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構成的三要素
你每天路過的寫字樓、住了十幾年的老房子、打卡過的網紅博物館,它們看起來千差萬別,有的方方正正,有的奇形怪狀,有的古樸厚重,有的輕盈通透。但你有沒有想過:所有建筑物,無論大小、新舊、風格如何,其實都離不開三個核心要素。就像做一道菜需要食材、火候和調味,蓋一座樓也得靠這“三駕馬車”——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和建筑形象。少了任何一個,要么蓋不成,要么不好用,要么沒人記得住。今天我們就掰開揉碎,聊聊這三個要素到底是什么,它們怎么聯手把一堆材料變成我們生活里的“有用的藝術品”。
一、建筑功能:先搞清楚“這房子是干嘛的”
建筑功能,說白了就是“這房子是用來干什么的”。它是建筑物的“初心”,決定了房子的“骨架”和“脾氣”。你總不能把醫院蓋得像迷宮(病人找不到診室),也不能把體育館蓋成小單間(觀眾坐不下)。功能沒搞對,后面技術再牛、樣子再好看,也是白搭。
1. 功能是“指揮官”,決定建筑的“戶型”和“動線”
想想你家的房子:臥室要安靜私密,所以得遠離客廳;廚房要靠近餐廳,不然端菜得跑斷腿;衛生間要干濕分離,不然洗澡后滿地水——這些都是“居住功能”在指揮設計師怎么劃分空間。再比如醫院,急診室必須離大門最近,手術室要靠近病房,檢驗科和藥房得方便病人來回跑,這是“醫療功能”在主導布局。
去年我去參觀一個新建的社區圖書館,發現它把兒童閱讀區放在了一樓靠窗的位置,陽光好、空間大,還單獨隔了個“靜音艙”給需要專注學習的人。館長說:“我們調研過,社區里老人和小孩來的最多,所以老人區放了軟沙發和放大鏡,小孩區特意做了矮書架和防撞角。”你看,功能對了,人在里面才會覺得“舒服、方便、用著順手”。
2. 功能會“進化”,逼得建筑“改頭換面”
建筑功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前的工廠倉庫,現在可能改成了文創園;老教堂變成了咖啡館;就連你家的陽臺,可能從“堆雜物的地方”變成了“養花喝茶的小花園”。這些變化,本質上都是“功能需求變了,建筑跟著調整”。
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798藝術區。幾十年前它是電子廠的廠房,層高十幾米、空間方正,是為了方便放機器、運貨物。后來工廠搬走,藝術家們發現這大空間太適合辦展覽了——層高夠掛巨幅畫,開闊的場地能容下很多人,連墻上的斑駁磚墻都成了“工業風”的裝飾。現在798成了網紅打卡地,靠的就是“從生產功能到藝術功能”的轉變。
3. 功能和“人”綁定,得考慮“誰來用”
同樣是“住”,學生宿舍和五星級酒店的功能需求天差地別。宿舍要“省錢、能住下更多人”,所以是上下鋪、公共衛生間;酒店要“舒適、有面子”,所以是大床房、獨立衛浴、落地窗。這背后是“使用者”的需求在起作用。
我有個做養老院設計的朋友,他跟我說:“給老人設計房子,扶手要多到‘無處不在’——走廊、衛生間、床邊都得有;門要寬到能過輪椅;開關要大,字體要加粗,不然老人看不清。這些細節,都是‘老年人使用功能’逼出來的。”所以你看,功能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指標”,而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二、建筑技術:沒有技術,功能就是“空想”
光有“想干什么”還不行,得有“怎么干”的本事——這就是建筑技術。它像個“超級工程師”,負責把功能需求落地:用什么材料?怎么搭結構?水電暖怎么裝?沒有技術撐腰,再棒的功能設計都是“紙上談兵”。
1. 材料:建筑的“皮膚”和“肌肉”
蓋房子首先得選材料。古代人為什么蓋木房子?因為那時候只能砍樹,木材輕、好加工,還能抗震(比如故宮的“榫卯結構”,不用釘子也能扛住地震)。后來有了磚石,人們開始蓋石頭城堡,因為石頭更結實,能防敵人進攻。再到近代,鋼筋混凝土出現了——鋼筋像“骨頭”,混凝土像“肌肉”,兩者一結合,房子能蓋得又高又穩,于是有了現在的摩天大樓。
你有沒有發現,海邊的房子常用白色外墻?不是為了好看,是因為白色反光,能減少太陽吸熱,屋里更涼快;北方的房子墻特別厚,是為了保暖;而日本的傳統木屋用“榻榻米”,是因為當地潮濕,榻榻米能吸濕透氣。材料的選擇,從來都是“因地制宜”,為功能服務的。
2. 結構:建筑的“骨架”,決定能“站多久”
如果說材料是“肌肉”,那結構就是“骨架”。骨架不行,房子說塌就塌。最開始人們只會蓋“平房”,因為沒能力讓屋頂跨太大空間。后來發明了“拱券結構”(比如羅馬斗獸場的拱門),屋頂能跨得更大,于是有了大禮堂;再后來有了“框架結構”(用柱子和梁撐起屋頂,墻不用承重),人們可以隨便拆墻改戶型,比如現在的寫字樓,辦公室想隔多大就隔多大。
最牛的結構創新,可能是“懸索結構”。比如北京奧運會的“水立方”,外墻看起來像一堆泡泡,其實是用鋼索拉起來的膜結構——這種結構特別輕,還能透光,正好滿足游泳館“需要大空間、采光好”的功能需求。要是用傳統的磚石結構,根本蓋不出這種“泡泡感”。
3. 設備:建筑的“器官”,讓房子“活”起來
以前的房子沒空調、沒暖氣,夏天靠扇子,冬天靠火盆,功能很“原始”。現在不一樣了:空調調節溫度,電梯解決爬樓難題,網絡讓房子變成“智能終端”,甚至還有新風系統過濾PM2.5——這些都是“建筑設備”的功勞。
我老家農村的老房子,以前冬天冷得要命,去年裝了地暖,整個屋子都暖和了,奶奶再也不用裹著厚棉襖烤火。這就是設備對功能的提升:沒有設備,房子只是個“殼子”;有了設備,它才變成“會呼吸、有溫度”的家。
三、建筑形象:好看的房子,才會被記住
功能解決“有用”,技術解決“能建”,那建筑形象解決什么?——解決“美不美”“有沒有記憶點”。一個好的建筑形象,能讓人一眼記住,甚至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但它不是“瞎好看”,而是要和功能、技術“搭配合適”。
1. 形象是“功能的表情”,不能“為了好看犧牲實用”
你見過“歪歪扭扭的教學樓”嗎?估計沒有。因為教學樓的功能是“學習”,需要方方正正的教室(方便擺桌椅)、整齊的走廊(方便通行),所以形象大多是“規矩、穩重”的。相反,游樂園的建筑總是五顏六色、奇形怪狀,因為它的功能是“娛樂”,需要讓人一看就覺得“開心、有趣”。
最典型的“功能決定形象”的例子,是悉尼歌劇院。它的屋頂像一堆“貝殼”,看起來特別浪漫,但你知道嗎?這個造型不是設計師拍腦袋想的——悉尼歌劇院建在海邊,“貝殼”形狀能減少海風對建筑的壓力;同時,它是歌劇院,需要“標志性”,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藝術的地方”。后來這個“貝殼頂”成了悉尼的象征,這就是“形象為功能服務,又超越功能”的完美案例。
2. 形象要“接地氣”,和環境“處得來”
一個建筑好不好看,還得看它和周圍環境“搭不搭”。你在江南水鄉蓋一座歐式城堡,會覺得“格格不入”;在沙漠里蓋一座玻璃幕墻大樓,會顯得“浪費又突兀”。真正的好形象,是“融入環境,又點亮環境”。
比如安徽的宏村,老房子都是白墻黑瓦,沿著湖邊蓋,屋頂的輪廓和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連在一起,像一幅水墨畫。這不是巧合——白墻反射陽光,夏天涼快;黑瓦吸熱,冬天保暖;房子沿湖蓋,方便取水、防火。這種“和環境共生”的形象,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3. 形象有“時代感”,藏著一代人的記憶
每個時代的建筑形象,都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上世紀50年代的“蘇式建筑”,大多是紅磚墻、尖屋頂,帶著“莊重、集體主義”的氣質;80年代的單元樓,方方正正、沒有裝飾,因為那時候大家更關心“有沒有房子住”;現在的新建筑,越來越多樣,玻璃、鋼結構、曲線造型……背后是技術進步,也是人們對“美”的需求越來越高。
我小時候住的家屬院,都是四層小樓,墻是黃色的,陽臺是水泥的,家家戶戶都在陽臺種花。現在那片樓拆了,但我每次想起它,腦子里還是那個“黃色的、有花的陽臺”。建筑形象就是這樣,它不只是“好看”,更是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最后:三要素不是“單打獨斗”,而是“互相成就”
其實建筑功能、技術、形象,從來不是分開的“三件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功能需要技術來實現,技術會影響形象的表達,形象又能強化功能的價值。就像蓋房子時,設計師會先問“這房子給誰用、用來干什么”(功能),然后想“用什么材料、什么結構能實現”(技術),最后琢磨“怎么讓它好看、好記,還和周圍環境搭”(形象)。
下次你路過一棟建筑,不妨試著想想:它是用來干什么的?用了什么材料和結構?為什么長成這個樣子?想明白了這些,你會發現——每一棟房子,都是功能、技術、形象“聯手寫的一首詩”。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Construction_division/1089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