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怎么分類
每次站在鏡子前梳頭,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用了網紅洗發水,頭發還是又油又塌;跟風燙了羊毛卷,結果像頂了一頭枯草;想染個顯白發色,卻不知道自己適合冷色還是暖色?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可能只是你沒搞懂——自己的頭發到底屬于哪一類。
頭發分類不是簡單的“直的”“卷的”,它藏著很多細節:發質是油是干?發量是多是少?頭皮敏不敏感?搞清楚這些分類,選洗護、做發型、染顏色才能“對癥下藥”。今天就從5個維度,手把手教你給頭發“貼標簽”,看完你就能精準拿捏自己的“頭”等大事。
一、先搞懂“發質”:你的頭發是“干渴型”還是“大油田”?
發質是頭發分類的“基礎款”,就像皮膚分油皮、干皮一樣,頭發也有自己的“脾氣”。判斷對了發質,買洗發水才能不花冤枉錢。
1. 油性發質:一天不洗就貼頭皮?
特征:頭皮容易出油,尤其是發根,早上洗完頭,下午就開始“塌”,發尾可能有點干(畢竟油脂主要在頭皮)。頭發看起來軟塌、沒蓬松感,甚至有點“油味”。
自測小技巧:洗完頭12小時后,用干凈的紙巾按一下頭皮,紙巾上明顯有油印,就是油性發質沒跑了。
護理重點:別天天洗頭!過度清潔會讓頭皮以為“缺油”,反而分泌更多油脂。選無硅油、含鋅或水楊酸的洗發水(幫助控油),護發素只抹發尾,避開頭皮。
2. 干性發質:梳頭發像在扯草?
特征:頭皮很少出油,頭發干巴巴的,發尾容易分叉、打結,梳頭發時“咔嚓”響,還會掉很多斷發。尤其秋冬季節,頭發像“枯草堆”,靜電特別嚴重。
自測小技巧:洗完頭24小時后,頭皮還是干爽的,發尾摸起來粗糙、沒光澤,就是干性發質。
護理重點:選含角鯊烷、精油(比如摩洛哥堅果油)的滋潤型洗發水,每周用1-2次發膜,抹完別急著沖,停留5分鐘讓頭發“喝飽水”。吹頭發時用低溫檔,離頭發20厘米遠,避免高溫損傷。
3. 中性發質:老天爺賞飯吃的“理想型”
特征:頭皮不油不干,頭發蓬松有光澤,發尾很少分叉,隨便用什么洗發水都“不踩雷”。這種發質大多是天生的,后天護理得當也能養出來。
護理重點:別作!別頻繁染燙,選溫和的氨基酸洗發水,偶爾用護發素就行,保持“中庸”就是最好的護理。
4. 混合性發質:頭皮油+發尾干的“矛盾體”
特征:頭皮油得快(尤其是頭頂),發尾卻干到分叉,典型的“上油下干”。比如早上洗頭,中午頭頂就塌了,發尾卻還是梳不通。
自測小技巧:洗完頭18小時后,頭頂頭皮油,發尾摸起來粗糙,就是混合性發質。
護理重點:“分區護理”!頭皮用控油洗發水,發尾用滋潤護發素或精油,洗頭時重點搓揉頭皮,發尾輕輕帶過。
5. 受損發質:染燙黨必看的“急救型”
特征:頭發摸起來像“草席”,沒彈性,一拉就斷,染過的顏色掉得特別快,還容易打結。大多是頻繁染燙、用高溫直發器導致的。
自測小技巧:取一根頭發,輕輕拉長,健康頭發能回彈,受損頭發拉完直接斷,或者回彈很慢。
護理重點:先停掉染燙!選含蛋白質(比如水解角蛋白)的修復型洗發水,發膜換成“密集修復款”,吹頭發前抹點隔熱精油,減少高溫傷害。
二、發量密碼:“細軟塌”和“粗硬多”的自救指南
發量多少、頭發粗細,直接決定你的發型“上限”。同樣是短發,細軟塌可能顯臉大,粗硬多可能像“爆炸頭”,所以先搞懂自己的發量類型很重要。
1. 細軟發質:頭發細到能透光?
特征:頭發直徑小(像絲線),摸起來軟塌塌的,發根支撐力差,扎馬尾細得像“小尾巴”,容易貼頭皮,顯得發量少。但好處是頭發柔順,做造型容易定型(就是維持時間短)。
自測小技巧:扯一根頭發,對著光看,能看到明顯的“透光感”,就是細軟發質。
發型建議:避開貼頭皮的直發!試試鎖骨發、羊毛卷,增加蓬松度;扎頭發別扎太緊,留一點碎發在臉頰兩側,顯臉小。
2. 粗硬發質:頭發硬得能“戳人”?
特征:頭發直徑粗(像棉線),摸起來硬邦邦的,發根直立,發量看起來特別多,燙卷發容易“炸毛”,梳直了像“鋼絲”。好處是頭發有支撐力,發型維持時間長。
自測小技巧:扯一根頭發,用手指捻一下,能明顯感覺到“硬度”,不容易被扯斷,就是粗硬發質。
發型建議:別燙太小的卷!試試大波浪、直發,減少蓬松感;剪短發時讓Tony打薄內層,避免“頭重腳輕”。
3. 發量多少:“禿頭星人”和“發量王者”的區別
發量少:扎馬尾時,皮筋繞3圈還松(正常發量繞2圈緊),頭皮能看到明顯的“縫隙”,尤其發際線和頭頂。
發量多:扎馬尾像“拖把”,吹頭發要吹半天,剪短發容易顯頭大。
小提醒:發量少別留太長!頭發越長,重量越往下拉,顯得更塌;發量多別留太短,容易“炸毛”顯頭大。
三、發型分類:從“長度”到“卷度”,找到你的本命發型
發型分類就像“穿搭風格”,選對了顯氣質,選錯了毀顏值。主要看兩個維度:長度和卷度。
1. 按長度分:短發、中長發、長發,哪種更適合你?
短發(下巴以上):適合臉小、脖子長的人,顯清爽、減齡,但要頻繁修剪(2-3周一次),不然容易“炸毛”。
中長發(下巴到肩膀):萬能長度!尤其“鎖骨發”,不挑臉型,圓臉顯小、方臉柔和,懶人必備(不用天天打理)。
長發(肩膀以下):適合發量適中、發質好的人,顯溫柔,但要注意護理,避免發尾分叉顯邋遢。
2. 按卷度分:直發、自然卷、燙染卷,怎么選?
直發:顯利落,但細軟塌容易貼頭皮,粗硬發容易“炸毛”,可以用直板夾夾出輕微弧度,增加蓬松感。
自然卷:天生的“羊毛卷”或“波浪卷”,別硬拉成直發!試試“自然卷護理”:用含精油的洗發水,吹頭發時順著卷度吹,反而有獨特的慵懶感。
燙染卷:冷燙(卷度持久,適合短發)、熱燙(卷度自然,適合長發),選卷度時參考臉型:圓臉選大卷(顯臉小),長臉選小卷(增加橫向寬度)。
四、發色分類:別再盲目跟風,膚色才是“顯色卡”
染頭發最忌諱“跟風染”,黃皮染淺亞麻顯黑,白皮染深棕顯老,其實發色要按“膚色冷暖”選。
1. 先判斷你的膚色:冷皮還是暖皮?
冷皮:手腕內側血管是藍色、紫色,穿白色衣服顯白,戴銀色首飾好看。
暖皮:手腕內側血管是綠色、橄欖色,穿黃色衣服顯氣色,戴金色首飾好看。
2. 冷皮適合的發色:高級感拉滿
冷棕色:不挑人,顯白又自然,職場、學生黨都能駕馭。
霧藍色:個性又不夸張,陽光下像“人魚姬”,但需要漂發(傷發質,慎選)。
灰紫色:冷艷感十足,適合皮膚白的冷皮,黃皮慎入(容易顯臟)。
3. 暖皮適合的發色:顯氣色不踩雷
茶棕色:帶點橘調的棕色,顯白又提氣色,黃皮本命色。
蜜糖橘:夏天染超顯元氣,適合年輕女孩,但掉色快(2-3個月會變成黃色)。
巧克力棕:深棕色帶點紅調,低調自然,長輩見了都夸“顯乖”。
五、頭皮分類:別只護發,頭皮健康才是“根”
很多人忽略了:頭皮是頭發的“土壤”,頭皮不健康,頭發再怎么護理都沒用。頭皮主要分3類:
1. 油性頭皮:頭油多還掉發?
特征:頭皮愛出油,還容易長小疙瘩、頭皮屑(油脂堵塞毛孔導致),嚴重的會掉發(毛孔被堵,頭發長不出來)。
護理重點:用含酮康唑的洗發水(每周1次,去屑控油),洗頭時用指腹搓頭皮(別用指甲抓),洗完頭別馬上吹干,讓頭皮透透氣。
2. 干性頭皮:頭癢還起皮?
特征:頭皮干燥,有白色“雪花”(不是頭屑,是干燥起皮),越抓越癢,頭發也跟著干。
護理重點:選含神經酰胺的溫和洗發水,每周用1次頭皮精華(保濕型),別用太熱的水洗頭(水溫38左右最好)。
3. 敏感頭皮:染燙后又紅又癢?
特征:頭皮薄、脆弱,染燙、換洗發水后容易發紅、刺痛、癢,甚至起小紅疹。
護理重點:避開含酒精、香精的洗護產品,選“敏感肌專用”洗發水,染燙前做“皮試”(把染膏抹在耳后,24小時沒反應再用)。
其實頭發分類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頭發可能是“混合體”:比如你可能是“油性頭皮+干性發質+細軟發量”,這很正常。關鍵是通過分類找到自己的“頭發痛點”,針對性護理——就像護膚要分膚質,護發也要先“懂”頭發。
下次再買洗發水、剪頭發,不妨先在心里給頭發“貼個標簽”:我是油性發質,要選控油款;我是暖皮,茶棕色更顯白……慢慢你會發現,頭發越來越順,發型越來越好看,原來“頭”等大事,沒那么難。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Stylist/1347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