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如何挑防曬霜
去西藏挑防曬霜,可不是隨便在超市抓一瓶就行。這事兒我去年深有體會——同行的小伙伴仗著自己平時用的“貴婦牌”防曬,結果在納木錯玩了半天,脖子后面就曬得脫皮,疼得晚上睡不著。西藏的太陽跟內地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選不對防曬,不僅影響旅行心情,還可能讓皮膚遭大罪。今天就結合我的踩坑經驗和做的功課,給大家說說怎么挑到適合西藏的防曬霜,看完直接抄作業都行。
一、為什么西藏的太陽“殺傷力”這么強?
第一次去西藏的人,很容易低估那里的紫外線。我當時在拉薩剛下飛機,覺得陽光挺舒服,就沒補涂防曬,結果下午臉頰就開始發紅發燙。后來才知道,西藏的紫外線強度是內地的3-4倍,原因有三個:
1. 海拔高,空氣稀薄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密度只有平原的60%,紫外線過濾少。打個比方,內地的陽光像隔著紗窗曬,西藏的陽光就是直接拿放大鏡烤,皮膚根本扛不住。
2. 臭氧層薄
高原地區臭氧層相對稀薄,對紫外線的吸收能力弱。尤其是夏天,紫外線指數經常突破“危險級”(UVI>11),在這種環境下曬10分鐘,相當于內地曬1小時。
3. 天氣干燥,反射強
西藏多晴天,加上雪山、湖面、戈壁的反射,紫外線會“前后夾擊”。我在羊卓雍措時,湖面反光刺得眼睛都睜不開,后來才發現連手背都曬黑了兩個度。
二、挑防曬霜,這3個指標是“生死線”
在西藏挑防曬,別被包裝上的“美白”“抗老”迷惑,先盯緊這三個硬核指標,少一個都不行。
(1)SPF值:不是越高越好,但西藏必須“高”
SPF代表防曬傷能力,數值越高,防護時間越長。公式是:SPF值×15分鐘=理論防護時間。
內地日常通勤:SPF30足夠
西藏戶外活動:至少SPF50+,如果要去珠峰、納木錯這些高海拔景區,選SPF50+且標注“PA++++”的(后面會說PA值)。
注意:別迷信SPF100+的產品,防曬劑濃度太高可能刺激皮膚,而且厚重油膩,在西藏干燥的環境下容易搓泥、悶痘。我去年用的SPF50+就夠了,只要補涂及時,一點沒曬傷。
(2)PA值:“+”號越多,抗黑越給力
PA代表防紫外線UVA的能力(UVA是曬黑、曬老的元兇),“+”號越多防護越強:
PA+:防護4小時
PA++:防護8小時
PA+++:防護12小時
PA++++:超強防護(16小時以上)
西藏必選PA++++!我閨蜜之前用PA+++的防曬,在林芝徒步一天,回來臉黑了三個色號,脖子和臉直接成了“漸變效果”,哭著說再也不敢省這點錢了。
(3)防護類型:物理防曬更適合敏感肌,化學防曬要提前涂
物理防曬(成分表有氧化鋅、二氧化鈦):優點是即時生效,溫和不刺激,適合敏感肌和高原干燥皮膚;缺點是有點泛白,涂厚了像“刷墻”。
化學防曬(成分表有奧克立林、 homosalate等):優點是質地輕薄,膚感好;缺點是需要提前20分鐘涂,讓成分成膜,而且有些人可能對化學防曬劑過敏。
我的建議:如果是干皮、敏感肌,選物理防曬;油皮可以選化學防曬,但一定要提前涂!我屬于混干皮,在西藏用的是物理防曬,雖然有點泛白,但勝在安心,而且拍照還自帶“反光板”效果,哈哈。
三、這5個附加功能,在西藏能救命
除了基礎的SPF和PA,這幾個功能在西藏特別實用,寧愿多花點錢也要選上。
(1)防水防汗:爬山、騎馬都不怕
西藏雖然干燥,但爬山、騎馬時還是會出汗,尤其是夏天。普通防曬一出汗就掉,等于沒涂。我去年在色拉寺爬臺階,出了點汗,結果耳后沒補涂,晚上就曬紅了。
認準包裝上的“Waterproof”(防水)或“Sweatproof”(防汗)標識,選通過40分鐘水浸測試的產品,比如安耐曬小金瓶、資生堂藍胖子,都是老網紅了,親測靠譜。
(2)高倍保濕:別讓防曬變成“搓泥寶”
西藏空氣濕度低,皮膚容易干燥脫皮,很多防曬涂上去會卡粉、搓泥。我試過把普通防曬和面霜混著涂,結果更糟,直接搓成“面條”。
選帶“保濕成分”的防曬,比如含有玻尿酸、神經酰胺、角鯊烷的產品。薇諾娜清透防曬乳就不錯,保濕力夠,而且敏感肌也能用,我在西藏每天涂,臉沒干過。
(3)無酒精無香精:減少皮膚刺激
高原皮膚本來就脆弱,酒精和香精容易引發過敏、泛紅。我同行的小伙伴用了含酒精的防曬,結果臉頰又紅又燙,后面三天只能戴口罩出門。
買之前看成分表,避開“乙醇”“酒精”“香精”這些字眼,選“溫和配方”“敏感肌適用”的產品。
(4)方便補涂:小瓶裝、噴霧都安排上
在西藏不可能一直待在室內,補涂防曬很重要。我一般早上出門涂一次,中午吃飯補一次,下午3點左右再補一次。
推薦帶一支小瓶裝防曬(50ml以下,能帶上飛機),再備一個防曬噴霧(注意:噴霧不能托運,只能隨身帶,容量不超過100ml)。不過噴霧適合補涂頭發、脖子、耳后這些地方,臉上還是用手涂更均勻。
(5)抗氧化:給皮膚“雙重保險”
紫外線會產生自由基,讓皮膚老化。選帶抗氧化成分的防曬(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麥角硫因),能減少自由基傷害。我去年用的修麗可防曬就有抗氧化成分,回來后朋友說我沒怎么曬老,開心了好幾天。
四、防曬霜正確打開方式:這些細節90%的人都做錯了
選對了防曬,用不對也白搭。我見過有人涂防曬只涂臉,結果脖子和臉“黑白分明”;還有人覺得“涂一次管一天”,結果曬成“高原紅”。這幾個細節一定要注意:
(1)用量:別省!一次至少涂“一元硬幣”大小
很多人涂防曬像擠牙膏,一點點就夠了。其實專家建議,全臉一次要用0.5-1ml,大概是一元硬幣的大小。我剛開始也舍不得,結果顴骨曬出了小曬斑,后來每次都足量涂,斑才慢慢淡下去。
(2)提前涂:化學防曬要等20分鐘
化學防曬需要時間成膜,如果剛涂完就出門,等于沒涂。我一般早上洗漱完先涂防曬,然后換衣服、收拾東西,等20分鐘再出門,這樣防護效果才好。
(3)補涂:每2小時一次,出汗后及時補
在西藏,就算不出汗,紫外線也會讓防曬失效。戶外每2小時補涂一次,如果出汗多、游泳、擦臉,要立刻補涂。我在納木錯玩的時候,因為風大,經常用圍巾擦臉,結果下午就補涂了3次。
(4)全身都要涂:別忽略脖子、手背、腳背
脖子后面、手背、腳背這些地方最容易被曬黑曬傷。我去年穿涼鞋,腳背沒涂防曬,回來黑得像穿了“黑絲襪”,一個月才白回來。建議帶一支大容量身體防曬,出門前全身噴一遍,尤其是腳踝、腳背這些細節。
五、這些“硬防曬”裝備,比防曬霜更靠譜
在西藏,“硬防曬”(帽子、墨鏡、防曬衣)比防曬霜更重要,兩者結合才能萬無一失。我總結了幾個必備單品:
寬檐帽:選帽檐10cm以上的,能遮住臉、脖子、耳朵,我在拉薩買了一頂藏式寬檐帽,又好看又實用。
墨鏡:選UV400的,能防紫外線,保護眼睛和眼周皮膚。在羊卓雍措時,不戴墨鏡根本睜不開眼,眼周也容易曬出細紋。
防曬衣:選UPF50+的,輕薄透氣,最好帶帽兜,能遮住脖子和臉。我選的是冰絲材質的,夏天穿也不熱。
面罩/圍巾:去珠峰、阿里這些高海拔地區,風大紫外線強,面罩能護住臉和脖子,還能防塵。
六、避坑指南:這3種防曬,在西藏千萬別買
最后提醒大家,這幾種防曬在西藏就是“智商稅”,再便宜也別買:
1. SPF30以下的防曬:防護力不夠,涂了等于沒涂。
2. “純天然”“植物萃取”防曬:很多這類產品防曬劑濃度不夠,實測防曬效果差,別被“天然”忽悠了。
3. 過期防曬:防曬劑會失效,去年沒用完的今年別帶了,重新買新的。
去西藏,做好防曬不是“精致”,是“保命”。我見過太多人因為防曬沒做好,曬傷、脫皮、長斑,影響了旅行心情。希望這篇攻略能幫你挑到合適的防曬,畢竟在西藏,只有皮膚舒服了,才能好好欣賞藍天白云、雪山湖泊。最后想說,西藏的美值得我們用心對待,而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感受這份美好。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Cosmetology/54635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