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
咱們每天吃飯都離不開脂肪——早上煎蛋用的黃油,中午紅燒肉里的肥肉,晚上拌沙拉的橄欖油,甚至面包里的奶油、堅果里的油脂,其實都是脂肪在“搞事情”。但你真的懂脂肪嗎?尤其是常聽人說“動物性脂肪要少吃”“植物性脂肪更健康”,這兩種脂肪到底有啥區別?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看完你就知道該怎么吃才不踩坑。
一、先認臉: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到底“長”什么樣?
其實從名字就能猜個大概:動物性脂肪,就是從動物身上來的脂肪;植物性脂肪,就是從植物里提取的脂肪。但光知道來源還不夠,咱們得先看看它們平時“長啥樣”,畢竟這直接關系到咱們怎么吃。
動物性脂肪:“常溫下愛凝固”的“實在派”
你有沒有發現,家里的豬油放久了會變成硬塊?冰箱里的黃油拿出來也是固體?這就是動物性脂肪的典型特征:常溫下大多是固體,遇冷更容易凝固。
常見的來源有這些:
肉類里的肥肉(比如五花肉的脂肪層、排骨上的白邊);
動物內臟(比如豬肝、雞雜里的油脂);
乳制品(黃油、奶油、全脂牛奶里的脂肪);
還有專門提煉的油脂(豬油、牛油、羊油)。
為啥它愛凝固?后面咱們講成分時會細說,這里先記住一個生活場景:冬天吃火鍋,湯涼了表面會結一層“油膜”,那就是動物性脂肪在“偷懶”變固體啦。
植物性脂肪:“常溫下愛流動”的“活潑派”
和動物性脂肪相反,植物性脂肪大多“坐不住”:常溫下基本是液體,就算放冰箱也不容易完全凝固(除非是椰子油、棕櫚油這類特殊選手)。
常見的來源更豐富:
植物油(橄欖油、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這些炒菜油);
堅果和種子(核桃、杏仁、花生、芝麻,咬開能看到油潤的果仁);
部分水果(牛油果、橄欖,果肉本身就含大量脂肪);
還有加工品(花生醬、杏仁醬,主要成分就是堅果榨的油)。
生活里最直觀的例子:你把橄欖油倒在碗里,它會像水一樣流動;牛油果切開后,果肉軟軟糯糯,用勺子一壓就能看到油光——這都是植物性脂肪的“存在感”。
二、再看“脾氣”:成分不同,決定了它們對健康的影響
光看“長相”不夠,脂肪對身體好不好,關鍵看“內涵”——也就是它的成分。這里咱們得聊兩個核心概念: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還有一個“特殊分子”:膽固醇。
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大戶”
簡單說,動物性脂肪里,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含量比較高。
飽和脂肪酸是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性格固執的小球”:分子結構緊密,化學性質穩定,所以遇冷容易凝固(這就是為啥豬油會變硬)。少量飽和脂肪酸對身體是必需的,但如果吃太多,它會讓血液里的“壞膽固醇”(LDL)升高,時間長了可能在血管壁上堆積,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的風險。
膽固醇呢?這東西有點“冤”——其實咱們身體自己能合成膽固醇(比如肝臟每天會造800-1000毫克),但動物性脂肪(尤其是動物內臟、蛋黃)會額外提供“外源性膽固醇”。雖然最新研究發現, dietary膽固醇對血液膽固醇的影響沒以前想的那么大,但過量攝入(比如一天吃好幾個蛋黃、頓頓紅燒肉),還是可能給代謝添負擔。
不過別把動物性脂肪一棍子打死!它也有優點:比如黃油、奶油里的脂肪,能讓食物更香(想想剛出爐的黃油面包);肉類脂肪里還含維生素A、D、E、K(這些維生素是“脂溶性”的,必須靠脂肪幫忙吸收)。
植物性脂肪:不飽和脂肪酸的“寶藏庫”
和動物性脂肪相反,植物性脂肪的主角是不飽和脂肪酸,而且基本不含膽固醇(植物本身就不合成膽固醇,這點記牢!)。
不飽和脂肪酸又分兩種:
單不飽和脂肪酸:比如橄欖油、牛油果里的油酸,它像“血管清道夫”,能幫助降低“壞膽固醇”,同時保護“好膽固醇”(HDL),對心臟友好。
多不飽和脂肪酸:比如核桃、深海魚(雖然魚是動物,但魚油里的Omega-3屬于多不飽和脂肪酸)里的Omega-3,還有大豆油、玉米油里的Omega-6。這兩種脂肪酸是身體“自己造不出來”的,必須靠食物獲取,能調節炎癥反應、保護大腦。
但植物性脂肪也有“坑”:比如椰子油、棕櫚油,雖然是植物來源,但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豬油還高(椰子油飽和脂肪酸占比80%以上),吃多了一樣有健康風險;還有反復油炸的植物油(比如街邊炸串用的老油),會產生反式脂肪酸,比飽和脂肪酸還“壞”,可能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風險。
三、別被“標簽”騙了:沒有絕對的“好脂肪”,只有“吃錯的量”
現在網上總說“動物性脂肪=不健康,植物性脂肪=健康”,這其實是個大誤區。真實情況是:不管哪種脂肪,吃多了都會胖;關鍵看你吃多少、怎么搭配。
為啥奶奶輩吃豬油沒事,現在人吃就“三高”?
有讀者可能會問:“我奶奶以前頓頓豬油炒菜,活到90歲身體還硬朗,為啥現在醫生不讓吃?”
答案很簡單:總量和搭配不一樣了。
以前的人:體力活動多(種地、做家務全靠手動),每天消耗的熱量大;食物種類少,除了主食就是少量肉類,脂肪總量其實不高(比如一勺豬油炒一大鍋菜,一家人分著吃)。
現在的人:出門坐車、上班久坐,熱量消耗少;但吃的脂肪卻變多了——早上蛋糕里的奶油、中午外賣里的油炸食品、晚上火鍋里的肥牛卷,再加上零食里的薯片、餅干(大多含反式脂肪),一天下來脂肪攝入量早就超標了。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脂肪攝入別超過總熱量的30%(比如每天吃2000大卡,脂肪最多67克),其中飽和脂肪酸別超過10%。如果頓頓紅燒肉、黃油面包,很容易就超了。
植物性脂肪也會“踩雷”?這些坑要避開
有人覺得“植物油健康,多吃點沒事”,結果越吃越胖。這是因為:
熱量一樣高:1克脂肪=9大卡,不管是豬油還是橄欖油,熱量沒區別。用橄欖油炒菜時倒一大碗,和用豬油炒一小勺,后者可能還更“劃算”。
部分植物油飽和脂肪酸高:前面說過,椰子油、棕櫚油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別被“天然”“植物”的標簽騙了,當炒菜油偶爾用可以,別天天吃。
反式脂肪酸藏得深:很多加工食品(比如植脂末、起酥油、油炸食品)會用“部分氫化植物油”,這里面的反式脂肪酸比飽和脂肪酸還傷血管,買東西時記得看配料表,看到“氫化”“植脂末”“人造奶油”就繞道走。
四、普通人怎么選?記住3個原則,吃脂肪不焦慮
說了這么多,到底該怎么吃脂肪?其實不難,記住這幾點就行:
1. 控制總量:每天烹調用油別超過“3勺”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烹調用油25-30克(大概就是家里的小湯勺2-3勺)。怎么控制?可以用帶刻度的油壺,或者炒菜時少放油,多用蒸、煮、烤的方式(比如用空氣炸鍋代替油炸)。
如果當天吃了五花肉、肥牛這類高脂肪肉類,那炒菜時就少放油;如果吃的是雞胸肉、魚蝦,就可以用橄欖油、牛油果油這類健康植物油調味。
2. 多樣化搭配:別盯著一種脂肪吃
“只吃植物油”或“完全拒絕動物性脂肪”都不對,最好的方式是“混搭”:
炒菜優先選橄欖油、茶籽油、亞麻籽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每周吃2-3次深海魚(比如三文魚、沙丁魚,補充Omega-3);
每天吃一小把堅果(核桃、杏仁、花生,別吃鹽焗、糖漬的,原味最好);
偶爾想吃紅燒肉、奶油蛋糕也可以,但記得“淺嘗輒止”,當天其他脂肪就少吃點。
3. 警惕“隱形脂肪”:別讓零食毀了你的努力
很多人正餐控制得很好,但零食里的脂肪悄悄超標:比如1包薯片(100克)含脂肪35克,1塊奶油蛋糕(100克)含脂肪20克,吃一兩樣就超過全天推薦量了。
建議把零食換成原味堅果(每天不超過20克)、牛油果、煮玉米,既能補充健康脂肪,又不用擔心過量。
最后想說:脂肪不是敵人,是身體的“好朋友”
其實脂肪是咱們身體必需的營養素:它幫我們吸收維生素A、D、E、K,保護內臟,維持體溫,甚至大腦60%的成分都是脂肪。與其“談脂色變”,不如學會“科學吃脂”——搞懂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的區別,控制總量,合理搭配,才能讓脂肪真正為健康服務。
下次再看到“豬油能不能吃”“橄欖油是不是最好”的問題,你就可以自信地說:“關鍵不在哪種脂肪,而在怎么吃。”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Nutritionist/3116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