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球如何防曬
夏天一到,球場上的人就沒斷過。但每次打完球,總能看到幾個“新面孔”——有人脖子紅得像煮熟的蝦,有人胳膊曬出黑白分明的“手表印”,更慘的是曬脫皮的,疼得晚上翻個身都齜牙咧嘴。說實話,我以前也覺得“大老爺們曬黑點怕啥”,直到去年夏天打了場下午2點的籃球賽,回家后臉又燙又癢,第二天直接爆皮,才明白:打球防曬真不是矯情,是為了不遭罪、不受傷。
這篇文章就掏心窩子跟你說清楚:打球時的防曬為啥比日常難10倍?到底哪些裝備和方法才管用?看完你就能直接照著做,夏天打球也能清清爽爽,不用再當“黑炭”或“曬傷俠”。
先搞懂:打球防曬為啥比日常難10倍?
別以為平時出門涂個防曬霜就完事了,打球時的防曬,簡直是“地獄級難度”。你想想:
第一,紫外線強度翻倍。 球場大多是露天的,水泥地、塑膠場地還會反射紫外線,相當于“太陽直射+地面反射”雙重攻擊。尤其是正午12點到下午3點,紫外線指數能飆到8以上(紫外線指數>5就屬于“強”,需要加強防護),曬10分鐘就可能曬傷。
第二,出汗會“沖掉”防護。 打球時揮汗如雨,臉上、身上的防曬霜會被汗水稀釋,衣服也可能被汗浸濕,防曬效果大打折扣。我見過有人涂了防曬霜上場,結果汗流進眼睛里,又疼又模糊,直接把臉搓紅了——這哪是防曬,簡直是“自殘”。
第三,暴露面積太大。 打球穿得少,胳膊、脖子、后背、小腿全露著,連頭皮、耳朵這些小地方都容易被忽略。之前有個球友,戴了棒球帽卻沒護住耳朵,結果耳朵曬得又腫又痛,醫生說這叫“日光性皮炎”,好幾天沒法碰球。
所以,打球防曬不能只靠“隨便涂涂”,得從裝備、產品到習慣,搭一套“全方位防護網”。
硬核裝備:這5樣少一樣都白搭
打球時的防曬裝備,核心就一個:既要防曬,又不能影響打球。 比如穿得太悶影響動作,戴個笨重的帽子轉頭都費勁,那還不如不戴。這5樣是我試過幾十種后,親測“防曬+運動友好”的組合,照著買準沒錯。
1. 帽子:選“空頂帽”比棒球帽實用10倍
很多人戴棒球帽打球,覺得能遮臉。但你試試跳投或抬頭看球,帽檐會擋住視線;而且棒球帽透氣性差,戴久了頭頂全是汗,悶得難受。
真正適合打球的是“空頂防曬帽”:頭頂是空的,透氣不悶汗;帽檐選7cm以上的,能遮住額頭、眉毛和臉頰;后面帶松緊帶或調節扣,跑動時不會掉。我現在戴的是帶“冰絲內襯”的款,出汗后摸上去還是涼絲絲的,比普通帽子舒服太多。
避雷提醒:別買那種“漁夫帽”,帽檐太寬,低頭運球時會蹭到球,親測巨影響手感!
2. 防曬衣:認準“UPF50+”和“冰絲材質”
普通T恤根本不防曬!純棉T恤的防曬指數(UPF)可能只有5左右,紫外線能透過布料曬到皮膚。必須買專門的運動防曬衣,重點看兩個指標:
UPF50+:這是國家規定的最高防曬等級,意思是“只有1/50的紫外線能透過布料”,相當于給皮膚加了一層“隱形盾牌”。
冰絲或錦綸材質:這兩種材質輕薄、速干,出汗后不會貼在身上,而且摸上去涼涼的,夏天穿比光膀子還舒服。
我買過一件黑色的防曬衣(別以為黑色吸熱,現在的黑科技防曬衣反而更防曬),有次下午3點打了2小時球,脫下來胳膊還是白的,旁邊沒穿防曬衣的隊友,胳膊已經曬紅了一圈。
3. 冰袖:別買太松或太緊的,選“帶防滑條”的
胳膊是打球時最容易曬黑的地方(揮拍、運球時胳膊一直在動,防曬霜容易掉),冰袖必須安排上。但冰袖也有坑:
太松的會往下滑:打半場時抬手投籃,冰袖滑到小臂,等于白戴;
太緊的勒得慌:影響血液循環,打完球胳膊又酸又麻。
選“中間帶防滑硅膠條”的冰袖,松緊度以“能塞進一根手指”為宜。我現在用的是“分段壓力款”,手腕和小臂處壓力不同,戴著不勒還能輕微緩解疲勞,一舉兩得。
4. 墨鏡:不僅防曬,還能防“晃眼”
很多人覺得戴墨鏡打球“裝”,其實是沒體驗過正午太陽直射的痛苦——陽光晃得眼睛睜不開,連籃筐都看不清楚,怎么投籃?
選“運動墨鏡”:鏡框輕(別超過30g,太重會壓鼻梁)、鏡片防紫外線(UV400以上,能擋住99%的紫外線)、鏡腿帶防滑耳勾(跑動時不會掉)。我選的是茶色鏡片,既能防眩光,又不會像深色鏡片那樣影響看球的顏色(比如看紅色籃球不會變色)。
5. 鞋服:別穿“深色緊身衣”,選“淺色系速干款”
最后說個細節:衣服顏色和款式也影響防曬。深色衣服吸熱,夏天穿黑色緊身衣打球,等于“自帶暖寶寶”,熱得喘不過氣;淺色衣服反射陽光,更涼快。
上衣選“寬松速干T恤”,下擺別太長,避免跑動時勾到腿;褲子選“運動短褲”,長度到膝蓋上方5cm左右,方便跨步和跳躍。材質優先選“聚酯纖維”,比純棉速干3倍,出汗后很快就干,不會貼在身上悶汗。
防曬霜:選對+涂對才管用
裝備搞定了,防曬霜就是“最后一道防線”。但打球時涂防曬,和日常通勤完全不是一回事——日常涂一次管半天,打球時可能1小時就得補一次,而且選錯類型等于白涂。
先選對類型:“防水抗汗”是底線
普通防曬霜(比如日常通勤用的)遇到汗水會乳化,一搓就掉。打球必須選“防水抗汗型防曬霜”,包裝上會標“Water Resistant”(防水40分鐘)或“Very Water Resistant”(防水80分鐘),后者更適合長時間打球。
膚質參考:
油皮/混油皮:選“搖搖樂型”(比如曼秀雷敦新碧水感防曬露),清爽不黏膩,出汗后不會泛油光;
干皮:選“乳霜型”(比如珂潤潤浸保濕防曬乳),但注意選“無油配方”,避免悶痘。
避雷提醒:別買“美白型”“養膚型”防曬霜,這些通常不防水,而且涂上去假白,出汗后一道一道的,巨尷尬!
再涂對方法:“足量+提前涂+重點補”
很多人涂防曬像“蜻蜓點水”,擠一點抹全臉,結果根本沒效果。記住這三個步驟:
第一步:提前30分鐘涂
防曬霜需要時間成膜(形成防護層),剛涂完就出門,等于直接被汗水沖掉。打球前30分鐘涂,讓皮膚吸收成膜,防曬效果翻倍。
第二步:用量別省,一個硬幣大小涂全臉
很多人覺得“涂多了黏膩”,但涂少了等于沒涂!全臉至少用“一元硬幣大小”的量(大約1.5g),脖子、耳朵、手背這些“漏網之魚”也要涂,尤其是脖子后面,曬黑了像戴了個“黑項鏈”,巨難看。
第三步:每2小時補涂一次,出汗多了隨時補
就算是防水抗汗型防曬霜,出汗多了也會掉??梢詭б恢А胺罆駠婌F”(選小瓶裝,方便放運動包),下場休息時噴在胳膊、脖子上,噴完用手輕輕拍勻(別搓,會破壞成膜)。如果臉上出汗多,先用紙巾輕輕按干汗水,再補涂防曬霜(直接噴臉容易進眼睛,建議先噴在手上,再抹到臉上)。
曬后急救:萬一曬紅了,3步把傷害降到最低
就算防護做得再好,偶爾也可能“中招”——比如突然暴曬、補涂不及時,皮膚曬得又紅又燙。這時候千萬別慌,趕緊做這三件事,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第一步:立刻降溫,別用熱水洗
曬后皮膚溫度高,先用“常溫毛巾”(別用冰水,溫差太大刺激皮膚)敷在曬紅的地方,每次敷10分鐘,重復3次,讓皮膚溫度降下來。洗澡時用溫水,別用熱水沖曬紅的部位,熱水會加重炎癥,越洗越痛。
第二步:涂蘆薈膠,別用“美白修復”產品
曬后皮膚最需要的是“補水”,不是“美白”。選“無添加的純蘆薈膠”(比如自然樂園的蘆薈膠,便宜大碗),厚涂在曬紅的地方,感覺皮膚涼絲絲的,刺痛感會緩解很多。別用帶酒精、香精或美白成分的護膚品,這些會刺激受傷的皮膚。
第三步:多喝水+別再曬
曬后皮膚會流失大量水分,多喝水能幫助皮膚修復。接下來1-2天別再去球場暴曬,出門戴帽子、口罩,讓皮膚“休息”一下。如果曬到脫皮,別用手撕(會留疤),等它自然脫落,脫落后涂身體乳保濕。
這些“想當然”的防曬誤區,坑了90%的人
最后辟幾個常見的“偽常識”,別讓錯誤的防曬習慣害了你:
誤區1:“男生皮糙肉厚,不用防曬”
錯!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不分男女,男生皮膚厚,但長期暴曬更容易長斑、老化,甚至增加皮膚癌風險。我叔打了20年球,從來不防曬,現在臉上全是曬斑,醫生說就是長期紫外線照射導致的。
誤區2:“陰天不用防曬”
大錯特錯!陰天的紫外線強度可能達到晴天的60%,尤其是“多云天”,云層會反射紫外線,反而更危險。我有次陰天打了一下午球,沒涂防曬,結果晚上脖子就紅了——別被“陰天不曬”騙了!
誤區3:“涂了防曬就可以隨便曬”
防曬不是“金鐘罩”,只是“降低傷害”。就算涂了SPF50的防曬霜,也建議每2小時補涂,而且別在正午紫外線最強的時候打球(12點-15點),能選早晚場就選早晚場,又涼快又安全。
夏天打球,防曬不是“選擇題”,是“必答題”。別等曬脫皮、長斑了才后悔,現在就把裝備備齊、方法記牢,既能享受流汗的快樂,又能讓皮膚少遭罪。畢竟,能一直健康地在球場上跑跳,才是咱們打球人最想要的,對吧?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Cosmetology/540662.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