復雜,需要用“拆解問題、分步解決”的編程思維去應對。政策推編程,其實是在幫孩子提前適應未來的社會需求。
二、2024-2025年少兒編程新政策:這3個變化家長必須知道
1. 國家層面:從“興趣課”變成“必修課”的一部分
2022年新課標實施后,“信息技術”正式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而編程就是其中的核心內容。具體怎么安排?
小學階段:3-6年級要學“數據與編碼”,比如用Scratch這類圖形化編程工具,設計簡單的動畫、小游戲(教育部官網有課程標準,家長可以去查);
初中階段:要接觸Python等文本編程,學習算法基礎,甚至嘗試用編程解決數學、物理問題(比如用代碼計算幾何圖形面積);
高中階段:可選修人工智能、大數據相關內容,為大學專業學習打基礎。
簡單說,以后孩子在學校里就能學到編程基礎知識,不用完全依賴校外機構。但學校教的是“基礎款”,如果孩子感興趣想深入,還需要額外拓展。
2. 地方政策:多地將編程納入升學考核,不是“加分項”而是“必備項”
這兩年地方政策動作更明顯,尤其是教育發達地區,已經把編程和升學直接掛鉤:
浙江:2023年起,中考科學科目加入編程應用題,占分10-15分;高中生學考選考中,信息技術科目包含編程內容,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北京:海淀區從2024年開始,在中小學課后服務中普及“人工智能與編程”課程,要求每所初中至少有1名編程專職教師;
山東:2025年起,將編程能力納入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評價結果作為高中錄取參考(比如參加省級編程競賽獲獎,可能在“創新實踐”項加分);
深圳:2024年推出“編程教育普及計劃”,給全市中小學配備編程教學設備,甚至把Scratch編程納入小學期末考試的“實踐操作題”。
這些政策不是“一刀切”,但趨勢很明顯:未來孩子升學,懂點編程可能會更有優勢。不過家長別慌,政策強調“普及”而非“選拔”,比如小學階段的編程題都很簡單,主要考邏輯思維,不是讓孩子寫復雜代碼。
3. 機構監管:“野蠻生長”時代結束,選機構要看這3個資質
前幾年少兒編程機構火的時候,不少家長踩過坑:交了幾萬塊學費,機構跑路了;或者課程內容太水,孩子學了半年還在玩游戲。2024年新政策里,對校外編程機構的監管明顯收緊,家長選機構時一定要注意:
資質:必須有“營利性民辦學校許可證”,且經營范圍包含“編程教育”(以前很多機構用“科技培訓”“興趣班”的名義招生,現在不行了);
課程:不能超綱教學(比如給小學生講大學Python語法),教材要經過教育部門備案(可以要求機構出示備案證明);
師資:教師必須有“信息技術教師資格證”或相關專業學歷(比如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不能是“速成培訓上崗”的老師。
我身邊有個家長,去年給孩子報了個編程班,后來發現機構沒有辦學許可證,找教育局投訴后才退了費?,F在選機構,一定要“查資質、看課程、問師資”,別被“包競賽獲獎”“升學保過”的噱頭忽悠。
三、政策之下,家長最該避免的3個誤區
政策推編程,不代表每個孩子都要學,更不代表要“從小卷到大”。這幾個誤區家長一定要避開:
誤區1:“別人學我也學”,完全不看孩子興趣
編程本質是“工具”,興趣才是“動力”。我見過有家長強迫一年級孩子學Python,孩子對著代碼哭,最后不僅沒學會,還對數學、邏輯產生了抵觸心理。其實小學低齡段可以先通過“編程游戲”(比如用Scratch做動畫、用樂高機器人拼搭)培養興趣,等孩子到3-4年級,邏輯思維發展起來了,再系統學習也不遲。
誤區2:“學編程就是為了競賽獲獎、升學加分”
政策確實鼓勵編程競賽(比如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但競賽是“少數人的游戲”。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學編程的核心是培養“拆解問題、分步解決”的思維——比如做數學題時,能像寫代碼一樣“先理解題意(需求分析),再找公式(設計算法),最后計算(執行代碼)”。這種思維對學習任何科目都有幫助,比單純的“加分”更有長遠價值。
誤區3:“學校教了就夠了,不用額外學”
學校編程課是“基礎保障”,但想讓孩子真正提升能力,還需要結合實踐。比如學校教了Scratch基礎,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用Scratch做一個“家庭旅行計劃”動畫(設計路線、計算預算),或者用Python幫老師統計班級成績——把編程和生活結合起來,孩子才會覺得“有用、有趣”。
四、給普通家長的3條實操建議
結合新政策,家長到底該怎么幫孩子規劃編程學習?分享3個簡單可操作的方法:
1. 先“體驗”再“報班”,用免費資源試錯
如果不確定孩子是否感興趣,可以先從免費資源入手:
教育部推薦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官網免費),有編程啟蒙課;
Scratch官網(中文界面),孩子可以自己拖拽模塊做小游戲;
圖書館借編程啟蒙書(比如《孩子學編程》《Scratch 3.0創意編程》),家長陪孩子一起讀。
體驗1-2個月,如果孩子主動問“接下來怎么學”,再考慮報班;如果孩子覺得枯燥,也不用勉強。
2. 選機構時,重點看“課程能不能落地生活”
好的編程課,不是教孩子“背代碼”,而是教“用編程解決問題”。比如:
小學階段:能不能用Scratch模擬垃圾分類、設計家庭作息表;
初中階段:能不能用Python爬取天氣數據,分析本地氣溫變化;
高中階段:能不能用AI工具做簡單的圖像識別(比如識別不同種類的樹葉)。
這些“落地場景”比單純的“競賽刷題”更能培養孩子的能力。
3. 別只盯著“學編程”,更要關注“編程思維”的遷移
編程思維的核心是“邏輯、拆解、優化”,這些能力可以用在生活中:
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拆解任務:課本、文具、水杯分類放);
規劃周末出行路線(優化方案:選距離近、不堵車的路線);
解決數學錯題(邏輯分析:哪一步錯了?為什么錯?怎么改?)。
哪怕孩子以后不學編程,這些思維習慣也會讓他受益終身。
政策的變化,本質是在告訴我們:未來的教育,更看重“能力培養”而非“知識灌輸”。少兒編程從“小眾興趣”變成“普及教育”,不是要制造新的焦慮,而是給孩子提供一種適應未來的“思維工具”。
作為家長,不用盲目跟風,也不用過度焦慮,結合孩子的興趣和政策方向,理性規劃就好。畢竟,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擁抱變化的勇氣”——這才是無論政策怎么變,都不會過時的核心競爭力。
以上政策內容基于教育部官網、各地教育部門公開信息整理,具體實施細則以各地教育部門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59771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