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數學教學節
——數學老師必看:從"應付展示"到"真實成長"的實戰指南
作為數學老師,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困惑:教學節來了,明明想好好展示課堂特色,結果卻陷入"表演式教學"的怪圈?準備了兩周的公開課,學生配合得像提線木偶,課后卻發現常規課還是老樣子。其實,教學節不是"教學秀",而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這篇文章結合12年一線教學經驗,從選題、設計、實施到反思,給你一套拿來就能用的操作方案,讓教學節真正為日常教學賦能。
一、走出認知誤區:教學節不是"一次性表演"
痛點直擊:"為了教學節,我把一個月的進度都放慢了,值得嗎?"
去年在杭州參加教研活動時,一位年輕老師的吐槽讓全場沉默。很多學校把教學節辦成了"面子工程",教師為了評獎熬夜改課件,學生為了配合反復排練,這種"劇場效應"不僅加重負擔,更偏離了教學節的初衷——通過課堂展示促進教學改進。
正確認知:教學節的核心價值在于"真實可復制"。
北京某重點小學的做法值得借鑒:他們要求教師展示的課例必須是日常教學的"升級版",而非"特供版"。比如王老師的《圖形的旋轉》公開課,就是在常規課基礎上增加了學生自制學具的環節,課后這個做法直接納入了常規教學。
二、三步選題法:找到既出彩又實用的課例
1. 緊扣"三近原則"選內容
貼近重點難點:優先選擇學生易錯的核心知識點(如小數除法、函數圖像)
貼近學生生活:用真實場景設計問題(購物折扣計算、校園植樹問題)
貼近自身優勢:擅長游戲化教學就選低年級計算課,擅長邏輯推理就選幾何證明
案例參考:李老師是班主任,發現學生總為班級經費記賬吵架,于是在教學節展示《百分數的應用》,讓學生分組制定班級活動預算,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讓抽象概念變得可觸摸。
2. 用"逆向設計"鎖定目標
先想清楚:這節課要讓學生帶走什么能力?而非"我要教什么知識點"。
比如教《圓的周長》,常規思路是講公式做習題;逆向設計則是:
終極目標:能解釋為什么車輪是圓的
過程目標:通過測量不同圓形物體,發現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評價證據:學生能否用自制工具測量樹干周長并計算直徑
3. 預留"創新切口"
在常規教學中找一個小突破點:
作業設計創新:用"數學日記"代替傳統練習冊
技術融合創新:用手機AR功能觀察立體圖形截面
評價方式創新: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解解題思路
三、課堂設計黃金結構:讓亮點自然生長
1. 開場3分鐘:用"認知沖突"抓住注意力
錯誤示范:"今天我們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請翻開課本第56頁。"
正確示范:
(出示兩塊大小不同的蛋糕圖片)
"小明說:我這塊蛋糕切了1/2,比小紅的1/3大。小紅卻說不公平,你覺得誰說得對?不用計算,用桌上的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
2. 核心環節:設置"腳手架式"任務鏈
將知識點拆解為3個層次的任務:
基礎任務(全員掌握):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
提升任務(分層選擇):改編題目讓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挑戰任務(拓展延伸):用小數加法解決超市購物"湊整"問題
3. 生成性資源捕捉:不怕"意外"
去年張老師在教學節講《可能性》,設計了摸球游戲,結果連續5次摸到紅球,與預設的"可能性相等"結論不符。她沒有回避,而是引導學生討論:"是不是我們的實驗次數不夠?課后大家繼續摸100次,記錄數據明天分享。"這個"教學事故"反而成了最生動的概率課。
四、課后反思四象限:讓教學節成果落地
成功經驗(繼續保持) | 待改進點(具體措施) |
---|---|
小組合作時用"角色卡"(記錄員、發言人)提升效率 | 分層作業設計不夠精細,下次準備ABC三類題單 |
用"錯誤案例展臺"讓學生互評糾錯 | 課堂小結太倉促,可增加"30秒回顧"環節 |
關鍵動作:教學節后一周內,在平行班復現改進后的課例,對比兩次教學效果。某校數學組的跟蹤數據顯示:經過教學節打磨的課例,學生知識點掌握率平均提升23%。
五、給新教師的特別提醒
不必追求"完美課堂",真實的課堂本就有遺憾。去年入職的小林老師,教學節展示時投影儀突然壞了,她干脆帶著學生到操場,用粉筆畫坐標系講解位置與方向,反而成了當年最受歡迎的課例。教學節的終極意義,是讓我們在準備過程中重新審視教學本質。
(注:文中涉及的具體教學節活動形式,不同地區可能存在差異,學校層面的實施方案請以各地教育部門最終公布為準。)
作為數學老師,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節就是我們給自己"捕魚"的機會。與其糾結評委給多少分,不如專注于:這節課能不能讓學生更愛數學?能不能讓自己下次教學更從容?當我們把教學節當成專業成長的"腳手架",每一次展示都會成為向更好教育的靠近。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45787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