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的基本素質是什么
如果你問“講師的基本素質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能讓人真正學到東西的能力。但這背后藏著一整套組合拳——不是光“懂知識”就行,也不是靠“口才好”就能撐場。真正的講師,得像個“知識翻譯官”+“情緒調度師”+“成長陪練員”,把專業(yè)變成聽得懂的話,把課堂變成愿意學的場,把知識變成能用起來的力。今天我們就拆開揉碎了說,到底哪些素質能讓一個講師“站得住講臺,走進學員心里”。
一、專業(yè)力:別做“自己懂卻講不懂”的“知識啞巴”
先說個扎心的真相:很多人當不好講師,不是因為專業(yè)不夠,而是“轉化能力”太差。你可能遇到過這種講師:PPT上全是行業(yè)黑話,開口就是“底層邏輯”“閉環(huán)思維”,講完問“大家懂了嗎”,臺下一片沉默——他自己確實懂,但他不知道“學員現(xiàn)在在哪兒”,更不會“搭梯子”讓學員爬上來。
專業(yè)力的核心,從來不是“我有多懂”,而是“我能讓你懂多少”。怎么才算有轉化能力?至少要做到兩點:
1. 能把“復雜”拆成“簡單”,用“人話”講透
我認識一位講法律的老講師,他從不直接念法條。比如講“合同里的定金和訂金區(qū)別”,他會說:“定金就像‘戀愛保證金’,你反悔了錢不退,對方反悔了要賠雙份;訂金就是‘約會誠意金’,不管誰反悔,錢都能拿回來。”一句話,連沒學過法律的人都能記住。
反觀有些講師,總覺得“講簡單了顯得我不專業(yè)”,非要把簡單概念包裝成“學術名詞”。其實真正的專業(yè),是讓外行人也能摸到門道——就像廚師做菜,不是把食材堆成山,而是把生的煮成熟的,讓食客吃得明白、吃得舒服。
2. 能結合“學員場景”,讓知識“落地”
前陣子聽一個時間管理課,講師上來就講“四象限法則”“番茄工作法”,講得頭頭是道,但臺下寶媽們全程沒表情——因為她們的時間根本不是“整塊的”,而是被孩子的哭鬧、家務的瑣碎切成了碎片。后來換了個講師,直接拿“寶媽的一天”舉例:“早上7點孩子醒了,先花10分鐘列‘必須做’清單(比如喂奶、做輔食),再把‘可做可不做’的(比如刷手機)放在孩子午睡的1小時里……” 臺下瞬間就有了共鳴:“對啊,這才是我們的真實情況!”
所以,專業(yè)力不是“秀肌肉”,而是“看需求”。你得知道學員是誰、他們?yōu)槭裁磥砺犝n、學了要解決什么問題——不然你講的知識再牛,也像給沙漠里的人送雨傘,沒用。
二、共情力:比“會講”更重要的是“知道你想聽什么”
我見過不少“口才好但沒人聽”的講師:語速快、段子多,全程自己嗨,可學員越聽越走神。為什么?因為他只顧著“輸出”,忘了“接收”——不知道學員現(xiàn)在是什么情緒,需要什么反饋。
共情力,簡單說就是“站在學員的角度想問題”。這不是天生的,而是能練出來的,關鍵看三個細節(jié):
1. 會“察言觀色”,從表情里讀需求
有次參加一個Excel技巧課,講師講“數(shù)據(jù)透視表”,講了20分鐘,發(fā)現(xiàn)后排有個女生一直在揉太陽穴,眉頭皺著。講師沒繼續(xù)往下講,而是走過去問:“是不是前面的步驟哪里卡住了?我再演示一遍,你跟著做,有問題隨時喊停。” 后來才知道,那個女生是純電腦小白,連“選中數(shù)據(jù)區(qū)域”都沒搞明白。
真正的講師,眼睛里得有“人”。學員低頭玩手機,可能是內容太枯燥;有人頻繁看表,可能是節(jié)奏太慢;有人皺眉咬筆,可能是某個知識點沒跟上。這些細節(jié)比“學員舉手提問”更真實——你得主動去“接信號”,而不是等信號砸到臉上。
2. 會“說人話”,用“共鳴感”拉近距離
新手講師常犯的錯,是把自己當“老師”,說話端著架子:“同學們請注意,這個知識點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記住。” 但你試試換個說法:“我第一次學這個的時候,也卡了三天,后來發(fā)現(xiàn)關鍵在這一步……” 瞬間就不一樣了——學員會覺得“他和我一樣,不是高高在上的”。
我聽過一個銷售講師的課,開場沒講技巧,先講自己剛做銷售時的糗事:“第一次見客戶,緊張得把‘我們產(chǎn)品好’說成‘我們產(chǎn)品貴’,客戶當場笑噴了。” 臺下哄堂大笑,陌生感一下子就沒了。后來他講“如何化解緊張”,所有人都聽得特別認真——因為大家相信“他真的經(jīng)歷過,說的是實在話”。
3. 會“留余地”,給學員“試錯的安全感”
有些講師特別怕學員提問,覺得“被問住了沒面子”,所以講課全程“堵問題”:“這個不用糾結,記住結論就行”“別想太多,按我說的做”。但學習本來就是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學員有疑問太正常了。
優(yōu)秀的講師會說:“這個問題很好,說明你真的在思考。我先說說我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想法,我們課后可以繼續(xù)聊。” 甚至會主動“暴露”自己的不足:“關于這個新政策,我也是上周剛研究,可能有沒考慮到的地方,大家發(fā)現(xiàn)了隨時指出來。” 這種“不裝”的態(tài)度,反而會讓學員更愿意敞開心扉——畢竟,誰也不想在一個“只能聽不能問”的課堂上浪費時間。
三、控場力:不是“壓得住場”,而是“帶得動節(jié)奏”
提到控場,很多人覺得是“鎮(zhèn)住學員”,比如聲音大、氣場強。但其實,真正的控場力是“讓課堂有節(jié)奏,讓學員跟著走”——就像開車,該快的時候加速(講重點),該慢的時候剎車(講難點),遇到坑洼還得繞一下(處理突發(fā)情況)。
1. 會“設計節(jié)奏”,讓學員“不犯困”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不管多有趣的課,連續(xù)聽超過40分鐘,注意力一定會下降?這是生理規(guī)律,跟講師口才沒關系。所以聰明的講師會“拆分課堂”:每20分鐘一個小模塊,模塊之間加個互動(比如提問、小組討論),或者講個小故事“提神”。
我參加過一個育兒課,講師講“孩子哭鬧怎么辦”,先講理論(5分鐘),然后讓大家分組討論“自己遇到過的最頭疼的哭鬧場景”(10分鐘),再挑幾個場景現(xiàn)場分析(15分鐘),最后總結方法(10分鐘)。全程沒人走神,因為“腦子和嘴都沒閑著”。
2. 會“處理突發(fā)”,把“意外”變成“亮點”
課堂上的突發(fā)情況太多了:有人睡覺、有人吵架、有人提刁鉆問題……處理不好,整個課堂就垮了;處理得好,反而能體現(xiàn)講師的功力。
我見過一個講師,講課時后排突然有個學員大聲說:“你講的這些都是理論,根本不實用!” 全場瞬間安靜。講師沒生氣,反而笑著說:“這位同學肯定是有過‘學了用不上’的經(jīng)歷,特別能理解。正好,我們接下來要講‘怎么把理論變成具體動作’,你要是覺得還不實用,咱們課后單獨聊,我請你喝咖啡,你給我講講你的真實案例,好不好?” 那個學員愣了一下,后來全程聽得很認真,還主動分享了自己的經(jīng)驗。
控場不是“贏過學員”,而是“接住學員”——不管對方是什么情緒,你都能把話題拉回課堂,同時照顧到他的感受。
3. 會“收尾”,讓學員“帶著收獲走”
很多講師前面講得精彩,結尾卻草草收場:“今天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學員聽完一臉懵:“我到底學了啥?回去咋用?”
好的結尾,一定要“幫學員總結”和“給行動指引”。比如:“今天我們講了三個核心方法:第一,遇到孩子哭鬧先‘蹲下來共情’;第二,用‘選擇題’代替‘命令’;第三,事后和孩子‘復盤情緒’。回去可以先從‘蹲下來共情’開始試,明天遇到孩子哭鬧,試試說‘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因為玩具被搶走了,對嗎?’ 明天我們上課,大家可以分享一下效果。” 這樣學員才知道“學了有用,回去能做”。
四、成長力:講師不是“知識的終點”,而是“知識的橋梁”
最后想說一個被忽略的素質:講師自己得是個“學習者”。現(xiàn)在信息更新太快了,你今天講的案例,明年可能就過時了;你用的方法,下個月可能就有了新工具。如果講師自己不成長,講的內容就會變成“老掉牙的雞湯”,學員自然不愛聽。
我認識一個做新媒體的講師,三年前講“公眾號運營”,現(xiàn)在講“短視頻爆款邏輯”,明年計劃學“AI內容創(chuàng)作”。他說:“我不是在‘教別人’,而是在‘和學員一起學’。我把自己學到的、試過的、踩過坑的東西整理出來,再告訴他們——這樣的內容才鮮活,才有用。”
反觀有些講師,一套PPT用五年,案例還是十年前的,學員提問“現(xiàn)在行業(yè)新趨勢是什么”,他支支吾吾答不上來。這樣的講師,就算專業(yè)再牛、口才再好,也早晚會被淘汰——因為學員來聽課,不是為了聽“過去的故事”,而是為了“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抓住未來的機會”。
說到底,講師的基本素質,繞不開“人”和“知識”兩個核心:對知識,要有“轉化力”,讓它從“你的”變成“學員的”;對學員,要有“共情力”,讓他從“被動聽”變成“主動學”;對課堂,要有“控場力”,讓節(jié)奏跟著需求走;對自己,要有“成長力”,讓內容永遠新鮮。
其實不用追求“完美講師”,但至少要做到:學員聽完你的課,會說“這課沒白聽,我知道回去該怎么做了”——這就夠了。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55476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