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類和食物纖維的作用
摘要
糖類和食物纖維,是我們每天飲食中繞不開的兩種營養素。前者是身體“快速供能站”,缺了它大腦轉不動、肌肉沒力氣;后者是“腸道清道夫”,少了它便秘、血糖飆升可能找上門。但現實是,很多人要么把糖當成“洪水猛獸”完全戒掉,要么把纖維當成“可有可無的雜質”忽略不計——其實,不是它們不好,是我們沒搞懂怎么“正確相處”。今天就掰開揉碎講講:糖類到底是不是“壞東西”?食物纖維的隱藏好處有哪些?普通人怎么吃才能讓它們真正為健康服務?
一、糖類:身體的“快速燃料”,但別讓它變成“甜蜜負擔”
提到糖,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長胖”“蛀牙”“糖尿病”,恨不得從飲食里徹底刪除。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跑步到一半會想吃塊巧克力?為什么低血糖時會頭暈手抖?這都是身體在喊:“快給我糖!”
1. 沒有糖,身體真的“轉不動”
糖類的核心作用,是給身體供能——而且是“最快的供能方式”。我們吃進去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飯、面包、水果),會被分解成葡萄糖,直接進入血液變成“血糖”,給大腦、心臟、肌肉等器官“發電”。
尤其是大腦,它對葡萄糖的依賴度極高:大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卻要消耗身體20%的血糖。如果血糖過低,大腦會立刻“罷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煩躁、甚至暈厥(這就是為什么餓肚子時容易發脾氣)。
另外,運動時肌肉也需要糖:短期高強度運動(比如短跑、舉重)主要靠糖供能;長期耐力運動(比如馬拉松),糖也是前期的“主力燃料”。所以運動員賽前會特意吃點高碳水食物“補糖”,就是這個道理。
2. 不是所有糖都“一樣壞”,分清這兩種很重要
讓人又愛又恨的“糖”,其實分兩類:天然糖和添加糖,它們對健康的影響天差地別。
天然糖:藏在天然食物里,比如水果里的果糖、牛奶里的乳糖、雜糧里的淀粉。這類糖的好處是:會和食物中的纖維、蛋白質、維生素一起被吸收,讓血糖上升得慢而穩(比如吃蘋果,果糖會和果膠、膳食纖維一起消化,血糖不會“過山車”);而且能順便攝入其他營養素,比如吃水果補維生素C,喝牛奶補鈣。
添加糖:食品加工時額外加進去的糖,比如奶茶里的蔗糖、蛋糕里的白砂糖、飲料里的果葡糖漿。這類糖的問題是:純度高、吸收快,會讓血糖“飆升又暴跌”(比如喝一杯含糖奶茶,半小時內血糖可能從正常升到超標,1小時后又迅速下降,讓人很快又餓又困);而且除了熱量,幾乎沒有其他營養,吃多了就是“空熱量”,容易長胖。
舉個例子:吃1個蘋果(天然糖),你能獲得4.8克纖維、維生素C和果膠;喝1杯蘋果味飲料(添加糖),可能只有10克糖和水——前者是“營養糖”,后者是“純熱量糖”,怎么選不用多說了吧?
3. 糖的“坑”:不是不能吃,是“不知不覺吃太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25克(約6茶匙),最好控制在12.5克以內。但現實是,很多人隨便喝一杯奶茶(含糖量可能30-50克)、吃一塊蛋糕(含糖量20-30克),就超標了。
過量添加糖的危害,比你想的更直接:
長胖:1克糖=4千卡熱量,每天多吃50克糖(約200千卡),一年可能胖10斤;
傷血管:血糖頻繁飆升會損傷血管內皮,增加高血壓、高血脂風險;
皮膚變差:糖會和皮膚膠原蛋白“糖化反應”,讓皮膚失去彈性、長皺紋(這就是為什么吃太多甜食的人顯老)。
所以,不是糖不能吃,是要少吃“添加糖”,多吃“天然糖”——比如用水果代替甜點,用牛奶代替甜飲料,既能滿足甜味需求,又能順便補營養。
二、食物纖維:被忽略的“腸道守護神”,這些好處你可能不知道
如果說糖類是“快燃料”,那食物纖維就是“慢調理”。它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以前被當成“沒用的雜質”,但現在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纖維是腸道健康、代謝穩定的“關鍵密碼”,甚至被稱為“第七大營養素”。
1. 先搞懂:纖維分兩種,作用各不同
食物纖維主要分兩類,可溶性纖維和不可溶性纖維,它們像“黃金搭檔”,一起守護健康:
不可溶性纖維:比如雜糧里的纖維素、蔬菜里的木質素。它的特點是“不溶于水”,能像“腸道掃把”一樣,刺激腸壁蠕動,把腸道里的宿便、垃圾“掃”出去。便秘的人多吃這類纖維(比如芹菜、韭菜、燕麥麩),排便會順暢很多。
可溶性纖維:比如蘋果里的果膠、魔芋里的葡甘聚糖、豆類里的豆膠。它的特點是“遇水膨脹”,能在腸道里形成凝膠狀物質,像“海綿”一樣吸附膽固醇、脂肪,還能延緩糖分吸收,幫助控制血糖和血脂。
舉個例子:吃白米飯(幾乎沒纖維),血糖1小時內可能升到8mmol/L;吃雜糧飯(有不可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血糖可能只升到6mmol/L,而且下降得慢——這就是纖維對血糖的“緩沖作用”。
2. 纖維的“隱藏好處”,不止“治便秘”
很多人只知道纖維能“通便”,但它的作用遠不止于此:
幫你“悄悄控血糖”:可溶性纖維能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讓葡萄糖緩慢進入血液,避免血糖“大起大落”。糖尿病患者多吃高纖維食物(比如雜豆、燕麥),能減少胰島素用量;普通人多吃,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幫你“偷偷降血脂”:可溶性纖維會和腸道里的膽汁酸結合,一起排出體外。而膽汁酸是用膽固醇合成的,為了補充膽汁酸,肝臟會“主動”從血液里吸收膽固醇——相當于間接幫你降血脂(尤其是壞膽固醇LDL)。
養腸道“好細菌”:腸道里有上千種細菌,其中“好細菌”(比如雙歧桿菌)喜歡吃可溶性纖維(它們把纖維當成“食物”,發酵后產生短鏈脂肪酸,這種物質能抗炎、保護腸黏膜)。纖維吃不夠,好細菌會“餓肚子”,壞細菌可能趁機繁殖,導致腸道菌群紊亂(比如經常腹瀉、脹氣)。
幫你“少吃點”還不餓:纖維(尤其是可溶性纖維)遇水膨脹,會占據胃里的空間,讓你更快有飽腹感;而且消化慢,能延長“不餓”的時間。比如早餐吃一碗燕麥粥(含可溶性纖維),可能到10點都不餓;但吃兩個白面包(沒纖維),9點就餓了——想減肥的人,多吃高纖維食物準沒錯。
3. 你吃的纖維夠嗎?90%的人都“不達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但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天只吃10-15克,連一半都不到。
為什么會吃不夠?主要是飲食太“精細”了:精米白面代替了雜糧,果汁代替了水果,加工食品代替了天然食物——比如一碗白米飯的纖維含量只有0.3克,而一碗雜糧飯(大米+小米+燕麥)能有3克;一個蘋果(帶皮吃)有4.8克纖維,一杯蘋果汁(過濾后)可能只剩0.5克。
怎么快速判斷自己纖維吃夠了?看排便:每天1-2次,大便成形、不費力,說明纖維攝入基本夠;如果經常便秘、大便干硬,或者吃很少卻腹脹,大概率是纖維吃少了。
三、怎么吃才對?避開3個誤區,這樣搭配更健康
知道了糖類和纖維的作用,關鍵是怎么在日常飲食中“正確相處”。分享3個最容易踩的誤區,和簡單的解決辦法:
誤區1:“減肥就不吃主食,怕糖長胖”
很多人減肥時把主食(米飯、面條)當成“敵人”,其實大錯特錯。主食是天然糖(淀粉)的主要來源,完全不吃會導致血糖過低、大腦遲鈍、肌肉流失(尤其是女生,可能會月經不調)。
正確做法:用“雜糧主食”代替精米白面。比如早餐吃燕麥粥+水煮蛋,午餐吃雜糧飯(大米+糙米+藜麥),晚餐吃紅薯/玉米。雜糧不僅纖維多(幫你控血糖、增加飽腹感),還富含B族維生素(幫身體代謝能量),減肥時吃更不容易餓,也更健康。
誤區2:“吃水果=補充天然糖,隨便吃”
水果確實是天然糖的好來源,但“過量”也不行。比如1個大西瓜(約5斤)含糖量可能有50克,相當于10茶匙糖;1串葡萄(約1斤)含糖量20克,相當于4茶匙糖。吃太多水果,多余的果糖會在肝臟轉化成脂肪,反而可能長胖。
正確做法:每天吃200-350克水果(約1個蘋果+1個橙子的量),多選“低GI(升糖指數)水果”,比如蘋果、梨、藍莓、草莓(GI值<55),少吃高GI水果,比如西瓜、荔枝、菠蘿(GI值>70)。另外,水果最好直接吃,別榨汁(榨汁會損失90%的纖維,剩下的只有糖和水)。
誤區3:“纖維只能從蔬菜里補,多吃菜就行”
蔬菜確實是纖維的重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雜糧、豆類、堅果、種子里的纖維含量更高:比如100克芹菜(不可溶性纖維)含1.4克纖維,100克燕麥(可溶性纖維)含5.3克纖維,100克奇亞籽(可溶性纖維)含34.4克纖維!
正確做法:“全谷物+雜豆+蔬菜+水果+堅果”搭配吃。比如早餐加一勺奇亞籽(泡牛奶),午餐加一把紅豆/鷹嘴豆(炒菜或打豆漿),下午加餐吃一小把杏仁(約10顆),晚餐多吃綠葉菜(比如菠菜、油麥菜)。這樣一天下來,纖維輕松達標。
最后想說
糖類和食物纖維,就像飲食里的“陰陽”——一個提供能量,讓身體“動起來”;一個調節代謝,讓身體“穩下來”。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關鍵是“吃對量、吃對種類”:少碰添加糖,多吃天然糖;別忽略纖維,讓它幫你清掃腸道、穩住血糖。
其實健康飲食沒那么復雜,就像老話說的“五谷為養,五菜為充”——多吃天然食物,少碰加工食品,身體自然會給你正向反饋。下次吃飯前,不妨多想想:這口食物里,有多少天然糖?有多少纖維?慢慢養成習慣,健康就藏在這些細節里。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Nutritionist/1152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