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訓員工的禮儀
摘要
培訓員工禮儀,不是讓大家死記“握手要握3秒”“微笑要露8顆牙”的教條,而是把禮儀變成員工的“本能反應”——讓客戶覺得舒服,讓同事覺得靠譜,讓企業形象從“員工的一言一行”里自然流露。但現實中,很多企業花了錢搞培訓,員工學完還是老樣子:見了客戶低頭躲,接電話語氣沖,甚至把“禮儀”當成“束縛”。問題到底出在哪?其實,有效的禮儀培訓,關鍵在“懂場景、能落地、有溫度”——先搞清楚員工每天要面對誰、做什么,再把禮儀拆解成“踮踮腳就能做到”的小動作,最后用“身邊人、身邊事”讓大家真正明白:禮儀不是“表演”,是“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從容”的能力。
一、為什么你家的禮儀培訓總“打水漂”?先避開這3個坑
咱們做HR或管理者的都知道,員工禮儀太重要了——前臺的一句“您好”可能決定客戶要不要合作,銷售的一個小動作可能讓訂單黃掉,客服的一句話可能讓投訴變成好評。但為啥花了錢請老師、買教材,培訓完還是“濤聲依舊”?我見過太多企業踩這幾個坑,你看看是不是也中招了:
1. 把禮儀當“標準答案”背,員工越學越僵硬
最常見的誤區是:培訓老師上來就扔一堆“規范”——“握手要虎口相對,力度適中”“遞名片要雙手,字朝對方”“走路要抬頭挺胸,步幅50厘米”……員工聽得一臉懵,轉頭就忘。就算記住了,實際用起來也像“機器人”:客戶伸手想握手,員工腦子里先過一遍“虎口相對、力度適中”,等反應過來,客戶手都快縮回去了;前臺背“微笑露8顆牙”,結果笑起來比哭還僵硬,客戶還以為她不開心。
問題在哪? 禮儀的核心是“讓對方舒服”,不是“完成標準動作”。就像吃飯時“給客人夾菜”是禮儀,但如果客人明確說“不用客氣,我自己來”,你還硬夾,反而讓人尷尬。
2. 全員一套課,不管“崗位差異”
之前有個客戶找我吐槽:他們公司給所有員工都上“商務禮儀課”,連程序員都要學“西裝怎么穿”“紅酒怎么品”。結果程序員們私下吐槽:“我天天對著電腦,見客戶一年不超過3次,學這些有啥用?還不如教我怎么跟產品經理好好說話。”
真相是:不同崗位的禮儀需求天差地別。前臺每天要見客戶、接電話,重點是“見面禮儀”“電話禮儀”;銷售要跑客戶、談合作,重點是“溝通禮儀”“餐桌禮儀”;客服天天處理投訴,重點是“情緒安撫禮儀”;就連后臺的行政、財務,也需要“內部溝通禮儀”——比如發郵件別用“!”刷屏,開會別打斷別人說話。不分崗位搞“一刀切”,員工只會覺得“這培訓跟我沒關系”,自然不重視。
3. 只教“怎么做”,不教“為什么”,員工覺得是“負擔”
“為什么要站著接電話?坐著不行嗎?”“為什么給客戶倒茶要倒七分滿?倒滿了不行嗎?”——如果員工心里有這些疑問,培訓再細致也沒用。我見過最夸張的是一家公司,要求員工見到領導必須“鞠躬30度”,結果有個00后員工直接問:“我尊重領導,但鞠躬會不會太刻意了?能不能改成點頭微笑?”
禮儀不是“規定”,是“換位思考”:站著接電話,是讓對方從語氣里感受到“你在認真聽”;倒茶七分滿,是怕熱水灑出來燙到對方;見到領導點頭微笑,是傳遞“我注意到你了”的尊重。如果不把這些“為什么”講清楚,員工只會覺得“公司又在搞形式主義”,甚至故意抵觸。
二、三步設計“能落地”的禮儀培訓:從“學了就忘”到“用成習慣”
避開了坑,接下來就是怎么讓培訓真正有用。其實不用搞得太復雜,記住三個核心步驟:先搞清楚“員工每天要面對誰”,再把禮儀拆成“小動作”,最后用“案例”讓大家有代入感。
第一步:先畫“場景畫像”,搞清楚“員工每天要見誰、做什么”
禮儀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和員工的日常工作綁定。所以培訓前,先花1天時間,給每個崗位列一張“場景清單”——比如:
前臺崗:每天要做的事可能有“客戶進門引導”“接咨詢電話”“收發快遞(對接快遞員)”“給會議室倒水(對接內部同事)”;
銷售崗:“客戶上門接待(見面、溝通、送別)”“電話/微信跟進客戶”“陪客戶吃飯”“商務談判”;
客服崗:“接投訴電話”“回客戶郵件”“處理售后問題(可能面對面,也可能線上)”。
列完場景,再問自己:這些場景里,員工最容易“踩雷”的地方是啥?比如客服接投訴時,最容易說“這不是我的錯”(客戶聽了更火);銷售陪客戶吃飯時,最容易“自己埋頭吃,忘了給客戶添酒”;前臺引導客戶時,最容易“說完‘這邊請’就自己走在前面,不管客戶跟沒跟上”。
把這些“高頻場景+高頻雷區”列出來,培訓就有了“靶子”,員工才會覺得“這課是為我量身定做的”。
第二步:把禮儀拆成“可操作的小動作”,拒絕“高大上”
很多禮儀培訓之所以沒用,是因為講得太“虛”。比如“溝通禮儀”,老師可能會說“要學會傾聽”,但員工聽完還是不知道“怎么才算傾聽”。正確的做法是:把“大禮儀”拆成“小動作”,小到“說什么話”“做什么表情”“手往哪放”。
舉幾個例子,你可以直接拿去用:
場景1:客戶上門,前臺怎么接待?(避免“客戶站著,你坐著”)
別教“要熱情主動”,直接說動作:
客戶走到前臺3米內,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比如停下手頭的表格、放下手機),抬頭微笑,眼神看著對方;
等客戶走到1米左右,說:“您好,請問有預約嗎?/請問找哪位?”(如果知道客戶身份,直接說“XX總/先生,您好,我們經理在會議室等您呢”);
引導時,走在客戶左前方或右前方1步遠,別太快,時不時回頭看看客戶有沒有跟上,到會議室門口說:“您先請”。
場景2:客服接投訴電話,怎么讓客戶“消氣”?(避免“推卸責任”)
別教“要有耐心”,直接給話術:
客戶開口抱怨時,先別解釋,說:“您先別著急,我特別理解您的心情(重復客戶的問題,比如‘您是說快遞寄了3天還沒到,對嗎?’)——先讓客戶覺得‘你聽懂了’;
然后說:“您放心,這個問題我現在就幫您查(或‘我馬上幫您聯系物流’),大概需要5分鐘,查完我給您回電話可以嗎?”——給客戶“解決問題的預期”;
掛電話前加一句:“耽誤您時間了,非常抱歉”——哪怕不是公司的錯,先安撫情緒。
場景3:同事之間發工作郵件,怎么避免“被吐槽沒禮貌”?(避免“郵件像命令”)
別教“要注意格式”,直接給細節:
標題寫清楚“XX事+ 截止時間”,比如“報銷單請今天下班前審批,謝謝”(別只寫“報銷單”,同事可能不知道急不急);
正文開頭加一句“XX,您好”,結尾加“辛苦啦/麻煩您了”(哪怕是平級,客氣點總沒錯);
附件超過2個時,在正文里列個清單:“附件1:XX表;附件2:XX說明”(別讓同事自己找)。
這些小動作不難吧?員工學了就能用,用了有反饋(比如客戶說“你們前臺真熱情”),自然就愿意堅持。
第三步:用“錯誤案例+正確示范”讓員工“有代入感”
光講理論沒人聽,不如直接演“情景劇”。找幾個員工當“演員”,把平時工作中常見的“禮儀翻車現場”演出來,再演一遍“正確做法”,員工一看就明白:“哦,原來我上次那么做,客戶是這種感覺!”
比如銷售崗可以演“客戶說‘我再考慮一下’,員工怎么回應”:
錯誤示范:“您還考慮啥呀?我們產品這么好!”(客戶覺得被催,反而更猶豫);
正確示范:“沒關系,買東西確實要多對比(認同客戶)。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HRP/525851.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職業教育整理的怎樣培訓員工的禮儀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