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復習國家公務員考試
如果你正對著國考教材發呆,不知道從哪開始;或者刷了幾十套真題,模考分數還在60分徘徊;又或者每天學到凌晨,卻總覺得“努力了但沒效果”——別慌,今天這篇文章,我會把帶過30+上岸學員的經驗揉碎了講給你聽。國考復習從來不是“比誰時間花得多”,而是“比誰用對了方法”。從迷茫小白到筆試第一,你需要的不是“拼命刷題”,而是“科學規劃+精準突破”。
一、先搞懂“國考到底考什么”——別做無用功
很多人復習了半年,連行測各模塊分值占比都沒搞清楚,這就是典型的“無效努力”。國考筆試分行測和申論,看似復雜,其實有規律可循。
行測:5大模塊,抓“性價比最高”的3個
行測130-135道題,120分鐘,平均每題50秒,“做完所有題”本身就是偽命題。想拿高分,必須學會“取舍”——優先保住“性價比高”的模塊。
資料分析(20題):分值高(約1分/題),難度中等,是唯一“只要練就能穩定拿分”的模塊。比如增長率、比重計算,公式就那幾個,練熟了正確率能到90%。
判斷推理(40題):包括圖推、定義、類比、邏輯,分值約0.8分/題。其中邏輯判斷和定義判斷技巧性強,比如“削弱加強題”找論點論據,“定義題”抓關鍵詞,練熟了正確率80%不難。
言語理解(40題):分值約0.8分/題,看似考“語感”,其實是考“邏輯關系”。比如“轉折詞后是重點”“因果關系看結論”,掌握這些規律,比瞎蒙靠譜多了。
至于數量關系(15題) 和常識判斷(20題):數量難、耗時間,國考時間緊,建議挑簡單題做(比如工程、行程、容斥原理),剩下的蒙同一個選項;常識考的太雜(時政、法律、歷史、科技……),復習半年可能只考到2道題,性價比低,每天花10分鐘看看時政就夠。
申論:不是“寫作文”,是“抄材料+邏輯表達”
很多人覺得申論是“玄學”,其實它的本質是“從材料里找答案”。國考申論5道題(4道小題+1道大作文),小題占60分,大作文40分,小題才是提分關鍵。
小題(歸納概括、提出對策、綜合分析、應用文):評分標準是“踩點給分”,材料里的關鍵詞、關鍵句就是得分點。比如2023年國考申論第一題“概括‘數字城市’建設的意義”,材料里“提升治理效率”“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產業升級”這些詞,抄下來就能得分。
大作文:不需要你“文采飛揚”,只要“觀點明確、結構清晰、用材料案例支撐”。比如2024年國考大作文“以‘科技賦能民生’為主題”,開頭點題,分論點從材料里找(比如“科技讓醫療更普惠”“科技讓教育更公平”),每個論點配材料里的例子,結尾升華一下,就能拿到中等偏上的分數。
二、3階段復習法:從60到75+的具體步驟(附時間規劃)
我帶過一個學員,備考3個月,從模考58分到筆試76分上岸。她的秘訣不是“天賦”,而是嚴格執行了“基礎-強化-沖刺”三階段計劃。
第一階段:基礎打底(2-3個月,每天4-6小時)
目標:搞懂所有知識點,知道“這題考什么,用什么方法做”。
資料:選一套系統的教材(比如粉筆《行測的思維》《申論的規矩》)+ 網課(行測看花生十三的資料分析、聶佳的判斷推理;申論看李夢圓的基礎課)。
具體做法:
行測:按模塊學,每天學1個模塊。比如周一學資料分析(記公式:基期量=現期量/(1+增長率),練10道例題),周二學判斷推理(圖推記“對稱、筆畫、位置”規律,做20道題)。學完一個模塊,用思維導圖總結知識點(比如資料分析的“增長率VS增長量”“比重VS平均數”區別)。
申論:每天1道小題,先自己做,再對照參考答案,看“自己漏了哪些關鍵詞”“答案是怎么從材料里提煉的”。比如做歸納概括題,試著用“總-分”結構寫答案,開頭一句總括,后面分點列關鍵詞。
避坑提醒:別一上來就刷題!基礎沒打牢,刷1000道題也白搭。比如資料分析公式沒記熟,做題時還要翻書,純屬浪費時間。
第二階段:強化突破(1-2個月,每天5-7小時)
目標:通過專項刷題,把“會做的題”變成“做得又快又對的題”。
資料:行測5000題(分模塊)+ 申論真題(近5年國考+聯考)+ 錯題本。
具體做法:
行測:按模塊刷題,重點突破薄弱項。比如資料分析正確率低于70%,每天刷20道題,限時25分鐘(平均1.25分鐘/題),做完后逐題分析:錯的題是“公式記錯了”“計算失誤”還是“找錯數據”?把錯題分類記在本子上(比如“計算失誤:2023年國考真題第15題,小數點看錯”),每周復盤一次。
申論:每周做2套完整真題(小題+大作文),嚴格計時(小題1小時/道,大作文1.5小時)。小題寫完后,對比3家機構的答案(粉筆、中公、華圖),找共性的關鍵詞(大概率是得分點);大作文重點練“結構”,比如開頭用“背景+觀點”,分論點用“段首句+材料案例+分析”,結尾用“總結+升華”。
學員案例:我之前帶的一個女生,判斷推理里的“邏輯論證”總錯,后來她每天練10道論證題,總結出“削弱題優先找否論點,加強題優先找搭橋”的規律,正確率從50%提到了85%。
第三階段:沖刺模考(1個月,每天6-8小時)
目標:適應考試節奏,調整答題順序,穩定正確率。
資料:近10年國考真題(副省級+地市級)+ 粉筆/中公模考卷(每周2套)。
具體做法:
全真模考:每天上午9:00-11:00行測,下午14:00-17:00申論,嚴格按考試時間來,包括涂答題卡(行測留10分鐘涂卡)。模考后花3小時復盤:行測統計各模塊正確率(比如資料90%、判斷80%、言語75%、數量50%、常識40%),正確率低于70%的模塊再刷專項題;申論小題看“漏了哪些得分點”,大作文看“結構是否清晰,論點是否扣題”。
調整答題順序:別按試卷順序做!推薦“先易后難”:資料分析(腦子清醒時做,拿分穩) 判斷推理 言語理解 常識(快速過,會就會,不會就蒙) 數量關系(挑3-5道簡單題做,剩下的蒙)。我帶的學員用這個順序,行測平均能多做5-8道題。
關鍵提醒:沖刺階段別再學新知識點!重點是“把會的題做對”。比如資料分析的速算技巧,練熟“截位直除”“百化分”就夠了,別糾結冷門技巧。
三、行測:3個“反套路”提分技巧(親測有效)
行測想上70+,光靠“刷題”不夠,還得有“小聰明”。分享3個我自己備考時用過的技巧,親測能提5-8分。
技巧1:資料分析“先看選項再計算”,省一半時間
資料分析最怕“埋頭苦算”,其實選項能幫你偷懶。比如題目問“2023年A市GDP比2022年增長了多少億元”,選項是A.120 B.240 C.360 D.480。觀察選項差距大,計算時就可以估算:比如原式=5678/(1+12.3%)×12.3%,12.3%≈1/8,所以原式≈5678/9≈631,最接近C項360?(哦不對,這里舉個例子,實際計算時要注意公式用對,重點是“看選項差距定估算精度”)。
技巧2:判斷推理“圖推背規律不如練敏感度”
圖推常考的規律就10種左右(對稱、筆畫、開閉、位置、樣式、數量……),但考場時往往想不到。我的方法是:每天做10道圖推題,每道題給自己30秒,想不出來就看答案,然后把規律記在手機備忘錄里(比如“看到五角星、月亮,優先想筆畫數”)。堅持2周,看到圖推題就能“條件反射”出規律。
技巧3:言語理解“別糾結語感,看‘邏輯關系詞’”
很多人做言語靠“讀著順”,其實命題人就喜歡在“邏輯關系”上挖坑。比如“雖然…但是…”表轉折,重點在“但是”后;“因為…所以…”表因果,重點在“所以”后。2024年國考有一道題:“傳統制造業看似___,但在數字技術賦能下,正煥發新活力。”選項是A.日漸式微 B.高歌猛進。看到“但”表轉折,后面說“煥發新活力”,前面肯定是“不行了”,選A。
四、申論:從“抄材料”到“70+”的3個關鍵
申論想擺脫“50分魔咒”,關鍵在“小題踩點”和“大作文不跑題”。分享3個實操方法。
關鍵1:小題“關鍵詞定位法”,一個得分點都別漏
申論材料里的“高頻詞、權威詞、觀點句”就是得分點。比如材料里反復出現“政策支持”“資金投入”“技術研發”,那“加大政策支持、保障資金投入、強化技術研發”就是歸納概括題的答案。
操作步驟: 讀題干,圈出“概括什么”(比如“問題”“意義”“措施”); 讀材料,用“”標出疑似關鍵詞; 把關鍵詞分類合并(比如“建工廠、買設備”都屬于“硬件建設”),按“總-分”結構寫答案。
關鍵2:大作文“3個分論點”從材料里找,絕對不跑題
大作文最怕“自己瞎編論點”,其實材料里藏著現成的分論點。比如2023年國考大作文“以‘流動與新生’為主題”,材料里提到“人口流動促進城市發展”“傳統文化在創新中新生”“鄉村人才流動帶動振興”,這3個就是分論點,直接用!
結構模板:開頭(用材料里的背景+點題) 分論點1(段首句+材料案例+分析) 分論點2(同上) 分論點3(同上) 結尾(總結+升華,比如“流動讓中國更有活力,新生讓未來更可期”)。
關鍵3:積累“規范表達”,別用“口水話”
申論答案要“書面化”,比如材料里說“村里路不好走,一下雨就泥濘”,規范表達是“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出行條件差”。積累方法:每天花10分鐘看“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把文章里的規范詞抄下來(比如“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多方聯動”),寫小題時有意識地用。
五、最容易被忽略的3個“上岸細節”
復習方法對了,還得注意這些“小細節”,不然可能功虧一簣。
細節1:錯題本不是“抄題本”,是“反思本”
很多人錯題本抄得工工整整,卻從來不看。其實錯題本的關鍵是“反思錯誤類型”: 知識點盲區(比如資料分析公式記錯) 回去重學知識點; 計算失誤(小數點看錯) 做題時圈出數字; 審題不清(沒看到“不正確的是”) 題干圈畫關鍵詞。每周花1小時翻錯題本,比刷100道新題有用。
細節2:模考要“全真模擬”,包括“生物鐘”
有的考生平時模考分數高,考場卻發揮失常,因為沒適應“考試生物鐘”。建議沖刺階段每天9:00開始做行測,讓大腦在這個時間段保持興奮;下午2:00開始做申論,培養“下午寫作文”的狀態。另外,涂答題卡也要練,行測最后10分鐘專門涂卡,別等到最后慌慌張張涂錯。
細節3:考前1周“調整狀態”比刷題重要
考前1周別再做難題、新題,否則會打擊信心。每天做1套簡單的真題(比如2019年國考真題),保持手感;晚上10點前睡覺,保證睡眠;準備好準考證、身份證、2B鉛筆(削2支)、橡皮、機械表(考場可能沒鐘)。狀態好了,考場能多拿5分。
國考難嗎?難,但每年都有零基礎3個月上岸的人。關鍵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有沒有“用對方法”。把上面的計劃拆解到每天,踏踏實實地走,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上岸”,其實就在下一步。
以上內容基于歷年國考考情整理,最新考試信息(如考試大綱、題型變化等)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Civil_servants/558317.html,違者必究!