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孩子厭學的家庭因素有哪些
最近后臺總收到家長留言:“孩子上五年級,以前成績中等,這學期突然說啥都不想上學,一提學習就摔門,問他為啥,就說‘煩’‘不想學’,我和他爸快愁死了,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其實,孩子厭學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更不是“孩子懶”“不努力”這么簡單。很多時候,家庭環境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悄悄把孩子推向了“討厭學習”的邊緣。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那些藏在日常里、卻可能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家庭因素,希望能給當爸媽的你提個醒。
一、“以愛為名”的過高期望:把孩子逼到“學不動”
“我都是為你好啊!”這句話,估計80%的家長都對孩子說過。但你有沒有想過,當“為你好”變成“必須做到”,孩子感受到的可能不是愛,而是壓得喘不過氣的壓力?
案例:朋友家的孩子小航,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媽媽就給他定下目標:“必須考進班級前五,不然周末的興趣班就再加一個。”為了讓他“有動力”,媽媽每天掛在嘴邊的是:“你看隔壁小明,奧數都拿獎了”“你表姐初二就保送重點高中了,你可不能掉隊”。結果呢?小航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失眠,上課走神,到期末考試直接“擺爛”——試卷大片空白,回家跟媽媽說:“我學不動了,反正我怎么努力都不如別人。”
為什么會這樣? 孩子的大腦就像一根橡皮筋,適度的拉伸能激發潛力,但如果一直緊繃,只會失去彈性。當家長把“期望”變成“必須達到的標準”,孩子會覺得:“我學習不是因為我喜歡,而是為了滿足爸媽的要求。”一旦達不到,就會陷入“我不行”的自我否定,最后干脆放棄。
你可能沒注意的細節:總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哪怕是“無意”的)、用分數定義孩子的價值(“考這么差,你還有臉玩?”)、給孩子報遠超能力范圍的補習班(“別人都學,你不學就落后了”),這些行為都在悄悄告訴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成績才重要。”
二、情感支持的缺失:孩子在學習里找不到“為什么學”
“孩子學習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嗎?我給他吃好穿好,他還需要啥?”這是很多家長的想法。但你知道嗎?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情感聯結”——他們需要知道“我為什么要學習”“我的努力有人看見”“我遇到困難時有人幫我”。
案例:同事的女兒朵朵,上初中后數學成績下滑,有次考試不及格,回家小心翼翼地跟爸爸說:“爸爸,我數學好像有點跟不上,老師講的函數我聽不懂。”結果爸爸頭都沒抬,一邊刷手機一邊說:“聽不懂就多做題啊,上課干嘛去了?我小時候沒人管都能學好,你現在條件這么好還學不會?”朵朵沒再說話,默默回了房間。后來她開始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直到老師家訪才發現,朵朵的課本上寫滿了“我好笨”“沒人在乎我”。
為什么會這樣? 學習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件有挑戰的事——新知識難理解、考試壓力大、同學間的競爭……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你應該怎樣”的道理,而是“我理解你”的共情和“我們一起想辦法”的支持。如果家長只會指責、說教,孩子會覺得:“學習是我一個人的事,沒人會幫我,那我干嘛還要費勁學?”
你可能沒注意的細節:孩子跟你說學習上的煩惱時,你是不是總打斷他說“這有什么難的”?孩子考砸了,你第一反應是不是“又粗心了?早告訴你要檢查”而不是“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長期缺乏情感支持的孩子,會把學習當成“孤立無援的戰場”,自然想逃離。
三、家庭關系的“火藥味”:孩子哪有心思管課本
“我們吵架從不避諱孩子,他還小,懂啥?”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可能低估了孩子的敏感。家庭是孩子的“情緒安全區”,如果這個“安全區”里充滿爭吵、冷戰,孩子的注意力會全被“家庭會不會散”“爸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占據,根本沒心思放在學習上。
案例:之前接觸過一個厭學的初中生小林,他爸媽因為工作壓力大,經常在家吵架,有時甚至會動手。小林說:“他們一吵架,我就躲在房間里發抖,根本看不進書。我總在想,是不是我學習不好,他們才吵架的?如果我不上學了,他們會不會就不吵了?”后來小林開始裝病請假,寧愿待在醫院也不想回家,更別說上學了。
為什么會這樣?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關系就是他世界的“天”。當“天”快塌了,他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和焦慮。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期生活在沖突家庭的孩子,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會升高,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這些都是學習的“天敵”。更重要的是,孩子可能會把父母的矛盾歸咎于自己,覺得“只要我不學習,爸媽就不會因為我吵架了”,用“厭學”來試圖“拯救”家庭。
你可能沒注意的細節:夫妻吵架時會不會說“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跟你離婚了”?冷戰時是不是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別煩我,看見你就來氣”)?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覺得“家庭的問題是我造成的”,從而用逃避學習來“承擔責任”。
四、教育方式的“兩極分化”:要么管死,要么不管
教育孩子就像放風箏,線太緊會斷,線太松會飛。但有些家長要么“抓得太狠”,要么“放得太松”,這兩種極端都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掌控感,最后干脆“躺平”。
先說“管死”型:有的家長恨不得24小時監控孩子,“幾點起床、幾點寫作業、寫作業時不能喝水、周末必須上補習班”,孩子的時間被安排得密不透風。比如有個媽媽,為了讓孩子“專注學習”,把孩子房間的書桌對著墻,不讓他看見窗外;孩子寫作業時,她就坐在旁邊盯著,寫錯一個字就立刻批評。結果孩子上了高中,脫離媽媽的管控后,完全不知道怎么安排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后跟媽媽說:“我以前學習都是你逼的,現在你管不了我了,我不想學了。”
再說“不管”型: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對學習完全撒手不管——孩子作業寫沒寫不問,考試考多少分不管,甚至孩子熬夜打游戲也視而不見。但孩子的自控力是需要培養的,尤其是小學到初中階段,他們需要家長的引導和邊界感。比如有個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媽媽沉迷打麻將,孩子放學回家沒人管,作業全靠抄,后來迷上了手機游戲,覺得“學習沒意思,打游戲才開心”,干脆不去上學了。
為什么會這樣? 孩子需要“自主感”——知道“我可以決定自己的學習節奏”,也需要“規則感”——知道“學習是我的責任,不能隨便放棄”。管太死,孩子失去自主感,覺得“學習是給爸媽學的”;管太松,孩子失去規則感,覺得“學習可學可不學”。兩種情況,最后都會指向“厭學”。
五、父母的“反面教材”:你自己都不愛學習,憑什么逼孩子?
“你讓孩子看書,自己卻在旁邊刷短視頻;你讓孩子別玩手機,自己卻抱著手機不放。”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家長,很難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的行為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如果你自己都不愛學習、不自律,孩子憑什么相信“學習是重要的事”?
案例:有個媽媽總抱怨兒子“不愛看書,就知道玩”,但她自己下班后的狀態是:躺在沙發上刷劇、刷短視頻,聲音開得很大;周末要么逛街要么打麻將,從沒在孩子面前看過一本書。有次孩子問她:“媽媽,你為什么不看書啊?”她隨口說:“我都上班了,看什么書?你是學生,才要學習。”結果孩子說:“那我長大了也不用學習了,現在學它干嘛?”媽媽瞬間啞口無言。
為什么會這樣? 孩子天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如果你每天回家就刷手機、抱怨工作、說“學習沒用”,孩子會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沒用的事,只有小孩才需要做”。反之,如果你在家會看書、學新技能(哪怕是學做菜、學用新軟件),偶爾跟孩子分享“媽媽今天學了個新東西,還挺有意思的”,孩子會覺得“學習是一件正常、有趣的事,大人也需要做”。
六、學習環境的“隱形干擾”:家里根本不是學習的地方
“孩子在客廳寫作業,我們在旁邊看電視,他應該能專心吧?”“他房間里有電腦,查資料方便,應該沒事。”很多家長忽略了:學習需要“儀式感”,一個嘈雜、充滿誘惑的環境,會讓孩子很難進入學習狀態,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學習太費勁,不如不學”。
比如有的家庭,孩子寫作業的書桌在客廳,爸媽在旁邊聊天、看電視,聲音吵得孩子根本沒法集中;有的孩子房間里放著游戲機、平板電腦,寫作業時忍不住就想玩兩下,結果一道題做半小時,效率極低;還有的家長,孩子寫作業時一會兒送水果、一會兒問“渴不渴”,看似關心,實則打斷孩子的專注力。
這些“隱形干擾”會讓孩子覺得:“在家學習太麻煩了,根本靜不下心。”時間長了,他會找各種理由逃避學習——“我在學校寫完作業了”“今天作業少,明天再寫”,甚至干脆說“我不想學了,在家學不進去”。
其實,孩子厭學不是“病”,而是一個“信號”——它在告訴你:“我的內心需要被看見,我的壓力需要被理解,我的學習需要一點動力和支持。”作為家長,與其盯著孩子的分數焦慮,不如先看看自己的家庭環境:是不是給了孩子太多壓力?有沒有真正聽孩子說過心里話?家里的氛圍是不是讓他覺得“安全又溫暖”?
畢竟,讓孩子愛上學習的,從來不是“必須考多少分”的命令,而是“我知道你在努力”的看見,“遇到困難我們一起面對”的支持,和“學習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的信念。而這些,都藏在日常的家庭細節里。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edunews/37364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