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發布廣告新規,加強校外培訓監管
最近不少家長可能都刷到了教育部門的新消息——校外培訓廣告又出“硬招”了。從“9.9元體驗課”到“清北名師一對一”,這些曾經鋪天蓋地的培訓廣告,接下來可能真的要變天了。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聊,這次新規到底管了啥?對咱們普通家長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又該怎么避開那些換湯不換藥的“坑”?
一、這三類廣告,以后可能真的看不到了
打開手機,不管是朋友圈、短視頻還是App開屏,總能看到各種培訓廣告。但這次新規直接劃出了“紅線”,有三類廣告以后可能要徹底消失:
1. “保過”“提分”類承諾,再見了!
以前總看到“簽約提分90分,不過全額退款”“XX天沖刺名校”這類字眼,家長一看就心動。但新規明確要求,培訓廣告不能含有“保過”“必過”“升學率100%”等保證性承諾,也不能用“學霸”“狀元”等名義宣傳。
舉個例子:某機構曾宣傳“學員平均提分50+”,但實際上可能是挑選了成績本來就好的學生。以后這種模糊的數據、夸大的承諾,都不允許出現在廣告里了。
2. “焦慮營銷”套路,行不通了!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人都在補,你還在等什么?”這些話是不是特別熟悉?新規直接“叫?!绷诉@種制造焦慮的宣傳方式,禁止用“升學壓力”“競爭激烈”等話術刺激家長。
真實案例:去年某在線教育機構因為廣告中出現“再不報名就晚了”“落后同齡人XX%”等內容,被罰款200萬元。以后這種“販賣焦慮”的廣告,不僅會被罰款,還可能直接下架。
3. “免費”“低價”陷阱,管得更嚴了!
“9.9元上10節課”“免費試聽,不滿意不收費”——這些看似誘人的低價廣告,背后往往藏著“誘導續費”“捆綁消費”的坑。新規要求,廣告必須明確標注收費項目、價格和退費規則,不能用“免費”“低價”等字眼誤導消費者。
家長提醒:如果看到“0元學”“1元體驗”的廣告,一定要先問清楚:后續課程怎么收費?退費需要什么條件?有沒有隱藏條款?
二、不止廣告!這些監管“組合拳”家長要知道
這次新規不只是“管廣告”,更是對整個校外培訓行業的“全面收緊”。除了廣告內容,還有三個方面和家長息息相關:
1. “朋友圈廣告”“短視頻營銷”也被盯上了
以前機構喜歡找家長當“分銷員”,在朋友圈轉發廣告拿提成,或者在短視頻平臺用“情景劇”“案例分享”的名義打廣告。新規明確,校外培訓廣告不得在中小學、幼兒園內開展,也不能利用教育類App、家長群、朋友圈等渠道定向推送。
劃重點:如果老師在家長群里發培訓廣告,或者有機構讓你轉發廣告“集贊免費學”,這些都可能涉嫌違規,家長可以保留證據向教育部門舉報。
2. 收費不能超過3個月,“卷錢跑路”風險降低
很多家長擔心“交了一年的錢,機構突然倒閉”。新規再次強調,學科類培訓收費不得超過3個月或60課時,非學科類培訓不得超過3個月或5000元。
家長支招:報名時一定要看機構有沒有《辦學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繳費后保存好合同和票據。如果機構要求一次性交一年的錢,哪怕折扣再大也別信!
3. “名師”“名?!鳖^銜,必須“驗明正身”
“清北畢業名師”“重點中學退休教師”——這些頭銜以后不能隨便用了。新規要求,廣告中提到的教師資質、榮譽等,必須提供真實證明材料,而且學科類教師必須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證。
避坑技巧:可以要求機構出示老師的教師資格證編號,在“中國教師資格網”上查詢真偽。如果對方支支吾吾,或者用“名師是內部榮譽”等理由搪塞,果斷換一家!
三、新規來了,家長到底該怎么給孩子選機構?
面對新規,不少家長可能會問:“以后廣告少了,是不是更難選機構了?”其實恰恰相反,新規幫我們“過濾”了很多虛假信息,選機構反而更簡單了。記住這三個“不”:
1. 不盲目相信“口碑”,要看“資質”
有些機構靠“家長推薦”“學員分享”積累口碑,但口碑可能是“刷”出來的。選機構第一步,先查資質:
登錄當地教育局官網,查詢機構是否有《辦學許可證》;
學科類培訓要看是否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備案;
非學科類培訓(如藝術、體育)要看是否有相應的行業資質。
2. 不被“效果”綁架,要看“適合”
每個孩子的學習節奏不一樣,別因為廣告里“別人的孩子都在進步”就焦慮。選課時可以:
先試聽1-2節課,觀察孩子是否能跟上老師的節奏;
問清楚課程大綱和教學目標,比如“這學期重點提升哪些知識點”;
拒絕“超前學習”,比如小學階段學初中內容,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
3. 不貪圖“便宜”,要看“售后”
低價課往往是“引流手段”,后續可能會有各種附加費用。報名前一定要問清楚:
退費政策:比如“上了5節課不想學了,能退多少錢?”“退費需要多久到賬?”
合同細節:是否有“概不退款”“違約金”等霸王條款;
投訴渠道:如果和機構發生糾紛,除了協商,還可以撥打12345市民熱線或12315消費者投訴熱線。
四、寫在最后:監管不是“一刀切”,而是讓教育回歸理性
其實這次新規的出臺,不是要“打壓”校外培訓,而是要讓行業“回歸正軌”。以前那種靠廣告“忽悠”家長、靠焦慮“收割”市場的模式,早就該管管了。對家長來說,少了虛假廣告的干擾,我們可以更冷靜地判斷: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補課?需要補什么?怎么補才有效?
當然,新規的落地還需要時間,可能短期內還會有機構“鉆空子”——比如把“保過班”改名叫“精品沖刺班”,把“提分”換成“能力提升”。但只要我們擦亮眼睛,不輕信、不盲從,就能避開大多數陷阱。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發現違規培訓廣告,可以通過“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進行舉報。咱們一起監督,讓孩子的學習環境更干凈、更透明。
(注:本文政策解讀基于公開信息整理,具體細則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edunews/72705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