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談薪的技巧
摘要
談薪,大概是HR工作里最“考驗心臟”的環節——一邊是老板畫的“預算紅線”不能碰,一邊是候選人拿著別家offer“比價”的底氣,稍微說錯一句話,可能就眼睜睜看著心儀的候選人轉身走掉,或者硬著頭皮超預算招人被領導批。其實談薪不是“討價還價”,而是“價值匹配”的藝術:既要讓候選人感受到被尊重,又要守住公司的成本底線。這篇文章會從“談薪前的準備”“談薪中的溝通”“談薪后的收尾”三個階段,拆解10個能直接上手的實操技巧,附真實案例和話術模板,幫你下次談薪時既能“留住人”,又能“不超支”。
一、談薪前:3個準備動作,讓你“心里有底”再開口
很多HR談薪時慌,不是因為口才不好,而是“準備不足”——對候選人的真實需求、市場行情、公司可讓步空間模模糊糊,自然容易被牽著走。這一步做好3件事,談判時至少能穩80%。
1. 先摸透“市場行情”:別讓候選人覺得你“不懂行”
候選人最反感的,就是HR報出的薪資明顯低于市場水平,還嘴硬說“我們公司就是這個標準”。之前我們部門有個實習生轉崗,談薪時說“根據你的經驗,薪資范圍在8-10K”,結果候選人直接甩出某招聘平臺的截圖:“同崗位應屆生在XX公司都開到12K了,你們這是壓價吧?”場面一度很尷尬。
正確做法:提前用3個渠道查數據:
招聘平臺(像Boss直聘、獵聘的“薪資報告”,輸入崗位和城市,能看到行業平均薪資、75分位薪資);
同行交流(加幾個HR社群,問問“XX崗位3年經驗,你們公司給什么范圍?”,注意別透露公司名稱);
公司內部數據(翻出去年同崗位的錄用薪資,參考漲幅比例,比如今年行業普遍漲5%,那預算可以上浮5%-8%)。
比如招“3年經驗的新媒體運營”,查到市場平均12K,75分位14K,公司去年同崗位招的是11K,那今年的預算區間可以定在12-15K(留2K的談判空間),談薪時就能有理有據:“根據今年的市場數據,3年經驗的新媒體運營在咱們城市的75分位薪資是14K,考慮到你之前做過百萬粉絲賬號,我們的預算范圍在13-15K,你覺得這個區間和你的期望匹配嗎?”
2. 拆解候選人的“隱性需求”:他要的可能不只是“錢”
去年我們招一個技術主管,候選人開口就要35K,遠超預算上限30K。一開始以為談崩了,后來閑聊時發現他提了句“孩子剛上小學,每天要接送”,我們立刻反應過來:他可能看重“彈性工作”。后來我們說:“薪資方面我們最多到32K,但可以申請‘每周兩天居家辦公’,早上送完孩子再遠程處理工作,這樣你通勤時間能省2小時,你覺得怎么樣?”最后他當場答應了。
怎么挖隱性需求? 面試時多問一句“除了薪資,你找工作時還會看重哪些方面?”,然后記下來。常見的隱性需求有:
時間靈活(加班少、彈性打卡、居家辦公);
成長空間(培訓機會、晉升速度、帶團隊);
生活便利(通勤距離、公司食堂、五險一金基數);
穩定性(公司規模、行業前景、年終獎發放比例)。
把這些需求列成清單,談薪時如果薪資談不攏,就用對應的福利“補位”——比如候選人說“期望薪資比預算高5K”,可以說:“薪資確實有差距,但我們每年有2次調薪機會(成長空間),而且公司就在地鐵口(通勤便利),中午還有免費自助餐(生活便利),折算下來其實和你期望的綜合收益差不多。”
3. 畫一張“談判地圖”:提前想好“底線”和“籌碼”
就像下棋要提前想好幾步棋,談薪前也要畫一張“談判地圖”:左邊寫“公司底線”(薪資上限、必須滿足的條件,比如“薪資不能超30K”“試用期薪資不打折”),右邊寫“可讓步籌碼”(非薪資福利、調薪機會、項目獎金等),中間是“理想區間”(希望談成的薪資范圍)。
舉個例子:招“5年經驗的財務經理”,預算上限28K,理想區間25-27K,可讓步籌碼有“年終獎1-3個月”“每年一次免費體檢”“報銷專業證書考試費”。那談薪時:
如果候選人期望26K,直接落在理想區間,果斷答應;
如果期望28K,接近底線,可以說“28K需要和領導申請,但可以保證年終獎按3個月基數發(平時是1-2個月)”;
如果期望30K,超過底線,就用籌碼組合:“薪資最多到27K,但我們可以額外申請‘證書補貼’(考下CPA每年補5K),加上年終獎,你第一年的總收入其實能到32W+,和30K月薪(年36W)差距不大,而且證書補貼是長期的。”
二、談薪中:4個溝通公式,把“主動權”握在手里
準備做好了,到了實際談判環節,最容易犯的錯是“被候選人帶著跑”——比如候選人先問“你們能給多少?”,你慌慌張張報了數,結果他說“太低了,XX公司給我多2K”,你就只能被動砍價。記住:談薪時誰先“亮底牌”,誰就輸了一半。
1. 用“反問法”讓對方先報數:別當第一個“出牌”的人
候選人:“你們這個崗位的薪資范圍是多少?”
錯誤回答:“我們預算在15-18K。”(說完對方可能直接說“我期望20K”,你瞬間被動)
正確公式:“反問+引導”——“我們的薪資會根據候選人的經驗和能力浮動,想先聽聽你的期望薪資是多少?這樣我們也能判斷是否匹配。”
如果對方堅持讓你先說,可以給一個“寬泛區間”,比如“根據市場行情和崗位要求,這個崗位的薪資范圍在14-20K,具體要看你的能力和經驗是否符合我們的核心需求。”(用“14-20K”這種跨度大的區間,既沒暴露底線,又給對方留了想象空間)。
2. 報數時加“理由”:讓薪資顯得“合理且有誠意”
就算不得不先報數,也別只說“我們給15K”,一定要加上“為什么給這個數”——比如候選人的經驗、技能、公司的薪資結構,讓對方覺得“不是隨便拍腦袋定的”。
錯誤案例:“我們最多給你15K。”(候選人會覺得“你們就是不想多給”)
正確案例:“結合你的情況,我們給出的薪資是15K。一方面,你之前在小公司做的是執行崗,而我們這個崗位需要帶團隊(暗示經驗有差距);另一方面,我們的薪資結構里包含20%的績效獎金(說明不是固定死的),如果項目達標,每個月能多拿3K,相當于18K,這個在同行里已經很有競爭力了。”
加理由的核心是“先肯定,再解釋”:先認可對方的價值(“你的XX經驗很符合我們的需求”),再說明薪資的依據(“但考慮到XX因素,我們的預算是XX”),最后給希望(“如果后續表現好,調薪空間很大”)。
3. 遇到“壓價”時,用“緩沖話術”爭取時間
候選人拿著別家offer來壓價,是最常見的場景。比如:“XX公司給我20K,你們至少要給22K我才考慮。”這時候別當場拒絕或答應,用“緩沖話術”爭取時間,回去和領導商量。
緩沖話術模板:
“感謝你坦誠分享,XX公司的offer確實很有競爭力(先認可)。不過22K已經超出我們的初步預算了(說明情況),我需要和領導同步一下你的情況,尤其是你提到的XX項目經驗(強調對方的價值,暗示領導可能愿意讓步),明天下午給你答復可以嗎?”
回去后,和領導確認:如果候選人確實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人才,能不能在預算外爭取特殊名額?或者用非薪資福利彌補(比如簽字費、股權激勵)?如果實在不行,就坦誠告知:“很抱歉,我們內部討論后,薪資最多到20K,但可以申請‘入職禮包’(比如電腦補貼、租房補貼),價值5K,相當于前3個月每月多拿1.6K,你覺得怎么樣?”
4. 把“缺點”轉化為“機會”:別讓薪資成為唯一“賣點”
如果公司薪資確實沒優勢(比如創業公司、傳統行業),硬拼錢肯定拼不過,這時候要學會“轉移焦點”——把候選人的注意力從“薪資絕對值”引到“長期收益”上。
比如候選人說“你們給的比大公司少3K”,可以說:“確實,大公司的固定薪資會高一些(承認事實),但我們公司處于快速擴張期,你進來后直接負責XX新項目(成長機會),團隊就3個人,你能接觸從0到1的全流程(鍛煉空間),這在大公司可能要5年才能遇到。而且我們老板說了,項目做成了,會分10%的利潤作為團隊獎金(短期激勵),你覺得這種‘成長+收益’的模式,和單純的薪資相比,哪個對你更重要?”
記住:候選人找工作,本質是“投資自己的職業生涯”,如果能讓他覺得“在這里能學到更多、成長更快,未來薪資漲幅會遠超現在的3K差距”,他就會愿意讓步。
三、談薪后:2個收尾細節,避免“煮熟的鴨子飛了”
談薪結束不代表萬事大吉,每年都有HR遇到“候選人口頭答應入職,結果入職前被競品挖走”的情況。這兩個細節做好,能把“反悔率”降到最低。
1. 24小時內發“書面確認”:把“口頭承諾”變成“白紙黑字”
候選人答應入職后,別拖到第二天,當天就發一封“錄用確認郵件”,寫清楚薪資構成(基本工資、績效、獎金)、入職時間、福利(五險一金基數、年假天數、體檢等),甚至可以附一句“期待你加入團隊,我們已經給你準備好了工位和入職禮包”。
為什么要這么做?一方面,書面確認能減少“信息誤差”(比如候選人記錯薪資構成);另一方面,能給對方“儀式感”,讓他覺得“這家公司很正規,我已經是他們的人了”,減少被其他公司“撬墻角”的可能。
2. 入職前保持“弱連接”:別讓候選人“冷靜期”變“猶豫期”
從談薪到入職,少則一周,多則一個月,這段時間如果完全不聯系,候選人很可能會“胡思亂想”:“這家公司是不是后悔了?”“要不要再看看別的機會?”
正確的做法是“弱連接”——不用天天發消息,每周1-2次,分享一些“輕量級”的信息:
“我們團隊昨天聚餐,大家還提到你,說等你來了一起做XX項目”(營造團隊氛圍);
“公司附近新開了家咖啡店,入職后可以一起去嘗嘗”(拉近距離);
“這是我們去年的員工手冊,你可以先看看,有不懂的隨時問我”(提供幫助)。
這種“不刻意但持續”的聯系,能讓候選人一直感受到“被重視”,入職意愿會更堅定。
最后想說
談薪從來不是“HR vs 候選人”的對立,而是“雙方一起找平衡點”的過程。你不需要當“砍價高手”,只需要做好準備、聽懂需求、真誠溝通——畢竟,最好的談薪結果,是候選人覺得“這家公司懂我,值得加入”,而你覺得“這個人的價值,配得上我們的薪資”。
以上技巧基于行業普遍經驗,具體操作需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和候選人特點調整。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HRP/48486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