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場景:數學課上拋出一個問題,教室里瞬間鴉雀無聲,學生們要么低頭摳橡皮,要么眼神躲閃假裝看書;好不容易有學生舉手,回答卻總是“對”“錯”“不知道”,完全達不到啟發思考的效果?其實,數學課堂的提問不是簡單的“你問我答”,而是一門需要設計的“思維引導術”。好的提問能讓學生從“被動聽課”變成“主動動腦”,甚至能讓原本覺得數學枯燥的學生,突然找到“解題的爽感”。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結合一線數學老師的真實經驗,聊聊數學課堂提問到底該怎么設計,才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一、先搞懂:數學課堂提問,到底在“問”什么?
很多老師覺得“提問就是檢查學生有沒有聽懂”,但數學學科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僅考“結果”,更考“過程”。比如問“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背出“180度”很容易,但這背后的邏輯推理(怎么通過剪拼、證明得出結論)才是數學思維的核心。所以,數學課堂的提問,本質是“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他們是怎么想的?卡在哪里了?有沒有更簡潔的思路?
舉個反面例子:講完“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后,老師問“這個公式記住了嗎?”學生齊聲答“記住了”,但下次做題時,還是有人用錯符號、記錯系數。為什么?因為提問只停留在“記憶層面”,沒觸及“理解層面”。如果換成“我們推導求根公式時,第一步為什么要把二次項系數化為1?如果不化,會怎么樣?”——這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真正思考公式的來龍去脈。
二、3個“反常識”提問原則:讓學生從“不敢說”到“搶著說”
1. 不追求“標準答案”,而是“過程暴露”
數學老師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急于得到“正確答案”。比如學生算錯了,立刻打斷:“不對,再想想!”其實,錯誤的思路里往往藏著學生的“思維卡點”。
正確做法:把“錯答案”當成“提問素材”。
比如學生解應用題時,把“總路程”當成“速度和”來算,別急著否定,而是問:“你當時為什么覺得這里要用加法?能說說你的想法嗎?”學生可能會說:“題目里說‘兩人同時出發’,我以為‘同時’就要加起來。”——這時你就會發現,他不是不會算,而是沒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和×時間=總路程”的邏輯。順著他的思路追問,比直接給答案更有效。
2. 把“封閉問題”拆成“階梯式追問”
“這個函數的定義域是什么?”“這道題選B對嗎?”——這類封閉問題,學生要么答“是”“不是”,要么直接報答案,完全沒有思考空間。數學提問要像“搭梯子”,讓學生一步一步往上爬。
舉個例子:講“一次函數圖像”時,直接問“y=2x+3的圖像經過哪些象限?”太抽象。可以拆成:
第一步:“當x=0時,y等于多少?這個點在坐標系的哪里?”(具體計算,定位點)
第二步:“當y=0時,x等于多少?這個點又在哪里?”(繼續定位,建立圖像感)
第三步:“把這兩個點連起來,這條直線從左到右是上升還是下降?為什么?”(引導觀察趨勢,關聯k值的意義)
第四步:“現在能說說它經過哪些象限了嗎?如果把k換成-2,圖像會怎么變?”(遷移應用,深化理解)
這樣的追問,學生即使一開始不會,跟著步驟也能慢慢推出來,而且每一步都在調動思維。
3. 用“生活化場景”當“提問鉤子”
數學的抽象性,是學生覺得“難”的主要原因。如果提問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切入,他們會更容易“代入”。
比如講“概率”時,別一上來就問“拋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可以說:“咱們班40個人,明天要選1個人當值日班長,你覺得自己被選中的可能性大不大?為什么?如果老師說‘今天穿紅色衣服的同學優先’,這時可能性會變嗎?”——用“選值日班長”這種日常小事當引子,學生自然會主動思考“可能性”和“條件”的關系。
三、不同課型的提問模板: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各有側重
1. 新授課:用“問題鏈”幫學生“啃懂”概念
新授課的核心是“理解概念”,提問要圍繞“概念的形成過程”展開,避免學生死記硬背。
模板舉例(以“平行線的性質”為例):
導入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是‘由角的關系推直線平行’。如果反過來,‘兩直線平行’,同位角會有什么關系呢?(引導逆向思考)
探究提問:“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組平行線,再畫一條截線,量一量同位角的度數,你發現了什么?如果截線的角度變了,這個關系還成立嗎?(動手操作+驗證)
深化提問:“如果同位角相等,那內錯角、同旁內角呢?能不能用我們剛發現的‘平行線性質’推導出來?(關聯舊知,形成邏輯鏈)
2. 習題課:用“變式提問”打破“思維定式”
習題課最怕“學生只會做原題,換個數字就懵”。提問要通過“變式”,讓學生看到“題目背后的不變規律”。
模板舉例(以“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為例):
原題:“小明買了3支鋼筆和2本筆記本,共花了20元,鋼筆每支4元,筆記本每本多少元?”
基礎提問:“這道題的等量關系是什么?設哪個量為未知數?(鞏固基本方法)
變式提問1:“如果把‘共花了20元’改成‘鋼筆比筆記本多花8元’,等量關系會怎么變?(改變條件,訓練抓關鍵信息)
變式提問2:“如果題目只說‘買了一些鋼筆和筆記本,鋼筆每支4元,筆記本每本2元,一共花了20元’,有多少種購買方案?(開放問題,培養分類討論能力)
3. 復習課:用“大問題”串起“知識網絡”
復習課不是“重復講一遍”,而是讓學生把零散的知識“串成線、織成網”。提問要指向“知識間的聯系”。
模板舉例(以“方程復習”為例):
梳理提問:“我們學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它們的‘元’和‘次’分別指什么?解這些方程時,最關鍵的步驟各是什么?(橫向對比,找區別)
關聯提問:“解分式方程時為什么要驗根?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嗎?這和它們的定義有什么關系?(縱向深挖,找聯系)
應用提問:“生活中哪些問題適合用方程解決?如果問題里有兩個未知量,什么時候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什么時候用一元一次方程?(回歸應用,建立知識體系)
四、避坑指南:這些提問“雷區”,90%的老師都踩過
1. 別讓“優秀生”承包所有提問
很多老師習慣喊“舉手的學生”,結果課堂成了“少數優秀生的表演”,大部分學生被“邊緣化”。
解決辦法:用“隨機提問+分組討論”結合。比如按學號隨機抽人,或者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3分鐘,每組派一個“代表”回答(可以指定“平時發言少的同學”當代表),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思考和表達的機會。
2. 提問后別急著“救場”
學生回答不出時,老師最容易說“算了,我來講”。其實,“沉默的30秒”比“立刻給答案”更有價值——這30秒里,學生可能正在調動知識、嘗試推導。
正確做法:給“思考緩沖期”。可以說:“這個問題確實有點難,給大家30秒,同桌可以小聲交流一下,等會兒我請同學分享思路。”或者提示:“想想我們昨天學的XX知識點,和這個問題有關系嗎?”
3. 避免“連環追問”壓垮學生
一個問題沒答完,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學生容易緊張到大腦空白。比如問:“這個函數的對稱軸是什么?頂點坐標呢?開口方向呢?”——連續追問會讓學生只顧著“回憶答案”,沒時間“思考為什么”。
正確做法:“一個問題+完整回應+針對性反饋”。等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先肯定合理的部分(比如“你找對稱軸的方法是對的”),再指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不過頂點坐標的y值算錯了,再檢查一下代入過程”),最后再進入下一個問題。
其實,數學課堂的提問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個核心原則:讓學生覺得“我能思考,我能表達,我能進步”。當學生在你的提問中感受到“被理解”(我的錯誤思路也有價值)、“被引導”(不會做也有人搭梯子)、“被需要”(我的想法能被大家聽到),他們自然會從“怕數學”變成“愛數學”。
最后想說,好的提問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課堂實踐中磨出來的。下次上課前,不妨花5分鐘想想:這個知識點,學生最容易卡在哪里?用什么問題能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相信堅持下去,你的課堂一定會越來越“活”。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40239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