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后進生的數學學習成績
摘要:
提高后進生的數學成績,關鍵不在于“補課刷題”,而在于找到他們“學不進去”的核心障礙——可能是基礎斷層、方法錯誤,或是心理畏難。本文結合10年一線教學經驗,從知識重建、方法優化、心理突破三個維度,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方案,幫孩子從“怕數學”到“懂數學”,最終實現成績與信心的雙重提升。
一、為什么孩子數學總是“跟不上”?三大核心癥結
接觸過太多數學成績落后的學生,發現他們并非“智商不夠”,而是陷入了三個惡性循環:
1. 基礎斷層:像蓋房子少了承重墻
數學知識是“鏈條式”的,比如小學沒吃透分數計算,初中分式方程就會卡住;初中函數沒搞懂,高中導數直接聽不懂。我班上曾有個學生,高一數學考30分,后來發現他連初一的一元一次方程都不會解——不是沒學過,而是當時沒掌握,后面只能硬著頭皮“假裝聽懂”。
2. 方法陷阱:用“假努力”掩蓋“真問題”
很多后進生的學習模式是:上課抄筆記下課趕作業考試前熬夜刷題。但他們從不總結“為什么錯”,比如一道幾何題錯了,只改答案卻不分析輔助線思路,下次遇到類似題還是不會。這就像醫生只給病人吃止痛藥,卻不查病因。
3. 心理障礙:從“學不會”到“不想學”的放棄鏈
當孩子連續幾次考試不及格,老師的批評、家長的焦慮會讓他們產生“我天生不是學數學的料”的想法。有個女生曾告訴我:“看到數學題就頭暈,哪怕是簡單題,也覺得自己肯定做不對。”這種“習得性無助”,比知識漏洞更可怕。
二、策略一:重建知識體系——從“聽不懂”到“能跟上”
核心原則:找到“最近發展區”,小步快跑補基礎
1. 用“知識地圖”定位薄弱點(附實操工具)
拿一張A4紙,讓孩子默寫某章節的知識框架。比如“一元二次方程”,要寫出:定義解法(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根的判別式應用場景。
重點提示: 如果某個環節寫不出來,或寫得混亂,就是薄弱點。比如孩子寫不出“因式分解法”,就從初二的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補起,而不是盲目刷初三的綜合題。
2. 用“腳手架”教學法補基礎(舉例說明)
比如教“分式方程”,后進生常犯的錯是忘記檢驗增根。可以拆成3步:
先練“如何把分式方程化為整式方程”(基礎計算);
再練“解整式方程”(復習一元一次方程);
最后教“檢驗增根”(強調分母不為0)。
每步只練5道題,全對了再進入下一步。我曾用這個方法幫一個學生2周內攻克分式方程,正確率從30%提到80%。
3. 每天10分鐘“計算脫敏訓練”
計算是數學的“地基”,但很多孩子討厭純計算題。可以換成“游戲化練習”:
小學:撲克牌算24點(練加減乘除);
初中:“錯題重算”(把當天作業里的計算錯題,用不同顏色筆再算2遍);
高中:“限時挑戰”(5分鐘內完成10道三角函數化簡,獎勵休息5分鐘)。
三、策略二:優化學習流程——從“盲目學”到“高效學”
核心原則:把“被動接受”變成“主動輸出”
1. 課前預習:帶著“問題清單”聽課
后進生上課容易走神,是因為不知道“聽什么”。讓孩子預習時寫下3個問題,比如學“二次函數圖像”時:
拋物線開口方向和a的符號有什么關系?
頂點坐標公式是怎么推導的?
例題3為什么要先配方?
帶著問題聽課,專注力至少提升50%。
2. 課堂筆記:只記“老師反復強調的易錯點”
別讓孩子抄板書!數學筆記的核心是“記思路”和“記陷阱”。比如老師說“分式方程一定要檢驗”,就在筆記本上畫個,旁邊寫“上次作業錯了2道,因為沒檢驗”。
3. 作業三步法:從“完成任務”到“查漏補缺”
限時獨立做(比如30分鐘內完成5道題,不翻書);
用紅筆自己批改(對著答案找錯,標出錯因:計算錯?公式記錯?思路錯?);
第二天找老師“講題”(只講錯題,說清楚“當時怎么想的”“現在怎么改的”)。
我班上有個男生,堅持這個方法2個月,錯題率下降了60%。
4. 錯題本:不是“抄題本”,而是“反思本”
錯題本格式參考:
題目:只抄關鍵條件(不用全抄,節省時間);
錯誤過程:原封不動寫下自己的錯誤解法;
正確思路:用不同顏色筆寫老師的講解;
反思:比如“下次遇到分式方程,第一步先寫‘檢驗’”。
每周花20分鐘重做錯題,比做新題效率高3倍。
四、策略三:重塑數學信心——從“怕數學”到“愛數學”
核心原則:讓孩子在“小成功”中積累成就感
1. 從“會做的題”開始,每天定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如果孩子現在只能考40分,別逼他做壓軸題。每天讓他做5道基礎題(比如選擇題前5題),全對就獎勵一顆星,集滿10顆星換一次小禮物(比如看電影、買文具)。重點是讓他體驗“我能行”。
2. 用“具體進步”替代“籠統表揚”
別說“你今天真棒”,而是“這道一元二次方程,你上周還不會配方,今天獨立做對了,進步很大!” 具體的肯定能讓孩子明確“自己哪里做得好”。
3. 家長“閉嘴”法則:少問分數,多聊“過程”
很多家長一見面就問“今天數學考了多少分?” 換成:“今天數學課上,你覺得哪個知識點最有意思?”“有沒有遇到一道題,剛開始不會,后來想明白了?” 降低孩子對“分數”的焦慮,聚焦“解決問題的快樂”。
4. 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啟蒙
帶孩子買菜時算總價(小數計算),裝修時算面積(幾何應用),甚至打游戲時聊“概率”(比如抽卡SSR的概率是多少)。讓孩子發現:數學不是課本上的符號,而是有用的工具。
最后想說:
后進生的數學逆襲,從來不是“突然開竅”,而是“方法+耐心”的結果。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要做的不是逼孩子“愛上數學”,而是幫他們“不怕數學”——當孩子發現“只要按方法做,就能學會”,信心自然會回來,成績提升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注:本文方法基于10年一線教學經驗總結,具體效果因個體差異可能不同,家長需結合孩子實際情況調整。)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fangfa/388943.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