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可以不曬黑
夏天一到,后臺總有人問:“涂了防曬還是黑?”“陰天出門也要防曬嗎?”“曬黑了怎么快速白回來?”說實話,誰沒經歷過“夏天過完黑三個度”的尷尬?穿裙子時胳膊和臉色差明顯,化妝都蓋不住;更別說曬久了皮膚發紅、脫皮,甚至長斑——想要不曬黑,真不是“隨便涂個防曬”就完事的。今天就把我踩過N多坑總結的“不曬黑攻略”分享給你,從原理到方法,手把手教你夏天也能白到發光。
先搞懂:你為什么會曬黑?
很多人覺得“曬黑是因為太陽大”,其實沒那么簡單。讓我們變黑的“元兇”,是陽光里的紫外線——具體來說,是兩種:
UVA(長波紫外線):它能穿透云層、玻璃,甚至皮膚表層,直達真皮層。你曬黑、長皺紋、皮膚松弛,基本都是它的“功勞”。更坑的是,UVA全年無休,哪怕陰天、冬天,它的強度也可能達到晴天的60%(劃重點:陰天也要防曬!)。
UVB(中波紫外線):它主要作用于皮膚表層,會讓皮膚發紅、曬傷、脫皮。夏天正午陽光強,UVB最“活躍”,這也是為什么中午出門容易曬得火辣辣。
簡單說:UVA是“慢性殺手”(讓你黑、讓你老),UVB是“急性傷害”(讓你紅、讓你痛)。想要不曬黑,就得同時防住這兩種紫外線——只涂防曬不夠,硬防曬(帽子、口罩、防曬衣)也不能少;只夏天防曬不夠,全年都得安排上。
分場景防曬攻略:不同場合,方法不一樣
別再“一刀切”涂防曬了!日常通勤、戶外暴曬、室內辦公,紫外線強度差遠了,防曬方法也得“因地制宜”。
場景1:日常通勤(上班、上學、逛街)
紫外線強度:中等(主要來自陽光直射+地面/墻面反射)
核心策略:防曬霜+基礎硬防曬
具體步驟:
1. 選對防曬霜:
看SPF值(防UVB):日常通勤選SPF30-50,足夠應對4-6小時的UVB防護(SPF30=防曬傷時間延長30倍,假設你不涂防曬20分鐘曬傷,涂了就能撐10小時,但實際會出汗、蹭掉,所以別信“全天防護”)。
看PA值(防UVA):選PA+++或++++(+越多,防UVA能力越強),畢竟UVA才是曬黑的“主力”。
按膚質挑:油皮選“搖搖樂”(含酒精,清爽不悶痘),干皮選“乳霜質地”(含保濕成分,不卡粉),敏感肌選“物理防曬”(成分簡單,比如氧化鋅、二氧化鈦,不容易過敏)。
舉個例子:我夏天通勤用的是某款SPF50+ PA++++的搖搖樂,早上出門前20分鐘涂(讓防曬成膜,不然容易搓泥),擠一個硬幣大小(全臉+脖子,別只涂臉!脖子黑一圈真的很尷尬)。
2. 硬防曬“三件套”:
帽子:選寬檐帽(帽檐≥7cm),最好是帶防風繩的,騎車、刮風都不怕掉。我去年買的某品牌防曬帽,UPF50+(UPF值越高,防曬效果越好,國標要求UPF40+才算合格防曬衣/帽),戴了一夏天,臉比脖子白兩個度。
口罩:別用普通醫用口罩!選“防曬口罩”,最好是全臉包裹式(遮住眼角、顴骨,這些地方最容易曬出斑),面料選冰絲或錦綸,透氣不悶汗。
防曬衣:選連帽款(護住后頸)、帶指洞(護住手背),顏色選深色(黑色、藏藍,比淺色防曬效果好)。別貪便宜買幾十塊的“防曬衣”,很多沒UPF認證,穿了等于沒穿。
3. 補涂!補涂!補涂!:
通勤路上如果出汗多、蹭掉了防曬,中午午休時補涂一次;下午下班前再補一次(尤其是額頭、鼻子這些容易出油的地方)。如果化妝了,用“防曬散粉”或“防曬噴霧”補涂(噴霧記得離臉20cm,噴完用手拍勻,別直接對著臉猛噴)。
場景2:戶外暴曬(爬山、海邊、露營)
紫外線強度:超強(陽光直射+水面/沙灘反射,紫外線翻倍)
核心策略:高倍防曬+全身硬防曬+2小時補涂
具體步驟:
1. 防曬霜“升級”:
選SPF50+ PA++++的高倍防曬,最好是“防水防汗型”(包裝上有“Water Resistant”或“Very Water Resistant”字樣)。海邊、出汗多的話,選“Very Water Resistant”(防水80分鐘),游泳后擦干身體要補涂。
全身都要涂!胳膊、腿、腳背(穿涼鞋別漏了)、耳后,甚至頭發(頭發被曬多了會干枯分叉,噴點防曬噴霧)。我上次去海邊,腳背沒涂防曬,結果曬出涼鞋印,丑了一個月。
2. 硬防曬“武裝到牙齒”:
墨鏡:選UV400認證的(能防99%以上UVA/UVB),不僅防曬,還能保護眼睛(紫外線傷眼會導致白內障、黃斑病變)。
長褲+長袖:別穿短褲短袖!選冰絲長褲、長袖防曬衣,蓋住胳膊腿(我閨蜜去年爬山穿短褲,回來腿黑得像“烤腸”,兩個月才白回來)。
遮陽傘:選黑膠傘(比銀膠傘防曬效果好),傘面越大越好,最好能遮住全身(和朋友一起打傘,別只遮臉,不然脖子、胳膊照樣黑)。
3. 2小時補涂一次:
戶外紫外線強,防曬霜容易被汗水沖掉、被皮膚吸收,必須每2小時補涂一次。如果游泳、大量出汗,出水后15-20分鐘就要補涂(先用紙巾擦干皮膚,再涂防曬)。
場景3:室內辦公(窗邊、空調房)
紫外線強度:低但“隱形”(UVA能穿透玻璃,長期靠窗坐會曬黑)
核心策略:別忽略窗邊紫外線
很多人覺得“在室內不用防曬”,大錯特錯!我之前工位靠窗,每天對著電腦,沒涂防曬,三個月后發現臉比脖子黑,顴骨還長了小曬斑——后來才知道,普通玻璃只能擋住大部分UVB,擋不住UVA,長期被UVA照,照樣會黑、會長斑。
所以,如果座位離窗1米內,一定要涂防曬(選SPF30 PA+++就行,不用太高倍,避免悶痘);或者拉上遮光簾(選厚一點的,能擋住大部分紫外線)。
避開這些“防曬誤區”,不然等于白防
踩過坑才知道,很多人曬黑不是因為“沒防曬”,而是“防曬做錯了”。這幾個誤區,你中了幾個?
誤區1:“我天生黑,不用防曬”
大錯特錯!膚色深是因為皮膚里黑色素多,但黑色素只能“被動防御”紫外線,不能完全擋住。而且,紫外線對所有人都有傷害:曬黑、曬老、長斑、甚至皮膚癌,和膚色無關。我表哥天生黑,覺得“再黑也不怕”,結果去年夏天在工地干活沒防曬,脖子曬出了日光性皮炎,又紅又癢,涂了半個月藥膏才好。
誤區2:“防曬涂得越少越好,不然悶痘”
防曬涂不夠,等于沒涂!很多人怕悶痘,一次只擠黃豆大小涂全臉,根本不夠覆蓋皮膚。正確用量:面部需要一個硬幣大小(約1ml),脖子和臉用量一樣。如果覺得厚重,可以選“輕薄型防曬”(比如含硅油、酒精的,膚感更清爽),或者分區域涂(油皮T區少涂一點,干皮臉頰多涂一點)。
誤區3:“涂了防曬就不用硬防曬”
防曬霜是“化學防線”,硬防曬是“物理盾牌”,兩者結合才是“王炸”。舉個例子:SPF50的防曬霜,理論上能防98%的UVB,但實際使用中,因為涂不夠量、出汗蹭掉,防護力會降到50%以下;而硬防曬(帽子、口罩、防曬衣)只要覆蓋到位,防護力能達到99%以上。所以,別偷懶,硬防曬該戴還得戴!
誤區4:“只有夏天需要防曬”
前面說了,UVA全年無休,冬天、陰天、甚至雨天都有。冬天雪地反射紫外線,強度比夏天還高;陰天云層只能擋住20%-40%的紫外線,照樣能曬黑。我去年冬天去滑雪,沒涂防曬,回來臉黑了一圈,還脫皮——所以,防曬是“每天的事”,不是“夏天的事”。
萬一曬黑了?先修復,再美白
就算再小心,偶爾也會曬黑(比如突然暴曬、忘記補涂)。這時候別慌,記住:先修復,再美白——皮膚被曬后,屏障會受損,直接用美白產品會刺激皮膚,反而越曬越黑。
曬后修復3步走:
1. 降溫舒緩(曬后1-3小時):
用冷毛巾(別用冰袋,太冰會刺激皮膚)敷10-15分鐘,或者噴舒緩噴霧(含馬齒莧、積雪草成分的,比如某品牌的大噴,我曬后必用),緩解發紅、發燙。
2. 補水保濕(曬后1-3天):
曬后皮膚會缺水,用溫和的保濕面膜(比如透明質酸面膜),每天敷15分鐘;面霜選含神經酰胺、角鯊烷的,修復皮膚屏障(別用含酒精、香精的,會加重刺激)。
3. 避免刺激(曬后1周內):
別用去角質產品、酸類(水楊酸、果酸)、美白精華(煙酰胺、VC),這些會讓受損的皮膚更敏感。等皮膚不紅、不燙了(大概1周后),再開始美白。
美白“加速包”:
皮膚修復好后,可以用這些方法幫皮膚“白回來”:
VC精華:早上用(記得搭配防曬!VC遇光會氧化,不防曬反而會變黑),選原型VC(比如10%-20%濃度的,太濃會刺激),幫助淡化黑色素。
煙酰胺:晚上用(部分人對煙酰胺不耐受,先在耳后測試),抑制黑色素轉移到皮膚表層,讓皮膚更透亮。
多喝水+吃美白食物:每天喝1.5-2L水,加速新陳代謝;多吃富含VC的水果(橙子、獼猴桃、草莓)、富含花青素的食物(藍莓、紫甘藍),幫助抗氧化。
最后想說:
不曬黑的核心,從來不是“完全不見太陽”,而是“聰明防曬”——知道紫外線怎么傷害皮膚,分場景做好防護,避開誤區,曬后及時修復。夏天本來就是穿小裙子、去海邊的季節,別讓“怕曬黑”困住自己。學會這些方法,你也能在夏天白到發光,和閨蜜合照時成為“反光板”~
(本文內容基于皮膚科醫生建議及個人經驗總結,不同膚質效果可能不同,敏感肌建議先做皮膚測試。)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Cosmetology/49458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