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管理下屬員工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場景:明明在會上把任務交代得清清楚楚,下屬做出來的結果卻完全跑偏;團隊里總有幾個人“推一下動一下”,從不主動思考;甚至有人表面配合,背地里吐槽“領導根本不懂我們”……
說實話,帶團隊這幾年,我踩過的坑能裝滿一卡車。從一開始以為“管理就是發號施令”,到后來發現“能讓下屬心甘情愿跟著干,才是真本事”,我慢慢明白:好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激活”。下屬不是機器,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需求、有情緒、有渴望被看見的價值。想帶好團隊,就得從“懂人”“會聊”“敢放手”開始,把每個普通人的潛力挖出來。
一、先“懂人”,再“管事”:別讓你的管理停留在“任務清單”上
很多管理者最大的誤區,是把“管理”等同于“布置任務+檢查結果”。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同樣的任務,A員工做得又快又好,B員工卻拖拖拉拉?不是能力問題,可能是你沒搞懂他“要什么”。
1. 用“3個10分鐘”摸清下屬的“真實需求”
我剛當主管時,帶過一個叫小林的員工。他名校畢業,能力強,但總對分配的任務提不起勁。我以為是他“眼高手低”,批評了幾次,結果他直接提交了離職申請。后來聊離職原因,他才說:“我想做有挑戰性的項目,現在每天重復改PPT,感覺在浪費時間。”
這件事讓我明白:不了解下屬的需求,管理就是“對牛彈琴”。后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用“3個10分鐘”和每個下屬建立連接——
入職10分鐘:不聊KPI,聊“你過去做過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未來3年想在工作中獲得什么?”(比如有人想要“晉升機會”,有人想要“專業成長”,有人就想“按時下班陪孩子”,需求沒有對錯,只有不同);
每周10分鐘:非正式溝通,比如午餐時問“這周工作中,哪個環節讓你覺得卡住了?”“有沒有什么事是我沒注意到,但需要我支持的?”(避免會議室里的“官方話術”,讓他敢說真話);
每月10分鐘:聊成長,比如“這個月你負責的XX事,有什么收獲?”“接下來想嘗試哪些新工作內容?我可以幫你爭取資源。”
就像養花要知道它喜陰還是喜陽,帶員工也得知道他要“成就感”還是“安全感”。摸清需求,你給的“激勵”才不是“無效投喂”。
二、把“命令”變成“對話”:別讓你的溝通變成“單向輸出”
“你應該這么做!”“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管理者習慣用“上下級”的語氣溝通,結果下屬要么不敢反駁,要么陽奉陰違。其實,好的溝通不是“說服”,是“讓對方覺得‘我被看見了’”。
1. 用“我們試試”代替“你必須”:把“命令”變成“協作”
上個月團隊做一個新項目,我讓實習生小王寫方案。第一次交上來的稿子邏輯很亂,我差點直接說“重寫!”但想起之前小林的事,我換了個說法:“這個方案的思路挺有意思(先肯定),不過客戶可能更關注成本問題(說問題)。我們試試在第二部分加個預算拆解表,你覺得呢?(給建議+留空間)”
結果小王眼睛一亮,不僅加了預算表,還主動查了競品案例,補充了3個優化點。后來他說:“以前領導都是直接改我的稿子,我覺得自己只是個‘執行者’,但這次你問我‘覺得呢’,我突然覺得‘我也是方案的一部分’。”
2. 少問“為什么沒做好”,多問“需要我幫什么”
下屬犯錯時,管理者很容易急著追責:“為什么這個數據錯了?你怎么這么不細心!”但這種話只會讓他緊張,甚至找借口。不如換成:“這個數據出了問題,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什么?需要我協調其他部門配合嗎?”
去年我們部門一個項目延期,負責人老張臉色發白地來匯報。我沒批評他,而是問:“卡在哪個環節了?是人手不夠,還是資源沒到位?”他才說:“技術部那邊排期沖突,沒人支持開發。”后來我直接找技術總監協調,問題很快解決了。事后老張說:“本來以為要被罵,結果你先幫我解決問題,以后我遇到事肯定第一時間說,不敢藏著掖著了。”
溝通的本質,是“傳遞信任”:你相信他能做好,他才敢承擔責任;你愿意幫他解決問題,他才敢暴露問題。
三、別用“鞭子”趕人,用“目標”帶人:讓員工從“被動做”到“主動干”
“績效考核”“末位淘汰”——這些工具確實能“逼”員工干活,但只能管一時。真正的管理高手,是讓員工“自己想干”。怎么做到?核心是給員工“看得見的意義”和“說了算的權利”。
1. 把“公司目標”拆成“他的目標”:讓他知道“我為什么而做”
很多員工覺得“工作就是為了領工資”,因為他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目標的關系。比如你讓市場部員工寫一篇推文,別只說“這周要發3篇推文”,可以說:“我們這個季度的目標是讓新產品的用戶認知度提升20%,你寫的這篇推文,重點講用戶使用產品后的真實改變,能幫我們觸達更多潛在客戶——你覺得從哪個角度寫,用戶會更有共鳴?”
當員工知道“我做的事能直接影響結果”,他才會有“主人翁意識”。就像打游戲時,你知道“這關打贏就能解鎖新技能”,才會主動研究攻略,而不是敷衍了事。
2. 給員工“責任田”:讓他有“說了算的權利”
我帶團隊時,會給每個員工劃分一塊“小領地”。比如讓設計師小李負責“視覺風格統一”,以后所有物料的配色、字體都由他拍板;讓運營小張負責“用戶反饋處理”,每周的用戶投訴由他匯總,并提出改進方案,我只需要審核結果。
剛開始小李很緊張:“萬一我定的風格大家不喜歡怎么辦?”我說:“你是專業的,我相信你的判斷。就算錯了,我們一起承擔后果,大不了改回來。”結果半年后,團隊的視覺物料質量明顯提升,小李也從“被動改圖”變成了“主動研究行業趨勢”。
人只會為“自己的選擇”拼命。你給他多大的權利,他就會承擔多大的責任。
四、允許“試錯”,但要“復盤”:別讓你的團隊變成“怕犯錯的機器人”
“這個方案風險太高,別做了!”“上次失敗過,這次還是按老方法來。”——很多管理者怕擔責,不敢讓員工嘗試新方法,結果團隊越來越死氣沉沉。但你要知道:所有創新都始于“試錯”,所有成長都來自“從錯誤中學習”。
1. 提前定好“試錯邊界”:告訴他“什么不能碰,剩下的隨便試”
去年我讓團隊嘗試做短視頻,新人小陳想拍“職場吐槽”系列,我擔心太尖銳會得罪人。但直接否定又怕打擊他積極性,于是我和他約定:“可以試,但有3個底線不能碰:不泄露公司機密、不人身攻擊同事、不傳播負面情緒。內容方向、拍攝形式你自己定,預算控制在5000元以內。”
結果第一期視頻數據很差,小陳很沮喪。我沒批評他,而是和他一起復盤:“播放量低,可能是開頭不夠吸引人?我們看看同類爆款視頻的前3秒都在說什么……”后來他調整了腳本,第三期視頻突然火了,播放量破10萬。小陳說:“雖然第一次失敗了,但你讓我‘在框里隨便跳’,我反而更敢想、更敢試了。”
2. 把“失敗”變成“教材”:復盤時只說“事實”和“改進”,不說“對錯”
員工犯錯后,最怕的是“被貼標簽”。比如“你怎么總是這么馬虎!”這種話會讓他覺得“我就是個馬虎的人”,以后更不敢嘗試。正確的復盤應該是:
說事實:“這次活動因為沒提前和場地確認電力容量,導致設備中途斷電(事實),影響了30%的用戶體驗(結果)。”
找原因:“是因為流程里漏了‘場地細節確認’這一步?還是對接人沒意識到電力的重要性?”
想辦法:“下次做活動,我們在流程表里加一項‘場地細節清單’,包括電力、網絡、衛生間位置,讓對接人逐項確認簽字。”
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從錯誤中學習。當員工知道“犯錯不會被指責,只會被幫助”,他才敢跳出舒適區,挑戰更高的目標。
五、最后想說:管理的終極目標,是“讓自己變得‘沒用’”
很多管理者覺得“團隊離不開我”才是成功,但真正的高手,是讓團隊“沒有我也能轉”。就像種樹,你要做的是澆水、施肥、修剪枝葉,而不是替它長高。
帶團隊這幾年,我越來越覺得:好的管理,是把每個下屬都變成“比昨天更好的自己”。當員工在你手下能學到東西、能獲得成就感、能感受到被尊重,他自然會跟著你干;當團隊里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你才能騰出時間思考更重要的事。
管理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個“底層邏輯”:你怎么對待員工,員工就怎么對待工作。與其研究“控制術”,不如多花點心思想想:“我能為下屬提供什么支持?怎么幫他成長?”
畢竟,一群“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人聚在一起,就算遇到困難,也能擰成一股繩往前沖——這,才是管理的真正意義。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HRP/50434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