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打好語文基礎(chǔ)
想打好語文基礎(chǔ),別總想著“走捷徑”。其實就像蓋房子,字詞是磚,句子是梁,閱讀是地基,寫作是封頂——缺了哪塊都不行。我見過太多同學(xué)刷了一堆題,成績還是上不去,后來才發(fā)現(xiàn),根本是基礎(chǔ)的“磚”沒砌牢。今天就把我和身邊人親測有效的“打基礎(chǔ)”方法分享出來,從字詞到寫作,一步步來,你會發(fā)現(xiàn)語文其實沒那么難。
一、先別急著刷題!語文基礎(chǔ)差,90%是字詞沒過關(guān)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考試時遇到一個眼熟的成語,死活想不起意思;寫作文時“的、得、地”亂用,被老師圈出來標(biāo)紅;甚至默寫古詩文,明明背熟了,卻總寫錯一兩個字?這不是“馬虎”,是字詞基礎(chǔ)沒打牢。
說實話,我高中時就栽過這個跟頭。高一第一次月考,語文選擇題錯了一半,其中8道是字詞題——“熨帖”寫成“熨貼”,“寒暄”寫成“寒喧”,“再接再厲”寫成“再接再勵”。老師拿著卷子問我:“這些詞課本里都有,你背了嗎?”我當(dāng)時特委屈:“背了啊,就是記不住。”后來才明白,死記硬背字詞就是“白費勁”,得用“場景記憶法”。
具體怎么做?分三步:
1. 準(zhǔn)備一個“字詞錯題本”,但別只抄詞
很多人錯題本就抄個“錯誤詞+正確詞”,比如“安祥(詳)”,這樣下次還是忘。正確的做法是:抄詞+抄語境+標(biāo)易錯點。比如我記“安詳”時,是這么寫的:
“課文《老王》里有句話:‘他面色死灰,兩只眼上都結(jié)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但老王還是那么安詳。’
易錯點:‘詳’是‘詳細、從容’,和‘吉祥’的‘祥’(帶‘礻’,和祭祀有關(guān))不一樣,‘安詳’是說人神態(tài)從容,所以用‘詳’。”
把詞放進句子里,再搞清楚為什么錯,比孤立記10遍都管用。
2. 每天花10分鐘“讀字詞”,別默讀
我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字詞記錯,是因為“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對不上。比如“齲齒”的“齲”(qǔ),我總以為讀“qū”,后來每天早讀時特意大聲讀三遍:“齲(qǔ)齒——蛀牙,齲(qǔ)齒——蛀牙”,讀了一周就再也沒錯過。
你可以把易錯字詞整理成“音頻清單”,吃飯、走路時聽一聽,讓耳朵幫大腦記。
3. 生活里“主動用”,別等考試才想
比如學(xué)了“錙銖必較”,下次和同學(xué)分零食時就可以說:“你別這么錙銖必較嘛,多分我一塊薯片怎么了?”學(xué)了“蒞臨”,看到老師來教室就可以心里默念:“張老師蒞臨指導(dǎo)了!” 別覺得“矯情”,語言就是用出來的,用多了自然就成了你的“肌肉記憶”。
二、句子寫不通順?試試“拆句子”這個笨辦法
“我今天和同學(xué)去公園玩了很開心。”“通過這次考試,讓我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如果你寫過這樣的句子,別慌,這不是“文采差”,是句子的“零件”沒拼對。
語文老師總說“句子要通順”,可“通順”到底是什么?其實就是“誰(主語)做了什么(謂語),怎么做的(狀語),結(jié)果怎么樣(補語)”。搞不懂這些沒關(guān)系,用“拆句子”的方法,小學(xué)生都能學(xué)會。
1. 先找“句子的主干”,像剝洋蔥一樣
比如“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媽媽興高采烈地去超市買了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第一步:把“沒用的詞”去掉——“在...早晨”“陽光明媚的”“興高采烈地”“去超市”“新鮮的”,剩下的主干是“我和媽媽買了蔬菜和水果”。
第二步:看主干對不對——“我和媽媽”(主語)“買了”(謂語)“蔬菜和水果”(賓語),沒問題,句子就不會“缺胳膊少腿”。
如果句子是“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學(xué)會了合作”,拆主干:“讓我學(xué)會了合作”,主語沒了(“通過這次活動”是狀語,不是主語),所以錯了,改成“這次活動讓我學(xué)會了合作”或“通過這次活動,我學(xué)會了合作”。
2. 仿寫課文里的“好句子”,從“抄結(jié)構(gòu)”開始
別覺得仿寫是“抄襲”,語文大師都是從仿寫開始的。比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這個結(jié)構(gòu)多好用啊!“不必說A,B,C;也不必說D,E,F(xiàn)。單是G,就有H。” 你可以仿寫自己的生活:
“不必說清晨校門口熱騰騰的豆?jié){,課間同學(xué)分享的辣條,放學(xué)路上賣糖畫的老爺爺;也不必說數(shù)學(xué)課上老師寫滿黑板的公式,語文課上大家齊讀課文的聲音,體育課上男生們追著籃球跑的身影。單是放學(xué)后和好朋友一起走回家的那段路,就藏著我一整天的快樂。”
仿寫多了,你會發(fā)現(xiàn)“怎么寫句子”根本不用刻意學(xué),手自然就會了。
三、讀文章像“看天書”?3步帶你抓住核心
“這篇文章講了啥?”“作者想表達什么?”——很多人讀完一篇文章,腦子里空空的,做題時只能瞎蒙。其實閱讀就像“破案”,文章里藏著“線索”,抓住了線索,答案自然就出來了。
1. 第一遍“通讀”:別糾結(jié)細節(jié),先抓“誰干了啥”
讀記敘文(故事類),就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讀說明文(介紹事物),就找“說明對象+有什么特點”;讀議論文(講道理),就找“作者的觀點是什么+用了哪些例子證明”。
比如讀朱自清的《背影》,第一遍讀完,你至少要知道:“朱自清在車站送父親,父親為他買橘子,他看到父親的背影很感動。” 別一開始就摳“為什么用‘蹣跚’這個詞”,先把故事捋順了再說。
2. 第二遍“圈畫”:重點盯“段落首尾+轉(zhuǎn)折詞”
文章的“中心句”80%在段落開頭或結(jié)尾,比如“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還有“但是、然而、不過、其實”這些轉(zhuǎn)折詞,后面往往是作者真正想說的話。
我以前讀《孔乙己》,第一遍覺得是講“一個好笑的窮書生”,第二遍圈出“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才明白作者是在說“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單純講笑話。
3. 第三遍“提問”:逼自己“多問一個為什么”
讀完后,試著問自己:“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情節(jié)?”“這個詞換成別的行不行?” 比如讀《散步》里“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以問:“為什么寫母親和兒子的不同選擇?” 聯(lián)系后文“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就知道是在講“傳承”和“責(zé)任”。
剛開始可能覺得“提問”很難,但堅持一個月,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讀文章”越來越“通透”。
四、寫作沒素材?從“記流水賬”開始也不丟人
“我沒經(jīng)歷過什么大事,寫作文沒東西可寫。”——這是我聽過最多的抱怨。其實好作文不是非要寫“驚天動地的事”,生活里的“小事”寫好了,比假大空的“套話”強100倍。
1. 準(zhǔn)備一個“生活素材本”,每天記3件“帶細節(jié)”的小事
別記“今天很開心”,要記“今天放學(xué)時,同桌把她的傘往我這邊斜了斜,自己半邊肩膀都濕了,我問她冷不冷,她說‘沒事,我火力壯’,說完還沖我笑了笑,牙齒上沾了點巧克力漬”。
細節(jié)是什么?是“傘往我這邊斜”“半邊肩膀濕了”“牙齒上的巧克力漬”。這些細節(jié)記多了,寫作文時就不會“沒話說”。我高中同桌就是這么做的,她的作文里全是“校門口賣煎餅的阿姨總多給我半勺醬”“爺爺修自行車時總哼跑調(diào)的老歌”,反而比那些寫“奧運會”“航天夢”的作文得分高。
2. 從“仿寫片段”到“寫完整篇”,別一開始就求“完美”
基礎(chǔ)差的同學(xué),可以先從“仿寫一句話”開始。比如學(xué)了《春》里“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你可以寫“盼望著,盼望著,下課鈴響了,食堂的香味近了”。
慢慢過渡到“仿寫段落”,比如學(xué)了《秋天的懷念》里母親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你可以寫“奶奶摸著我的頭說:‘咱祖孫倆在一塊兒,好好吃飯,好好長大’”。
等你能輕松寫出100字的片段了,再嘗試寫完整的作文,就像學(xué)走路,先站穩(wěn),再邁步,最后才能跑。
打好語文基礎(chǔ),就像慢慢熬一鍋湯,急不得。每天花20分鐘積累字詞,15分鐘拆解句子,30分鐘讀篇短文,再寫5分鐘日記,堅持半年,你會明顯感覺到變化。別害怕開始,現(xiàn)在就是最好的時間。
尊重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53873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