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報名后怎么備考-想考一建應該怎樣做
剛交完一建報名費的你,是不是既興奮又焦慮?興奮的是終于邁出了考證的第一步,焦慮的是看著四本厚厚的教材,完全不知道從哪兒下手——每天下班累得只想躺平,哪有精力啃書?實務案例題像“天書”,連問題都讀不懂;公共課考點又多又碎,背了就忘……
其實,一建備考沒那么難,關鍵是找對方法。今天這篇文章,我結合自己和身邊3個一次過四科的朋友的經驗,從心態調整、科目規劃、學習方法、時間管理四個維度,給你一套能直接落地的備考方案。不用熬夜刷題,不用死記硬背,跟著做,今年拿證概率至少提升80%。
一、報名后先別慌,這3個“反焦慮”動作先做
很多人報名后第一件事就是買教材、囤網課,結果教材翻了兩頁就扔一邊,網課囤了十幾個G卻沒看幾節——不是你懶,是你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
1. 先算“時間賬”:把“大目標”拆成“每天能做完的小事”
一建考試一般在9月,從報名到考試大概5-6個月,按每天有效學習3小時算,總共有450-540小時。四科分攤下來,每科100-140小時,完全夠了。
你可以拿張紙,寫下“距離考試還有XX天”,然后拆成三個階段:基礎階段(3個月)、強化階段(2個月)、沖刺階段(1個月)。每個階段再細化到每周目標,比如“這周要學完法規的‘招投標’章節,做10道真題選擇題”。記住:目標越小越具體,越容易堅持。我去年有個同事,一開始定“每天學5小時”,結果第三天就放棄了;后來改成“每天學1.5小時,至少搞懂3個知識點”,反而堅持到了最后。
2. 別追求“完美開局”:先從“最容易的科目”入手
很多人想“一口吃成胖子”,第一天就挑戰最難的實務,結果被案例題打擊到懷疑人生。其實備考就像跑步,得先熱身。
建議從法規開始:內容相對獨立,考點明確(比如招投標、合同、安全這些每年必考),而且和生活常識有點關聯,學起來沒那么枯燥。每天花1小時看網課(推薦挑1.5倍速的精講課,別聽那種照本宣科的),再花30分鐘做課后題,一周就能入門。等你對“學習節奏”有感覺了,再學其他科目會輕松很多。
3. 接受“遺忘是常態”:別因為“記不住”就放棄
“昨天剛背的管理考點,今天做題又忘了”——這太正常了!人的大腦就是這樣,需要重復刺激才能記住。我當時學經濟的“財務凈現值”,前前后后記了5遍才搞懂。
解決辦法很簡單:準備一個“高頻遺忘本”,把每天做錯的題、記不住的考點抄下來(不用抄全,寫關鍵詞就行),比如“招投標保證金不得超過項目估算價的2%”“網絡計劃中總時差=最遲開始-最早開始”。每天早上花10分鐘翻一遍,重復3次以上,想忘都難。
二、3科公共課+1科實務,這樣學效率翻倍
一建四科中,實務是“攔路虎”(每年通過率只有5%-8%),公共課(法規、管理、經濟)相對簡單(通過率15%-20%)。但別以為公共課能隨便過,每年都有實務過了、公共課掛一科的人,所以四科都得重視。
1. 科目優先級:實務>管理>法規>經濟(可調整)
實務:分值最高(160分),案例題占80分,必須從一開始就花最多時間(每天至少1.5小時)。
管理:和實務關聯度最高(比如進度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實務案例題經常考),建議學完實務的對應章節后,馬上學管理的相同內容,事半功倍。
法規:考點固定,重點章節(招投標、合同、安全、質量)占分70%,把這些搞透就行,冷門考點可以放棄。
經濟:公式多(比如等值計算、盈虧平衡分析),但題型固定,把10個核心公式吃透,多做幾道題就能掌握。
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能學4小時,分配可以是:實務2小時(看網課+做案例題)、管理1小時(看教材+記考點)、法規/經濟0.5小時(交替學,避免疲勞)。
2. 公共課:別死啃教材,抓住“3個得分關鍵”
公共課都是選擇題(單選+多選),不用一字不差背知識點,能選對答案就行。
關鍵1:用“真題考點頻率表”抓重點
從近5年真題里,把每個章節的考點標出來(比如法規的“合同法律制度”每年考15-20分),優先學高頻考點。網上有現成的“真題考點匯總”,搜一下就能找到,比自己啃教材效率高10倍。
關鍵2:多選題“寧少選不多選”
多選題少選每個選項得0.5分,錯選整題沒分。比如一道題正確答案是ABC,你選AB得1分,選ABD得0分。所以不確定的選項千萬別選,保守一點反而能多拿分。
關鍵3:經濟公式“理解+套用”
經濟別死記公式,比如“財務凈現值(FNPV)”,記住“未來的錢折算到現在,看是否大于0”,再找2道例題跟著算一遍,比背公式定義管用。
3. 實務:案例題是“生死線”,學會“踩點答題”
實務難就難在案例題,很多人明明看懂了背景,卻寫不到采分點上。其實案例題有“套路”:
第一步:先看問題,再讀背景
案例題背景材料很長,直接讀容易抓不住重點。先看問題(比如“指出事件1中的不妥之處,并說明理由”),帶著問題去背景里找關鍵詞(時間、數字、主體),比如“施工單位在開工前未辦理施工許可證”,馬上就能對應到“法規里的開工條件”考點。
第二步:用“教材原文”答題
案例題的采分點基本都來自教材原文,比如問“質量事故的處理程序”,別用自己的話寫,直接搬教材里的“事故調查原因分析制定方案實施處理驗收鑒定”,每個詞都可能是采分點。
第三步:動手寫!動手寫!動手寫!
重要的事說三遍。很多人案例題只看不動筆,覺得“我會了”,結果考試時寫得亂七八糟。每天花30分鐘,找1道真題案例題,在答題卡上(或白紙上)完整寫答案,寫完對照標準答案改,看看自己漏了哪些采分點。我去年實務能過,就是因為堅持寫了50道案例題。
三、3個“反人性”學習技巧,幫你告別“假努力”
備考最忌諱“看起來很努力”:每天坐在書桌前8小時,手機刷個不停;教材劃得五顏六色,合上書啥也不記得;真題做了10套,錯題從來不看……這些都是無效努力。
1. “碎片時間+整塊時間”組合拳
上班族沒時間?那是你不會利用時間。
碎片時間(通勤、午休):記考點、刷選擇題。比如用“考點卡片”APP(或自己做紙質卡片),把難記的知識點寫上去(比如“安全事故等級劃分標準”),等地鐵時看2張,午休前刷10道法規選擇題,積少成多。
整塊時間(晚上8-11點、周末):學實務案例題、看網課精講課。這段時間要遠離手機(可以用“Forest”之類的專注APP),沉浸式學習。比如周末花3小時,學完實務的“施工組織設計”章節,再做2道相關的案例題,當天內容當天消化。
2. 錯題本“只記3類題”,拒絕“抄書式整理”
錯題本不是把所有錯題都抄下來,那樣太浪費時間。只記3類題:
高頻錯題:同一考點錯2次以上的題(比如經濟的“沉沒成本”計算),重點標紅,每周復習1次。
陷阱題:題目里有“不正確的是”“錯誤的是”這類反向提問的題,容易看漏,記下來提醒自己審題要仔細。
案例題采分點漏答:比如問“指出不妥之處”,你只找到了2處,標準答案有3處,把漏答的那處記下來,分析為什么沒找到(是知識點不熟還是沒看清背景)。
3. 每周留“半天復盤時間”,及時調整方向
很多人學了一個月,不知道自己學得怎么樣,最后考試才發現方向錯了。每周日晚上花2小時復盤:
這周計劃完成了嗎?沒完成的原因是什么(加班?拖延?),下周怎么調整?
哪些知識點學起來吃力?(比如經濟的“價值工程”),要不要重看網課或找老師問?
真題正確率多少?(公共課單選正確率低于70%、多選低于50%,就得重新學對應章節)。
記住:備考不是“悶頭往前沖”,而是邊跑邊調整方向。
四、避開這3個“坑”,少走半年彎路
我見過太多考生,明明很努力,卻因為踩了坑沒考過。這3個坑,你一定要避開:
1. 別買“太多資料”,教材+真題+1本教輔就夠了
有人教材買了3個版本,網課報了2個機構,結果哪個都沒看完。其實一建備考資料不用多:
教材:官方最新版教材(每年5月左右出版,報名后買就行),重點章節(實務的施工技術、管理的進度/質量/安全)必須精讀。
真題:近5年真題(至少做3遍),第一遍按章節做,第二遍按套卷做,第三遍只做錯題。
教輔:選1本“考點精講”類的(比如某機構的“藍寶書”),幫你梳理重點,比自己啃教材省時間。
2. 別和“別人比進度”,按自己的節奏來
備考群里總有人說“我實務已經看完3遍了”“真題刷到2018年了”,別焦慮!每個人基礎不一樣,有人是工程專業出身,學實務很輕松;有人是零基礎,需要慢慢來。
你只要保證“自己的計劃能按時完成”就行。比如別人一天學5小時,你一天學3小時,但你效率更高(3小時里沒碰手機),反而學得更好。
3. 考前1個月別“學新內容”,專注“搶分”
考前最后一個月,別再學新知識點了!重點放在:
實務案例題高頻考點(比如質量事故、安全隱患、合同糾紛),背答題模板;
公共課錯題本,把錯題再做一遍;
模擬考試,按考試時間做套卷(上午9-11點做管理,下午2-4點做實務),適應考試節奏。
最后想說
一建備考就像一場馬拉松,拼的不是速度,是堅持。你可能會有無數次想放棄的瞬間:晚上學到12點,早上6點爬起來背考點;周末別人出去玩,你在家刷真題……但當你拿到證書,看到工資漲了、職位升了,會發現一切都值得。
記住:沒有“一次就能過”的運氣,只有“每天多學1小時”的底氣。從今天開始,別再糾結“怎么學”,先翻開教材第一章,邁出第一步。
(注:文中考試時間、教材出版時間等信息,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Construction_division/75626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