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強大內心
摘要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不是讓他們變成“打不倒的超人”,而是教會他們:遇到挫折時能自己站起來,被否定時能相信自己,情緒激動時能慢慢平靜。這需要家長放下“保護欲”,用對方法陪孩子“練心”——不是替他擋雨,而是教他撐傘;不是告訴他“別怕”,而是讓他知道“就算怕,也能試試”。
一、先別急著“護犢子”,讓孩子嘗嘗“可控的疼”
上周在小區游樂場,碰到個媽媽差點跟人吵起來。原因是她5歲的兒子玩滑梯時被別的小朋友碰了一下,摔在地上沒哭,媽媽卻沖過去抱起孩子:“你怎么這么沒用!被人推了都不知道躲!”孩子本來沒事,被媽媽一吼,“哇”地哭了。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孩子“玻璃心”,不是因為摔得疼,而是家長總在“預判疼痛”。孩子搭積木倒了,立刻說“媽媽幫你搭”;考試考砸了,趕緊說“沒事沒事,下次努力”——這些看似安慰的話,其實在告訴孩子:“你搞不定,我來替你。”
真正的抗挫折能力,是“摔出來的”。 心理學里有個“挫折耐受窗”:孩子能承受的挫折范圍,就像一扇窗,每次在“安全范圍內”摔一次,這扇窗就會變大一點。比如孩子學系鞋帶,系了5次都系成死結,急得掉眼淚。這時候別急著上手,蹲下來問他:“你看,剛才第三步是不是繞錯了?要不要再試一次,媽媽陪著你。”
關鍵是“可控”:別讓孩子直接面對“碾壓級”的挫折(比如剛學走路就讓他跑馬拉松),而是“跳一跳夠得著”的難度。我鄰居家女兒學騎自行車,爸爸沒像別人那樣扶著后座,而是讓她先在小區平地上推 bike 走,熟悉平衡后,再輕輕扶一下,趁她不注意松手。孩子摔了兩次,但第三次自己騎出去時,眼里的光比任何獎狀都亮。
二、少講“大道理”,先幫孩子“接住情緒”
“哭什么哭!這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你怎么這么膽小?別人都敢,就你不敢!”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總以為“講道理”能讓孩子變堅強,卻忘了:內心強大的第一步,是能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否定它。 就像你難過時,朋友說“別難過了”會讓你更委屈,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卻能讓你慢慢平靜。
教你一個“情緒命名法”,3步幫孩子接住感受:
1. 描述行為:“你把畫紙揉了,還跺了腳。”(先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
2. 說出感受:“看起來你現在很生氣,對嗎?”(幫他給情緒貼標簽)
3. 引導表達:“是因為紅色蠟筆斷了,畫不出太陽了嗎?”(讓他知道“情緒有原因,不可恥”)
我兒子6歲時,有次在幼兒園被小朋友說“畫得丑”,回家躲在房間哭。我沒說“別理他們,你畫得很好”,而是坐在他旁邊說:“媽媽看到你眼睛紅紅的,是不是因為小朋友說的話,讓你覺得委屈了?”他點點頭,我又問:“那你覺得自己畫的恐龍,哪里畫得好呀?”他抽噎著說:“我畫了恐龍的尖牙齒,還有火焰。”——你看,當情緒被接住,孩子自己就會找到“相信自己”的理由。
三、給孩子“選擇權”,哪怕只是“今天穿哪雙襪子”
前幾天刷到個視頻:一個8歲的孩子,媽媽問他“周末想去公園還是圖書館”,他說“不知道,你定吧”;問他“晚飯想吃米飯還是面條”,他說“隨便”。評論區有人說“這孩子真乖”,但我卻有點心疼——一個總說“隨便”的孩子,內心很難強大,因為他沒機會體驗“我的決定很重要”。
內心強大的核心是“自主感”:知道“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這種感覺不是天生的,是從一次次“做選擇”中練出來的。哪怕是小事:
2歲時,讓他選“穿小熊襪子還是汽車襪子”;
5歲時,讓他決定“先做作業還是先玩10分鐘”;
10歲時,讓他參與“周末家庭活動去哪里”的討論。
我同事的女兒上小學,有次班級要選班干部,孩子想競選但不敢。同事沒說“你去試試,媽媽支持你”,而是問她:“你覺得競選需要準備什么?如果選上了,你想做哪些事?如果沒選上,會難過嗎?”孩子自己列了清單:準備演講稿、幫同學整理課桌、沒選上就當“小助手”。最后雖然沒選上,但她主動跟老師說“我可以幫忙收作業”——你看,當孩子覺得“選擇是自己做的”,就會更有勇氣承擔結果。
四、家長“弱一點”,孩子才能“強起來”
有個媽媽跟我吐槽:“我家孩子什么都依賴我,連削鉛筆都要我幫忙。”我問她:“你試過讓他自己削嗎?”她說:“試過啊,他削得歪歪扭扭,還差點劃到手,我就不讓他弄了。”
這就是問題:家長太“強”,孩子就沒機會“練強”。 你以為“我幫他做好”是愛,其實是剝奪了他“證明自己能行”的機會。
不如偶爾“示弱”:
你可以說:“媽媽今天有點累,你能幫我把碗筷擺好嗎?”(讓他覺得“我能照顧媽媽”)
你可以故意“犯錯”:“哎呀,這個數學題媽媽算錯了,你能幫我看看哪里錯了嗎?”(讓他知道“大人也會犯錯,錯了不可怕”)
我見過最“會示弱”的爸爸,是我同學的老公。他女兒學游泳怕水,他沒說“別怕,爸爸保護你”,而是說:“爸爸其實也有點怕,你能不能拉著爸爸的手,我們一起試試?”結果孩子真的拉著他,一步步走進泳池。后來孩子跟我說:“我覺得爸爸需要我保護,所以我不能怕。”——原來,孩子的強大,有時是被“需要”逼出來的。
五、把“否定句”換成“成長句”,語言是有魔力的
“你怎么這么馬虎!”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我說過多少遍了,你就是不聽!”
這些話像小刀子,會一點點割掉孩子的自信。語言是有魔力的,你說他“馬虎”,他就會覺得“我就是個馬虎的人”;你說他“在進步”,他就會想“我還能做得更好”。
試試把“否定句”換成“成長句”:
不說“你怎么又把玩具扔一地”,說“玩具玩完放回箱子里,下次想玩就能馬上找到啦”;
不說“你畫畫怎么這么亂”,說“你用了好多顏色,能不能告訴媽媽這是什么故事呀”;
不說“你怎么這么膽小”,說“你現在不敢舉手沒關系,等你想好了,下次再試也可以”。
我兒子以前寫作業很慢,我總說“你能不能快點”,他反而更磨蹭。后來我換了說法:“你昨天寫生字用了20分鐘,今天用了18分鐘,比昨天快了2分鐘呢!”他眼睛一亮,第二天主動說:“媽媽,我今天要試試15分鐘寫完!”——你看,孩子不是“不強大”,是需要被“看見進步”的眼睛點亮。
最后想說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就像種一棵樹:你不能替它長高,但你可以給它陽光(接納)、澆水(鼓勵)、修剪多余的枝葉(放手)。它可能會被風吹彎,被雨打濕,但只要根扎得深,總有一天能長成參天大樹。
別著急,孩子的“強大”,不是一天練出來的。你今天多給他一次自己嘗試的機會,多接住他一次眼淚,多換一句鼓勵的話,就是在他心里埋下一顆“不怕輸”的種子。總有一天,這顆種子會發芽——到那時,他會告訴你:“媽媽,就算下雨,我也能自己撐傘啦。”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50321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